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側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特點,三叉神經痛絕大部分是單發,表現為一側面部發作性劇烈疼痛,疼痛範圍可向同側額、耳郭、耳後部放射,但不會越過中線。有少部分三叉神經痛病人會發生在雙側
工具/原料
三叉神經痛
王學廉
方法/步驟
雙側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特點,三叉神經痛絕大部分是單發,表現為一側面部發作性劇烈疼痛,疼痛範圍可向同側額、耳郭、耳後部放射,但不會越過中線。有少部分三叉神經痛病人會發生在雙側
雙側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特點,三叉神經痛絕大部分是單發,表現為一側面部發作性劇烈疼痛,疼痛範圍可向同側額、耳郭、耳後部放射,但不會越過中線。有少部分三叉神經痛病人會發生在雙側,其發病率國內外報道佔三叉神經痛病的1.4%~5%。雙側三叉神經痛與單側相比,在病因及處理原則上有一些不同點。
(1)病因: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多認為是由於三叉神經感覺後根或出腦幹處受異位迂曲的血管壓迫所致;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原因多為腫瘤或炎症所致。雙側三叉神經痛,是在三叉神經感覺後根入根區處,有異位血管壓迫並蛛網膜粘連包繞,是雙側三叉神經痛的常見原因。腦幹腫瘤是雙側三叉神經痛的一種原因。小腦橋腦角膽脂瘤較大者,可經腦幹腹側至對側壓迫對側三叉神經感覺後根,引起雙側三叉神經痛。
(2)臨床特點及診斷:雙側三叉神經痛的男女發病比例基本相當。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血管性),多發生於中老年人,雙側顏面部的劇烈痛發作,可交替或同時發作,每次的發作持續時間及發作頻率不一致。雙側疼痛的分支區域可對稱,亦有不對稱。關於本病的診斷,根據典型的臨床特型症狀診斷並不難,而要做出確切的定性診斷,需做一些詳盡的影像學檢查。
雙側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特點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前者包括口服藥物,卡馬西平是常用的止痛藥物,長期服用或劑量過大可出現頭暈、嗜睡、走路不穩以及皮疹、肝臟損害、骨髓抑制等。
手術治療目前主要採用微血管減壓術,其他手術方法由於治療效果差,手術併發症高,現已很少使用。手術方法是在手術顯微鏡下將位於三叉神經根部走行異常、並對三叉神經造成壓迫的血管推移離開,並固定,使血管不接觸到三叉神經,從而解除血管對三叉神經根部的壓迫,恢復三叉神經的正常功能,使疼痛症狀得到緩解。隨著該項手術技術的日臻完善,特別是其具有的微創、安全性高、效果顯著以及低複發率和併發症發生等特點,尤其是能完全保留血管、神經功能,很快就被世界各地的神經外科醫師所接受,並在世界範圍得到推廣,成為三叉神經痛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另外,顯微血管減壓術還成功用於治療面肌痙攣、舌咽神經痛以及頑固性眩暈、耳鳴、神經原性高血壓、痙攣性斜頸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