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考試-發展心理學知識總結,方便記憶?

第三節 幼兒期(3~6歲)的心理髮展

這是我考試的時候看的,比較簡單,好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還有不清清楚的加我球,

二柳絲兒,衣領,豈無一二

第一單元 幼兒的遊戲

遊戲是幼兒期兒童的主導活動。

一、關於遊戲的理論

1. 精力過剩論:主要指認需要活動的傾向,將剩餘精力用於遊戲活動。

2. 精神分析論:主要指通過遊戲主動控制情境,以調節情緒、釋放焦慮、補償願望。

3. 練習論:遊戲是對未來生活所必須的機能的排演和練習。

4. 重演論:通過遊戲重演人類歷史發展過程,這是套用進化論的思想。

5. 娛樂論:通過遊戲獲得愉快,以解除緊張、恢復健康。

6. 認知論:遊戲是一種同化過程,兒童的認知水平反映在遊戲活動中,如幼兒前運算

階段的特點反映在象徵性遊戲中。

二、兒童遊戲的發展

1. 兒童遊戲的特點

①嬰兒(0~3歲)遊戲的特點。1歲以內以成人—嬰兒遊戲為主;2歲嬰兒遊戲是實物遊戲;嬰兒末期以模仿性遊戲為多。

②幼兒(3~6歲)遊戲的主要特點。幼兒遊戲是象徵性遊戲,其特點是:

1 要有現實的替代物,替代物與實物形狀有某種相似性。

2 活動和操作與人們的有目的地行為由類似性。

3 遊戲的動機主要在於活動過程,而不重視結果。

4 具有想象的特點。

5 具有概括性質。

③童年(7~12歲)兒童遊戲的主要特點。童年兒童遊戲是規則性遊戲。

三、遊戲對兒童心理髮展的意義

1. 遊戲是促進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

2. 遊戲是兒童參與社會生活的特殊形式。

3. 通過遊戲實現自我價值,體現創造性能力。

4. 培養健全的人格。

5. 增強體質。

第二單元 幼兒期的認知發展

一、言語的發展

幼兒期是兒童言語能力發展迅速的時期,是兒童增加詞彙數量最快的時期,是口頭言語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幼兒期是兒童言語發展的具有關鍵性時期。

1. 詞彙的發展

①詞彙量的增加。兒童之間的個別差異比較大,在3~4歲的時候,年增加量最大。

②詞彙內容的豐富和詞義的深化。

③詞類的擴展。1歲到1歲半的兒童掌握的詞彙中多為名詞,少量為動詞。幼兒掌握各類詞彙數量中名詞最多、其次是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

2. 語法結構的發展,其發展趨勢是:①從簡單句發展到複合句;②從陳述句發展到多種形式的句子;③從無修飾句發展到修飾句;④從詞數少的短句到詞數多的長句。

3. 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其發展趨勢是:①從對話語向獨白語發展;②從情景語向連貫語發展。獨白語和連貫語的發展是口語表達能力發展的重要標誌。

二、記憶的發展

1. 幼兒記憶容量的發展,幼兒短時記憶容量的發展趨勢是先快後慢。

2. 幼兒記憶特點的發展趨勢:①無意識記與有意識記;②機械記憶與意義記憶;③形象記憶與詞語記憶。幼兒期主導的都是前面的,長大後均以後面的為主。

3. 記憶策略形成

①記憶策略的發展。記憶策略是人們為了有效地記憶而對輸入信息採取有助於記憶的手段和方法,兒童運用記憶策略的過程分為:1 沒有策略階段(5歲前);2 過渡階段(5~7歲);3 能主動而自覺地採用策略(10歲以後)。

②幼兒能運用的記憶策略:1 視覺複述策略;2 特徵定位策略;3複述策略。

三、思維的發展

幼兒思維主要特徵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具體形象思維是指兒童的思維活動主要依賴於具體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間的相互聯繫。

1. 具體形象思維的主要特點:①具體形象性;②不清晰性和易變性;③具有符號功能;

