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健康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隨著工業化推進,我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環境與健康之間的關係越發嚴峻,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人類健康的基礎是人類的生存環境,只有生物多樣性豐富、穩定和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才能保證人類健康的穩定和持續發展,影響人身體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較為重要的有生活方式因素、環境因素、生物因素和衛生保健服務因素四大類,其中環境汙染是人類健康的大敵,生命與環境最密切的關係是生命利用環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一、人體健康與化學元素的關係

  人體中含有大量的化學元素。在這些元素中,除碳、氫、氧、氮能形成各種體內的有機物質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學形態和結構形成各種生物配合體、功能蛋白質、酶等存在於人體組織中,或作為組成人體結構的材料。或作為血氧運輸的載體、或作為酶的啟用劑、或作為體液中電解質平衡的調節劑,或作為人體細胞間的資訊傳遞的通訊員,這些元素協同作用,共同完成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

  但是,由於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並沒有形成對現代社會環境中,無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方面的巨大變化的元素的生態適應機制,環境中有些元素對於人體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而人體中任何一種化學元素超過一定的標準都會成為對人體的有害元素。例如,鐵是人體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組成血紅蛋白、傳遞氧,維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體攝人過量的鐵,就會損傷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氟也是人體的必需元素,氟對防齲齒、促進牙的生長有積極作用,氟還參與人體內各種氧化還原反應和鈣、磷代謝。但是,過量的氟會引起氟斑牙、氟骨症和骨質增生。

  現代人體內大多數元素的含量高於古代人,而其中許多元素對人體的健康構成危害。它們在人體中有隱藏毒性,當高於某一閾值時,人體便發生中毒,甚至死亡。例如,銅的過量攝人曾導致了轟動世界的日本富山痛痛病,患者長期食用含銅量很高的米,全身自然骨折達72處之多,呼天叫地,痛不欲生。鉛也是一個潛在的危害,目前它的主要來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劑——四乙基鉛。在汽油時代開始以前,古代羅馬人已經開始大量使用鉛了。古羅馬人用鉛製成貯存糖漿和果酒的容器。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鉛中毒引起的死胎、自然流產和不孕症是羅馬帝國上層階級出生率低,從而導致古羅馬最終衰亡的原因。隨著鉛的開採和汽油的使用,環境中的鉛越來越多。鉛中毒引起人體壽命縮短,情緒低沉、疲倦、貧血,甚至影響兒童的智力。

  二、人體對汙染物的富集

  人類利用自己的智慧得到的物質越多,“潘多拉魔盒”效應也越明顯。據統計,已有96000種化學品進入了人類環境。這些化學品在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環境問題。100年前,“滴滴涕”的發明者***瑞士人綴勒***由於發明了“滴滴涕”而獲得諾貝爾獎,而現在許多國家因其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已將“滴滴涕”列為禁用品。

  現代科學證明,人體對有毒物質的富集放大是驚人的。研究表明,工業廠礦的廢水、廢氣、廢渣排放到環境中造成環境鎘汙染,從而使當地居民種植的水稻等農作物含鎘量超標,居民長期食用被鎘汙染的糧食、蔬菜等,導致體內鎘負荷逐漸增高,鎘在體內的生物半衰期長達10-30年,為已知的最易在體內蓄積的有毒物質。鎘的不斷累積,可使接觸者產生各種病變。急性或長期吸入含鎘煙塵可引起肺部炎症、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纖維化乃至肺癌。長期、低劑量接觸鎘汙染主要產生的腎臟病變,表現為腎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鎘中毒時,腎臟對鈣、磷的吸收率下降,對維生素D的代謝異常,長此以往,可導致鎘接觸者的骨質疏鬆或骨質軟化。鎘還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睪丸的腫瘤。都是由於食物鏈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結果。著名物理學家牛頓在1692年由於患嚴重的失眠、消化不良、健忘、憂慮及妄想等症狀而與世長辭。100多年後,人們分析了這位大物理學家的頭髮樣品,

  發現牛頓死於鉛、砷、鎘中毒,這些元素都是牛頓用金屬做煉丹實驗時洩露出來的。牛頓當年萬萬不會想到,自己的身體吸收了他的煉丹元素,並因此而喪生。

  三、環境汙染物進入人體的途徑及危害

  對人體健康有影響的環境汙染物主要來自工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廢水、廢氣、廢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環境汙染物影響人體健康的特點,一是影響範圍大,因為所有的汙染物都會隨生物地球化學迴圈而流動,並且對所有的接觸者都有影響;二是作用時間長,因為許多有毒物質在環境中及人體內的降解較慢。

