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溼疹症狀分類、護理要點、發病部位?

嬰兒溼疹俗稱“奶癬”,是一種常見的與變態反應有關的面板病。主要原因是對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觸物不耐受或過敏所致。患有溼疹的孩子起初皮膚髮紅、出現皮疹、繼之皮膚髮糙、脫屑,撫摩孩子的面板如同觸控在砂紙上一樣。遇熱、遇溼都可使溼疹表現顯著。溼疹是寶寶面板過敏的一種表現。

本病好發於額部眉毛、兩頰、頭皮、耳廓周圍等頭面部位,以後逐漸蔓延至頸、肩、背、四肢、肛門周圍、外陰部位等面板皺相處,甚至可以波及全身。由於溼疹伴有奇癢,孩子會用手抓皮疹的部位,造成面板破潰。躺著時,孩子會在枕頭上蹭腦後部,形成枕禿;趴著時,孩子會用床單摩擦面部止癢;抱著時,孩子會依偎在你的肩膀揉蹭臉部。病兒常因極主瘙癢而煩躁不安,夜間哭鬧以至影響睡眠,又由於小兒用手抓癢常可致面板細菌感染而使病情進一步加重。

舒頤中醫堂分析嬰兒溼疹的症狀及分類

急性期

起病急,面板表現為多數群集的小紅丘疹及紅斑,基底水腫,很快變成丘皰疹及小水皰,皰破後糜爛,有明顯的黃色滲液或覆以黃白色漿液性痂,厚薄不一,逐漸向四周蔓延,外圍可見散在小丘疹,也稱衛星疹。面部面板可有潮紅及腫脹。間擦部位如腋下、鼠蹊部、肛門周圍等處可以受累併合並擦爛。如護理不當常有繼發感染可泛發全身。此期病兒夜不能眠、煩躁不安,合併感染者可有低熱。

亞急性期

急性溼疹的滲出、紅腫、結痂逐漸減輕,面板以小丘疹為主,時有白色鱗屑或殘留少許丘皰疹及糜爛面。此時癢感稍見輕,可持續時間很長。可由急性期演變或治療不當而來。

慢性期

反覆發作,多見於1歲以上的嬰幼兒。皮疹為色素沉著,面板變粗稍厚,極少數可發生苔癬樣化。分佈在四肢,尤其四窩處較多。若發生在掌跖或關節部位則發生皸裂而疼痛。如果治療不當,或在一定誘因下,隨時可以急性復發,自覺劇烈瘙癢。

脂溢型

多見於1~3月的小嬰兒,其前額、頰部、眉間面板潮紅,被覆黃色油膩性鱗屑,頭頂部可有較厚的黃漿液痂。以後,頦下、後頸、腋及腹股溝可有搽爛、潮紅及滲出。其母孕期常常有脂溢性皮炎或較嚴重的痤瘡。患兒一般在6個月後改善飲食時可以自愈。

滲出型

多見於3~6月肥胖的嬰兒。先出現於頭面部。除口鼻周圍不易發生外,兩面頰可見對稱性小米粒大小紅色小丘疹,間有小水皰及紅斑,基底浮腫,片狀糜爛滲出,黃漿液性結痂較厚。因抓癢常見出血,有黃棕色軟痂皮。剝去痂皮後露出鮮紅色溼爛面,呈顆粒狀,表面易出血。如不及時治療,可向軀幹,四肢及全身蔓延,並可以繼發感染。

乾燥型

多見於6個月~1歲小兒,或在急性亞急性期以後。面板表現為丘疹、紅腫、硬性糠皮樣脫屑及鱗屑結痂,無滲出,常見於面部、軀幹及四肢伸側面。往往合併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

以上三種類型可以同時存在。三期皮損也可發生於任何一種溼疹,三期可以互相轉化和重疊。

由於病因複雜難以確定而反覆發作。劇烈地抓癢可繼發區域性及淋巴結感染,極個別病例可發生全身感染、敗血症、毒血癥,出現高熱、腹瀉、周圍血中性白細胞增高,有時出現中毒顆粒。

嬰兒的溼疹俗稱“奶癬”,是一種嬰幼兒時期常見的面板病。多發於嬰幼兒,常因瘙癢而使嬰兒哭鬧不休。其實奶癬並不是“癬”,它即可以是發生在嬰幼兒時期的溼疹,也可以是異位性皮炎的早期表現。

舒頤中醫堂建議嬰兒溼疹護理6大要點

1、儘量查詢和避免接觸過敏原,首先觀察小兒是不是食物過敏,特別是牛奶、母乳或雞蛋清等動物蛋白;觀察母乳餵養時母親吃魚、蝦、蟹等動物食品後嬰兒溼疹會不會加重,如果是,則要儘量避免食用這些食品。

2、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不用鹼性肥皂洗面板,不用各類化妝品、香水,不用過燙水洗患處,洗澡不宜過頻。

3、室溫不宜過高,外出時不要讓太陽直晒有溼疹的部位,否則會加重溼疹癢感。勤給嬰兒換衣服,衣服寬鬆些,不能太厚太緊,細布全棉織品的衣服最好。

4、房間保持空氣暢通,保持清潔衛生,避免灰塵刺激面板。

5、嬰兒溼疹的治療應在面板科醫生的指導下,家長切不可濫用抗生素,不要隨便使用單方、偏方。可以口服撲爾敏和葡萄糖酸鈣等藥物來降低面板的過敏性。

6、溼疹發病期間不要做卡介苗或其他預防接種,避免接觸單純性皰疹患者以免發生皰疹性溼疹。

寶寶的面板十分嬌嫩,很輕微的刺激就能使他們的面板過敏患病。在此,提醒年輕的父母對嬰兒要精心護理,合理餵養。一旦得了溼疹要查詢病因,對症處理。

孩子, 面板, 嬰兒, 部位, 溼疹,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