④有一定的計劃性和預見性。

2. 抽象邏輯思維獲得初步發展

①幼兒提問類型的變化。二三歲的兒童提問以“……是什麼”為主。四五歲兒童體溫類型就變成以“為什麼”為主導。

②幼兒概括能力的發展。幼兒末期開始能按事物的本質特徵掌握概念,幼兒的概念水平屬於形象概括水平。

第三單元 幼兒期的社會性發展

一、自我意識的發展

1. 幼兒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

自我評價能力的特點:①從依從成人的評價發展到開始有獨立的評價;②從對外部行為表現的評價向內在品質評價轉化;③從簡單、籠統的評價發展到較為具體的評價;④從主觀情緒性評價向初步客觀性評價發展。

2. 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

3歲小班兒童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數比率不到20%,4~5歲中班兒童是自我控制能力發展的重要轉折期,5~6歲的大班兒童就有80%~90%有一定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活動分為4種類型:1 運動抑制;2 情緒抑制;3 認知活動抑制(能夠按問題的難易程度做出適宜的反應);4 延遲滿足(抑制慾望的即時滿足學會等待)。可以從這四個方面來鍛鍊自制力,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處於較低水平。

二、道德行為的發展

道德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親社會行為和攻擊行為的方面。

親社會行為指對他人或社會有利的積極行為及趨向,親社會行為也稱利他行為,表現為分享、合作、幫助、救助等。

攻擊行為是指針對他人的具有敵視性、傷害性或破壞性的行為,攻擊行為也稱侵犯行為,它表現為身體的侵犯、言語的攻擊以及對他人權利的侵犯。哈特普把攻擊行為分為工具型攻擊和敵意型攻擊。工具型攻擊乃指兒童為了獲得某個物品而做出的搶奪、推搡等動作。敵意型攻擊則是以人為指向的,採用嘲笑、罵人等言語職責,其目的是打擊、傷害他人。隨著年齡增長,攻擊行為的類型從“工具型”向“敵意型”的轉化。攻擊行為具有中等程度的穩定性,兒童攻擊行為較高者,成年依舊。

三、性別角色社會化

社會生物學理論強調性激素在兒童性別角色社會化過成中起決定作用。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性別角色是兒童對同性別父母認同的結果。

社會學習理論提出兒童獲得性別化態度和行為時觀察學習的結果。

四、同伴關係的發展。

同伴關:是兒童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兒童之間的人際關係。

3歲起,兒童偏愛同性別夥伴。幼兒的友誼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鄰居)、喜愛共同的活動或擁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礎上,所以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破裂。

同伴關係在兒童人格和社會性發展中起著成人無法取代的獨特作用:

1. 同伴交往促進了兒童的社會認知和社會交往技能的發展。

2. 同伴交往時有利於兒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3. 同伴可以滿足兒童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4. 同伴交往可以培養兒童良好的人格。

五、第一反抗期(獨立性、自主性發展)

第一反抗期,大約在幼兒三四歲時出現,未表現反抗期者,在成人以後有自主性和主動性缺乏的傾向。

第四單元 幼兒期的心理衛生

一、組織多種形式的遊戲。

二、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

三、培養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四、培養其獨立性。

第四節 童年期(7~12歲,小學)的心理髮展

第一單元 童年期的學習

兒童期的主導行為是學習。

一、學生學習的一般特點

1. 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

2. 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

3. 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和強制性。

二、學習興趣的發展,小學學生的學習興趣表現為:

1. 最初對學習的外部活動更感興趣,以後逐步對學習的內容更感興趣。

2. 最初的學習興趣是不分化的,以後才逐漸產生對不同學科內容有不同的興趣。

3. 遊戲因素在低年級兒童的學習興趣上起著一定的作用,中年紀以後,這種作用就逐漸降低。

第二單元 童年期的認知發展

一、記憶的發展

1. 記憶容量(廣度)的增加。成人的短時記憶容量為7±2個信息單位。小學兒童的數

字記憶廣度已經與成人水平接近。

2. 記憶發展的主要特點:

①有意識記超過無意識記成為記憶的主要方式;

②意義記憶在記憶活動中逐漸占主導地位;

③詞的抽象記憶的發展速度逐漸超過形象記憶。

3. 童年期記憶策略的發展特點。小學主要用的記憶策略師複述和組織。

①複述。兒童掌握複述策略是隨年齡增長而提高的。

②組織:是把要識記的材料中包含的項目,按期間的意義聯繫歸類成系統以幫助記憶。

組織分為:歸類(把要識記的材料按某種標準或關係進行歸併,以幫助記憶);