  環境汙染物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經面板和其他途徑進入。氣態汙染物一般是經過呼吸道進入人體的。由於呼吸道各個部位的結構不同,對汙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體肺泡麵積達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極快,僅次於靜脈注射。進入肺泡的汙染物直徑一般不超過3μm,而直徑大於10μm的顆粒物質,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氣管和支氣管粘膜上。水溶性較大的氣態物質,如氯氣、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極少進入肺泡;而水溶性較小的氣態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達肺泡。汙染物進入人體後,由血液輸送到人體各組織。不同的有毒物質在人體各組織的分佈狀況不同。一般來說,重金屬往往分佈在人體的骨骼內,而有機農藥則往往分佈在脂肪組織內。毒物長期隱藏在組織內,並能在組織內富集,造成機體的潛在危險。人體的肝、腎、胃腸等器官對汙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轉化作用。其中,以肝臟最為重要。汙染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可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氧化還原和水解,這一代謝過程主要與混合功能氧化酶繫有關;第二步是結合反應,一般經過一步或兩步反應,原屬活性的有毒物質就可能轉化為惰性物質而起解毒作用。各種汙染物在體內經生物轉化後,經腎、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體外,少量經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種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過面板的新陳代謝到達毛髮而離開機體。不同的汙染物對身體危害的臨界濃度和臨界時間都是不同的,只有當環境汙染物在體內蓄積達到中毒閾值時,才會發生危害。

  近年來連續不斷的新型疾病,讓我們不得不擔心我們生活的環境是否還能讓我們繼續生存下去。據不完全統計,自1977年在扎伊爾出現的埃博拉出血熱,到2003年中國出現的SARS,世界各地已經爆發了十多次疾病大流行,加上最近肆虐歐亞的禽流感,讓人們忍不住要問:問何現在傳染病爆發的頻率如此之高呢?其中可能有幾個原因。首先,人類活動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改變。擁有大片熱帶雨林的南美洲和亞洲如今已難見到往昔的景象,而人類活動的破壞,被喻為“地球之腎”的溼的也受到了大量破壞。亞洲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由於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的不平衡,需要想土地索取大量的自然資源;而南美洲大量貧民窟也逐漸融入城市,這不可避免的導致各種疾病和瘟疫的發生。對1998年在馬來西亞爆發的由尼帕病毒引起的疾病研究表明,這場疾病的爆發與砍伐森林密切相關。由於森林面積大量減少,食物不足,迫使狐蝠從世代棲息的森林遷移到農舍果園覓食,而馬來西亞的很多養豬場和果園相鄰,豬吃了被狐蝠汙染的的果實,從而把致命的病毒帶到人類社會。其次,人口流動使疾病傳播速度加快。疾病很可能會隨著人們的四處活動而傳播。世界流感大流行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瘟疫。其首發地是美國,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遠征軍帶入法國而在法國大流行,次年1~5月傳遍全球;還有2002年在我國廣東首發的SARS,在短時間內大量傳播,人的活動不能不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那麼,這些汙染主要都來自哪裡呢,其中工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廢水、廢氣、廢渣,包括城市垃圾等佔主要因素。

  我看過一則十分驚人的報道,各個國家的學者,一致認為80%的癌症是由環境汙染引起的。環境之中的有毒汙染物增多是我國近來各類怪病發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我國河南林州每年因食道癌死亡人數為15萬左右,而同時發現當地的雞也有很高的食道癌發病率17.5萬;江蘇省啟東縣肝癌發病率很高,而當地鴨子肝癌發病率也很高。這些人畜共患的問題,更加揭示出健康對環境的依賴性。因此,制約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是環境,尤其是水環境。 環境汙染對人體健康往往造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遠期危害。當汙染物在短期內大量侵入人體,常會造成急性危害。歷史上的公害事件,都是急性危害的例子。當汙染物長期以低濃度持續不斷地進入人體,則會產生慢性危害和遠期危害。例如,大氣低濃度汙染引起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以及低劑量重金屬鉛引起的貧血、末梢神經炎、神經麻痺、幼兒腦受危害而引起學習和注意力渙散等智力障礙等。環境汙染物對人體的遠期危害主要是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資料表明,人類癌症由病毒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超過5%,由放射性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以下,由化學物質引起的約佔90%。而致癌的化學物質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環境汙染物。例如,砷化物、石棉纖維、煤煙中的苯類、二氧化硫、農藥等。如位於包鋼北部偏西約20公里的沙德格蘇木,許多牧民都患有腰背部及四肢關節疼痛,部分人出現骨骼變形,據包頭醫學院在該地區的調查,兒童牙齒斑釉率為97.63%,成人為89.57%,嚴重的氟汙染不僅損害了沙德格百姓的健康,而且給當地的畜牧業帶來危機。20世紀70年代末,一個大隊有萬餘頭羊,後來只活了不過4000頭,牧民們生活極端困苦,紛紛灑淚離鄉,逃荒到達茂旗等地。對此,國家環保總局很重視,指派太原環境醫學研究所去調查核實,結果情況基本屬實。

