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空心病:大學教育應該反思什麼??

近日,有報道指出,北大一年級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看到這樣的事實,不由想到2014年耶魯大學威廉.德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教授在其著作《優秀的綿羊》(Excellent Sheep: The Miseducation of American Elite and the Way to a Meaningful Life)中所說過的一段話:“當前的美國精英教育已經陷入了誤區,這套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聰明,有天分,鬥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極度缺乏目標感,他們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特權泡泡裡,所有人都在老實巴交地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他們非常擅於解決手頭的問題,卻不知道為什麼要解決這些問題。"

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精神缺失與職業迷茫似乎已經成為了困擾當代大學生生存與成長的一個致命癥結。而我們的人才培養也正在經歷一個由“全人”到“半面人”再到“空心人”的時代,這種現象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都有著極大的傷害。而所有這些現象的“果”,我們最終不得不將其病理的誘因歸結到現代大學教育之上。我們的大學教育應該反思什麼?我們的大學教育是否忽視了對學生成長成才的指引?我們是否應該將生命教育作為重中之重納入到大學教育體系之中?我們是否需要重塑大學使命?

實質上,從大學誕生之日起,我們就在一直探討大學的職能,大學的培養目標,大學的課程設計等等。然而在數千年的理論探討和實踐中,我們似乎忽視了對教育最本質意義的探討:要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生命教育與靈魂教育正是對該問題的回答。正如德國教育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活動關注的時,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並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然而,在我們現如今的大學教育體系中,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上,我們的教師都沒有很好的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仍然在忽視對生命教育的重視。反之,我們卻依舊過度的停留在知識傳授上。另外,對於大學老師,“準點到課進教室,準點下課離教室”成為了一種常態,對於大學生,“逃課、遲到、睡覺、玩手機”也成為了課堂上的一種普遍現象,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極少。對此種種,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但卻無動於衷,可見如今我們的大學教育已經麻木到了神經末梢。

我們不能讓“空心”成為大學生成長的毒瘤,不能讓生命教育成為大學課堂上的空白,也不能讓大學生成為學生迷失自我的遊樂園。 如果大學在不斷向社會輸出“空心人”,那麼我們的社會也終究會變成一個“空心社會”。這不僅會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度浪費,而且也會讓我們的教育強國夢瀕臨破碎。對此,我們的大學應該積極面對問題,找到病理,開出藥方,讓我們的人才培養實現由“空心人”到“全面人”的迴歸。

時代, 大學, 學生, 語音,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