系列化(是把相互關聯的信息按體系關係進行整理並條理化)。

4. 兒童期元記憶的特點

元記憶:是指關於記憶過程的知識或認知活動。

①小學生關於記憶的元認知知識,弗拉維爾把記憶的元認知知識分為:

1 有關自我的知識,研究表明,幼兒的估計遠高於真實結果,學齡初期兒童對自己記憶的預言逐漸接近實際,4年紀之後的認識基本達到了成人水平。

2 關於記憶人物的知識識

3 關於記憶策略的知識

②記憶監控:是指主體在記憶活動過程中,將自己的記憶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自覺地其進行積極地監視、控制和調節。

二、思維的發展

童年期的思維處於具體運算階段,其基本特徵在於:邏輯思維迅速發展,以形象邏輯思維為主,發展過程中完成從形象邏輯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

1. 童年期兒童思維的基本特點

①經歷一個思維發展的質變過程:

從幼兒期的具體形象思維,轉化為童年期的形象邏輯思維為主。

②不能擺脫形象性的邏輯思維。

③10歲左右(小學4年級)是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轉折期。

2. 思維形式的發展特點

①概括能力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1 直觀形象水平(低年級兒童,7~8歲),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觀形象特徵;

2 形象抽象水平(中年級兒童,8~10歲),即有外部的直觀形象特徵,又有內部的本質特徵;

3 初步本質抽象水平,是以事物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繫為主的概括。

②推理能力的發展。

包括:演繹推理能力的發展;歸納推理能力的發展和類比推理能力的發展

③新的思維結構的形成。童年期兒童屬於具體運算階段,其特點是:

1 掌握守恆;2 思維具有可逆性;3 補償關係認知

④邏輯推理規則的掌握。類別體系化和序列化。

第三單元 童年期的社會性發展

一、自我意識的發展

1. 自我概念,從比較具體的外部特徵逐步轉化向比較抽象的內部心理特徵。

2. 自我評價的特點

①自我評價的獨立性日益增長。

②自我評價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③自我評價的內容逐漸擴大和深化。

④自我評價的穩定性越來越高。

蒙達•哈特爾,認為自我評價內容的發展順序是從身體的字我,活動的自我向社會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發展。

二、親子關係的發展

1. 父母與兒童的交往時間發生變化。

2. 父母在兒童教養方面所處理的日常問題的類型也發生了變化。

3. 父母對兒童的控制力量也在變化。第一階段,父母控制(6歲以前);第二階段,共同控制(6~12歲);第三階段,兒童控制(12歲以後)。

三、同伴關係的發展

1. 同伴交往中兒童的人氣特點。根據人氣特點將兒童分為:①受歡迎的兒童;②不受

歡迎的兒童;③受忽視的兒童。

影響兒童同伴關係的基本的因素是兒童本人的社會交往能力。

2. 兒童夥伴集團的形成。經歷3種關係期。

①依從性集合關係期,依從作為權威人物的教師是這個時期的特徵;

②平行集合關係期,特點是形成團伙;

③整合性集合關係期,這時期對父母和教師的依從關係明顯下降,對同伴的依從從2年級到5、6年級一直上升,5、6年級是高峰期。在整合性集合關係期,各夥伴集團均以班集體為中心形成的大的團體。

四、友誼的發展

1. 兒童對友誼認識的發展

第一階段(約3~5歲):短期遊戲夥伴關係。

第二階段(約6~9歲):單向幫助關係。

第三階段(約9~12歲):雙向幫助關係。

第四階段(約12歲以後):親密而又相對持久的共享關係。

2. 影響兒童選擇朋友的因素:①相互接近;②行為、品質、學習成績和興趣相近; ③人格尊重並相互敬慕;④人際交往中的協同關係。

五、欺負與被欺負

兒童的欺負存在性別差異,主要表現為:女生更多的使用言語和心理欺負,而男生則更多地使用身體欺負。關於兒童欺負發生的原因,有多種理論解釋。

“競爭假設”理論,認為兒童的欺負行為是在學校參與競爭和追求成績的結果,是對學校受到挫折和失敗的一種反應。

“外部特異性假設”理論,認為兒童之所以受欺負是由於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異常特徵,如肥胖、戴眼鏡、講方言等。

依戀理論,認為兒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戀是欺負產生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有研究者試圖從“心理理論”的角度來解釋,“心理理論”是指兒童對他人心理狀態以及他人行為於其心理狀態的關係的推理或認知,也可以說是兒童頭腦中形成的一套理解別人思想、感情和動機的方式。