  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會導致環境汙染的疾病。如電視病、空調病、風扇病。電腦病、以及電磁干擾、核輻射、化學汙染等等。僅就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含磷洗滌廢水對人體的影響來看,其副作用十分明顯。由於高磷洗衣粉的直接、間接刺激,手掌灼燒、疼痛、脫皮、起泡、發癢、裂口,成為面板科的多發病,併成為接觸性皮炎、嬰兒尿布疹、掌跖角皮症等常見病的刺激源。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期,人類面對的不僅僅是來自室外的汙染,室內的汙染也十分嚴重,記得有調查表明,現代人平均有90%的時間生活和工作在室內,65%的時間在家裡。眼下,家庭裝修帶來的室內空氣汙染使兒童的呼吸道疾病陡增。兒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室內 汙染物的侵害,一方面,因為兒童的身體正在成長中,呼吸量按體重比成人高。另一方面,兒童有大多數的時間是生活在室內。從美國專家對由於室內空氣汙染造成的哮喘病調查中可以看到,在美國兒童中,患哮喘病的佔美國總人口的12.4%。此病影響到每個年齡段的兒童,一半以上的兒童不同程度患有哮喘病。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全世界每年有10萬人因為室內空氣汙染而死於哮喘病,而其中35%為兒童。據統計,我國兒童哮喘病患病率為2%~5%,其中1~5歲兒童患病率高達85%!環境汙染使人類特別是兒童的智力大大降低,無論從兒童的身體還是智力發育看,環境汙染特別是室內空氣的汙染對人類的危害不容忽視。在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2002年世界衛生報告》中, 室內煙塵與高血壓、膽固醇過高症及肥胖症等被共同列為人類健康的10大威脅。報告指出,儘管空氣汙染物主要存在於室外,但是人們長期生活在室內,因此人們受到的空氣汙染主要來源於室內空氣汙染。另外,做飯和吸菸等室內燃燒和人體自身的新陳代謝及各種生活廢棄物的揮發也是室內空氣汙染的來源。廚房中的油煙和香菸中的煙霧成分極其複雜,目前已經分析出的3800多種物質。它們在空氣中以氣態、氣溶膠態存在,其中氣態物質佔90%,許多物質具有致癌性。

  畜牧汙染也是一種環境汙染,現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就拿我國出現的禽流感來說,就上由雞身上傳染到人的身上,從而演變為可怕的疾病,最值得一提的最早出現在英國牛身上的疾病——口蹄疫,這場危機起源於英國,當前,在中東、拉美地區也發現患口蹄疫的牲畜。英國的疫情令人觸目驚心:自口蹄疫爆發以來,至今已在國內200多處發現病例,受到侵害的至少達到15個國家。儘管口蹄疫不會直接傳染人類,但可以通過人和交通工具傳播病毒,使疾病在畜群中迅速蔓延,病畜表現為虛弱無力,無法發育或產奶,直至死亡。

  食品汙染也是一種環境汙染,現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1999年比利時發生的二噁英“汙染雞”事件,就是最好的說明。

  認識到了人們的健康與環境密切相關後,我們就要更加的去善待環境,不能縱容各種破壞環境的事情發生。因為我們生活的環境與我們的身體健康相互聯絡、息息相關,只有人和自然和平相處,人類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切實保護環境,促進人類健康發展。

  篇2

  當大量細顆粒物浮游在空中,大氣能見度就會變小,天空看起來灰濛濛的,氣象學把這一現象叫做“灰霾天”,而PM2.5正是形成灰霾天氣的最大元凶。秋冬交界時節,我國北方地區灰霾天氣頻發,被稱為灰霾“元凶”的細顆粒物***PM2.5***受到空前關注,有關我國現行的空氣質量分級標準也引發了一系列熱議。

  一、關於PM2.5

  PM2.5顆粒在空氣動力學中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其直徑還不到人的頭髮絲粗細的1/20。有時候,學者也將PM2.5等同於氣溶膠,“所謂的氣溶膠、細顆粒物,其實就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細顆粒物,簡稱PM2.5。”

