如何避免違約風險?

概述

進入一季度尾聲,給人明顯感受的是一級市場火爆已難維繫,二級市場在盤整中尋求方向,投資者的預期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市場瀰漫著“山雨欲來”的氣氛。

而更值得引起警惕的是,近期信用負面事件仍在繼續暴露和發酵,雖然出現大範圍違約風險的可能性仍然較小,但區域性違約事件發生的概率卻在上升。

勿再迷戀槓桿

資金面是市場的神經,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掀起波瀾。之前央行持續逆回購、出臺SLO工具讓市場有種順風順水的感覺。事實上,目前資金還算寬鬆,不至於讓機構四處借錢碰壁,但市場並未維持前期的行情,歸根結底還是預期發生了變化。重啟正回購後,央行回籠貨幣頻率增多,貨幣政策前景不再令人樂觀,而前期流動性的支柱外匯佔款呈現過山車的走勢,預期的變化已讓市場變得謹慎。

伴隨資金預期的變化,機構配置需求已略顯疲態。作為債券配置的主力,銀行在存貸比壓力下自有資金配置債券的步伐變得緩慢。年初放貸和年初配債一樣,是銀行為獲取全年收益的策略,當放貸擠壓了配債的空間時,債券的需求自然就會減弱。而另外一個配置主力保險公司在投資範圍擴容後對債券的需求也大幅下降。

雖然眾多訊號都指出拐點已來臨,但市場消化這些因素是緩慢的,能夠提前進行調整的機構更是寥寥無幾,更多的是在大幅調整後被迫降低槓桿。市場中總有一部分投資者對槓桿投資難以割捨,總是期望收穫最大的回報。事實上,當前大部分信用債缺乏足夠的流動性,因找不到交易對手而被動持有甚至承受虧損的例子不勝列舉。聰明的投資者應該不再迷戀槓桿,而應以穩健的姿態及早做出決策。

不同於成熟的市場,我們的債市往往呈現單一化的預期,“跟風”效應在債市中特別明顯,一虧俱虧,一贏眾贏是市場的常態,前期流動性支援下大家瘋狂加槓桿就可見一斑。

對投資者而言,在調整來臨時主動降低槓桿儲存收益,往往比在拐點出現後被動持有承受損失來得實惠,這不僅需要勇氣和智慧,更需要強有力的執行。市場變幻莫測,即使有眾多的分析工具和研究邏輯支撐也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準確,因此能夠跑贏大市的往往是能先於市場進行。

違約風險上升

更為關鍵的是,儘管我國企業在海外發行債券出現違約的情況並不罕見,但對於國內市場而言,債券違約仍屬於“新鮮”事物。自1981年我國第一隻國債發行以來,債券市場仍保持“零違約”記錄。

但這種寂靜現狀或被打破。近期信用負面事件仍在繼續暴露和發酵,雖然出現大範圍違約風險的可能性仍然較小,但區域性違約事件發生的概率卻在上升。

事實上,信用違約事件的出現並不可怕,關鍵在於如何預警、處理、化解風險。從成熟市場經驗來看,及時的資訊披露、合理的風險評級體系、完善的市場風險管理機制、成熟的償債保障機制是債券市場發展的重要環節。國內信用債券市場機制建設亟待完備,尤其是法律法規需要進一步完善。

記者認為,債券違約與巨集、微觀經濟狀況密切相關。當前雖然巨集觀資料在逐步走穩,但並不代表微觀行業會同步企穩,鋼鐵、水泥、光伏等產能過剩行業仍在面臨信用資質的惡化。隨著我國債券市場不斷擴容,低資質發行主體比重不斷增加,其所面臨的信用風險也在逐步積聚,“零違約”現狀被打破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