第四單元 童年期的心理衛生

一、學會學習

二、培養良好的品行

低年級應側重常規訓練,中年級應側重熱愛集體、熱愛學習和遵守紀律的教育;

高年級應側重社會公德、意志平直和愛國意識的教育,培養文明待人的習慣。

第五節 青春期(11、12~15、16歲,初中)的心理髮展

第一單元 生理髮育於心理髮展的矛盾性

一、生理髮育高峰

主要特點是身心發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現狀之間的錯綜矛盾及這些矛盾所帶來的心理和行為的特殊變化。

1. 身體外型的變化。

2. 生理機能的變化

3. 性的發育和成熟

青春發育期普遍提前的趨勢給社會和教育帶來很多矛盾和問題,也使青春期兒童的身心發展的不平衡和種種危機與困難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

二、心理髮展的矛盾性特點

1. 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這是發展中的矛盾,是人生必經的矛盾衝突,這是青春發育期的少年兒童不能迴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2. 心理斷乳與精神依賴之間的矛盾

3. 心理閉鎖性與開放性之間的矛盾

4. 成就感與挫折感的交替

第二單元 青春期的認知發展

一、記憶的發展

1. 記憶容量的發展。初中學生的記憶容量達到11.04±0.4,超出成人短時記憶容量。

2. 記憶的主要特點

①自覺地運用意義記憶,同時有效地運用機械記憶。

②多方面的記憶效果達到個體記憶的最佳時期。

③有效地運用各種記憶策略

二、思維的發展

青春期的思維發展水平達到形式運算階段。

1. 建立假設和檢驗假設的能力

2. 思維形式與思維內容分離

第三單元 青春期的社會性發展

一、自我意識的發展

按照按裡克森的觀點,青春期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使思想意識再一次進入自我,一系列關於“我”的問題開始反覆縈繞於心,導致自我意識的第二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在2歲)。

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 強烈的關注自己的外貌和體徵。某些不甚令人滿意的外貌特點產生極度焦慮。

2. 深切重視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業成績

3. 十分關心自己的人格特徵和情緒特徵,“獨特自我”和“假想觀眾”。

二、情緒變化特點

1. 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緒波動

2. 青春期躁動

三、第二反抗期

三四歲幼兒處於第一反抗期。初中左右的少年,進入第二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的獨立自主要求,主要在於爭取自我主張和活動與行為動作的自主性與自由權;第二反抗期的獨立自主要求則是全面性的,從外部因素深入到內在因素,從行為表現到要求人格獨立。

反抗期的出現時兒童心理髮展中的正常現象。

1. 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現形式

①硬抵抗;②軟抵抗;③反抗的遷移。

2. 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

①生理方面。自以為已經成熟,和實際只處於半成熟的狀態,造成成人感和半成熟之間的矛盾。

②心理方面。進入“心理斷乳期”,在心理上要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要以獨立的人格出現。但其心理能力不足以應付“危機感”。

③社會因素方面。

四、人際關係的發展

1. 同伴關係

進入初中,交友範圍開始縮小,初中最要好的朋友一般只有一兩個,且是同性別。選擇朋友的標準包括:①志趣相同;②煩惱相似;③性格相近;④能相互理解。

男女生之間表現先疏遠、後接近的行為模式。

2. 與父母關係的變化特點

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點,認為父母雖有缺點,但應受到尊敬。

3. 與教師關係的變化特點

開始對教師評頭論足,他們所喜歡的教師一般具有以下特點:熱恩情和藹、關心學生、知識淵博、講課風趣。

第四單元 青春期的心理衛生

一、進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做好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

二、尊重少年兒童的獨立意識,幫助他們順利度過反抗期

1. 父母需要正視少年兒童的反抗期。反抗期中矛盾的焦點在於,成長者對自己發展的

認識超前,父母對他們發展的認識滯後。

2. 父母幫助少年兒童順利度過反抗期應把握幾個要點

①在反抗期到來之前做好思想準備。

②尊重其獨立自主的要求。

③已友相待。

④引導子女正確地接納自己的變化,正確對待自己成長,發展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

三、交給青春期少年兒童情緒調控方法,消除不良情緒。

還有一部分沒弄完,實在太累了,有需要的就和我要吧,球,二流,四兒,已領起舞一二。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