  二、PM2.5來源及成分

  PM2.5的形成方式有三種:1、直接以固態形式排出的一次粒子;2、在高溫狀態下以氣態形式排出、在煙羽的稀釋和冷卻過程中凝結成固態的一次可凝結粒子;3、由氣態前體汙染物通過大氣化學反應而生成的二次粒子。雖然自然過程也會產生PM2.5,但其主要來源還是人為排放。人類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氣體汙染物,在空氣中轉變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來自燃燒過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燒、生物質***秸稈、木柴***的燃燒、垃圾焚燒。在空氣中轉化成PM2.5的氣體汙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氣、揮發性有機物。其它的人為來源包括:道路揚塵、建築施工揚塵、工業粉塵、廚房煙氣。自然來源則包括:風揚塵土、火山灰、森林 火災、漂浮的海鹽、花粉、真菌孢子、細菌。PM2.5的來源複雜,成分自然也很複雜。主要成分是元素碳、有機碳化合物、硫酸鹽、硝酸 鹽、銨鹽。其它的常見的成分包括各種金屬元素,既有鈉、鎂、鈣、鋁、鐵等地殼中含量豐 富的元素,也有鉛、鋅、砷、鎘、銅等主要源自人類汙染的重金屬元素。

  三、PM2.5危害

  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富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PM2.5主要對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傷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難、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導致慢性支氣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臟病、心肺病患者的過早死。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汙染的敏感人群。如果空氣中PM2.5的濃度長期高於10微克/立方米,死亡風險就開始上升。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總的死亡風險就上升4%,得心肺疾病的死亡風險上升6%,得肺癌的死亡風險上升8%。

  四、PM2.5監測現狀

  PM2.5在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已納入監測範圍。目前,PM2.5的監測尚無國際標準,而我國至今仍沒用著1996年頒佈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PM10的監測標準。在環保部近期進行的《標準》修訂版中,對於PM2.5僅設定了參考限值。隨著汙染物數量和型別發生的巨大變化,標準滯後於現實的問題逐漸凸顯。2011年11月,國家環境保護部對外公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和《環境空氣質量指數日報技術規定》徵求意見稿,將 PM2.5作為一般評價專案納入標準,新的監測專案將於2016年1月1日開始全面實施。2012年1月18日,環保部發布《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提出將在京津冀等重點區域開展臭氧和PM2.5***可入肺顆粒物***的監測。中國的PM2.5標準擬於2016年生效。如果僅從標準的數值來看,中國即將釋出的新標準已經與WHO過渡期目標-3一致。2012年要在京津冀、長

  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細顆粒物與臭氧等專案監測,2013年在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和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開展監測,2015年覆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

  五、降低PM2.5的措施

  ***一***實施迴圈經濟發展模式,推進工業節能減排

  遵從迴圈經濟減量化、再利用、再迴圈的原則,合理規劃產業園區建設。通過合理佈局,引匯入區企業間形成投入與產出間的共生網路系統,提高能耗與排放的集約化應用與管理程度。

  一是產品專案一體化。按照石油化工、煤化工、氯鹼化工產品鏈的上下游關係,構建迴圈經濟的產業鏈。以產品鏈上下游關係佈局,以產品鏈上下游關係招商,努力使上游產品、副產品和廢棄物作為原料繼續生產下游新的化工產品,逐步形成區內產品互為原料、互為市場的發展格局,並實現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二是公用工程一體化。通過綜合規劃實施,集中建設熱電聯產、工業氣體、汙水處理廠、危險廢物處置中心、液體化學品碼頭及管廊、天然氣管網等公用工程,改變傳統的由各企業自建分散的、小規模的配套設施,實現生產配套、廢物處理等設施的資源共享。

  三是環境保護一體化。始終把環境保護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在開發之初就進行了區域環境評估工作,從規劃上實現源頭治理,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環境的影響。在開發區建立覆蓋全區的環境監測系統並與上級有關部門網路互聯,實現了企業汙水實時監控。規劃建設中的危廢處置中心,將開發區最大汙染源“一固、一液”牢牢控制在手,實現“零排放”。

  ***二***實施工業轉型升級,推進內涵式降耗

  工業節能減排需要通過推進轉型升級,從高能耗高汙染轉向低能耗低汙染升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加速從結構降耗向內涵降耗轉變。在制定產業佈局時,要綜合考慮行業企業的單位產出能耗與排汙比,綜合考慮產業的整體社會效益。

