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說,大一時就這麼早就面臨就業問題,就準備就業問題,那大學豈不是太功利了,還怎麼培養大學的人文精神呢?其實這只是對大學就業的片面理解,我說的是就業是與大學四年都有關係!是要對這個大學作一個具體的規劃的,要搶在畢業之前把就業問題解決,這就是我們所要探討的問題,而不是隻是在大四時才被迫的去考慮就業問題。
有人會說,沒有你這種意識這種規劃畢業後也一定會找到工作,何必按你說的去做呢?是的,許多大學生在畢業時在大四時也可以找到工作,但那是你所喜歡的嗎?是你能勝任的嗎?是適合你的嗎?是對自己有好的發展的嗎?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後(無論你是真的還是假的學到東西)你的這個學歷證書至少在這個社會還是有一席之地的,所以你根本不必擔心找不到工作,做服務員也是一種工作啊(我沒有貶低這個工作的意思,只是和大學學歷做了個對比),但大學教育的本意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啊!所以,我們所說大學生就業是指大學生謀求職業的發展而不是職業的基本生存。
如何規劃你的大學生活呢?校園無憂網小編來給你支招:
方法/步驟
大一時,你要博業,就是說你要看大量的書,從中發現你喜歡的知識領域;二是你要大量的學習關於職業方面的知識,從中發現你喜歡的職業。看書會讓你積累深厚和廣泛的知識,為日後的應用打下基礎,因為只有大學才是你專心看書的時光,錯過就不再了。比如說,你在看了大量的書後,發現你比較喜歡社會學這門專業,雖然你學的是營銷。而你在看大量的職業介紹和理論後,發現你喜歡做幫助人的諮詢工作。這就是你大一要完成的最大任務。
大二時,你要通業,你把你喜歡的領域、職業的通用基礎知識學好,學科領域與你所選職業有可能不是相關的。這不要緊,重要的是你要把這些通用知識學好。我們的大學其實交給我們的都是這個學科的通用知識,你會發現,如果你是學社會學的,那當你畢業後都很難把社會學這個概念說清楚,更別說什麼職業社會學了。這也就是大家都抱怨在大學裡沒有學到什麼東西的原因(我們暫時不考慮你有沒有學,學沒學好)。其實,在大學裡,你只要掌握你要學的那個學科300個概念就可以了,那你就會對此有些自己的看法了。
大三時,你要擇業,在你喜歡的那個學科內再選擇一個或幾個的具體領域,然後深入學習一年。如你選擇了職業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那你大三一年就是要學這兩門。包括所有的概念、理論與應用,同時進一步整理這個圈子裡的一流企業、人物,確定你要進入的企業,在不斷完善知識的同時,不斷的關注這個圈子的人和事,並且建立一個自己瞭解這個圈子的渠道。如果大三下學期你發現你的選擇是對的,那你就可以找個相關企業去實習了 ,當然實習的目的一是在實踐中檢驗你是否真的喜歡和適合做這份工作,二是找到你所欠缺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然後再去補不足。如果在大三上學期你發現你不喜歡這個領域,那你就要遷業,再重新來選擇。如果你對社會學這個大領域不感興趣,那你就要再回到理論的學習發掘中了,如果只是你不喜歡社會心理學,那你可以在通業這個步驟再來選擇,就是說你在看看在社會學領域還有沒有你喜歡的具體領域了。
大四時,你要試業,就是真正的實習了,有直接的公司和工作,那你就去自薦做;如果沒有,那你就要找最相關的公司和工作了。在這個實習中,就是要提前適應這個工作,尤其是生活方式上的適應,做到最大限度與公司、工作合拍、匹配,同時最大化的補充你所欠缺的知識與能力,還有操作性的技能,最大化減少你與工作的差距就是你大四的最大任務。你要時刻關注你要應聘的那些公司,看他招聘的要求,然後照著做,最好和這個公司的員工有聯繫,你可以方便的知道公司動態。而這個實習就是你的工作經驗了,那當你要畢業時,你就可以應聘你在大三時就圈定的一流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