  ***三***加強節能減排新技術研發,推進重點行業產業化應用

  在主要的高耗能、高排放產業領域制定鼓勵性政策,引導企業積極研發節能節水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和新裝置,對優於相關標準產品的市場開拓,從資金、市場準入、政府採購等多個方面加大支援力度。地方政府也要配合國家出臺符合自身產業特徵的配套政策,推動企業通過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二三產融合,實現減排降耗。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推廣應用先進節能減排技術,推進清潔生產。以企業為主體,緊緊圍繞傳統產業提升、智慧及清潔安全發展等重點,通過不斷採用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裝備、新材料,對現有企業生產設施、裝備、生產工藝條件進行改造,提高先進產能比重。

  ***四***加強區域部門產業協作,減少生產不穩定因素

  加強與氣象、環保、交通等相關部門組織協調,建立跨部門極端天氣生產運維預警機制,制定直達重點企業的快速響應預案,減少極端天氣對企業正常生產造成的衝擊。加強地區合作,遵循減量化原則,聯合制定合理的區域產業結構與空間佈局。加強地區產業對接,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合建資料處理中心,將實物資源與能源流轉換為資訊流,降低對傳統物流方式的依賴程度。

  篇3

  摘 要: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空間,人們的生活時時刻刻與環境相關。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怎樣創造一個更適合人類的生活環境,如何美化生活環境,使人們結束一天緊張繁忙的工作和學習後,回到家中或到公共場所,身處舒適而健康的生活環境,身心得以充分的放鬆,享受生活樂趣的同時健康得以保障,這一話題在當今社會裡正在受到普遍的關注。

  關鍵詞:生活 環境 健康

  隨著科技和工業的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惡化,人類疾病種類日新月異,一些新出現的急性傳染病***如:SARS,甲型-H1NI等***和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疾病***如:心血管病、癌症的等***也因人們生活方式及行為的“不健康”而肆虐起來。生活與環境息息相關,生活環境健康好壞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健康。

  生活中的光汙染。說到環境汙染,人們想到的更多的是流著黑水的河流、工地上傳來的機器轟鳴聲、煙囪裡冒出的黑煙„„但有關專家指出,目前,在公眾生產生活環境中普遍存在著另一種汙染——“光汙染”。這一長期被人們所忽視的環境源有可能成為21世紀直接影響人類身體健康的友誼環境“殺手”,應該引起人們的注意。

  光汙染危害人類健康。醫學研究發現,人們長期生活或工作在超過量或不協調的光輻射下,會出現頭暈目眩、失眠、心悸和情緒低落等神經衰弱症狀。城市中由燈光構成的夜景亮如白晝,與白天的自然光源不同,這些人工光源是非全光譜的照射,會擾亂人們正常的生物鐘規律,使人倦乏無力。作為夜生活主要場所的歌舞廳中的光汙染危害更是讓人觸目驚心,使長期在歌舞廳活動和工作的人正

  常細胞衰亡,出現血壓升高、體溫波動、心急燥熱等各種不良症狀;其中繽紛的彩色光源也會影響人的大腦中樞神經,使這一控制人體活動的“主機”受損。

  雪地的強烈反光會導致“雪盲”。紫光燈產生的紫外線強度大大高於陽光中的紫外線,長期照射,會流鼻血、牙齒脫落、白內障,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白血病以及其他癌變。普通的光汙染也會造成人眼的角膜和虹膜的傷害,抑制視網膜感光細胞功能的發揮,引起視疲勞和視力的急劇下降。眼球的長期受損則會減緩眼睛晶體細胞的更新速度或造成晶體細胞死亡、變異,加速白內障形成和視網膜變性。電視機的光汙染也可以使人眼視網膜受刺激,造成眼睛疲勞,在連續看電視幾個小時後,人的視力會暫時下降30%。

  目前,世界各國的光汙染研究均處在起步階段,光汙染的認定尚缺乏相應的了立法和可供參照的環境標準。光汙染已日益引起科學家們的重視,他們正在努力研究預防的方法。人們在生活中也應注意防止各種光汙染對健康的危害,避免過多過長時間接觸光汙染,積極創造美好舒適的光環境。

  生活中的噪聲汙染。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環境汙染也隨著產生,噪聲汙染就是環境汙染的一種,已經成為對人類的一大危害。噪聲汙染與水汙染、大氣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被看成是世界範圍內四個主要環境問題。 物理上噪聲是聲源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在環保的角度上,凡是影響人們正常的學習、生活、休息等的一切聲音,都稱之為噪聲。

  噪聲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許多危害。噪聲除對機體聽覺器官產生聽力損傷或耳聾作用外,還可以對神經、心血管、內分泌、免疫、消化和生殖系統及心理產生有害影響。在短時間內,強烈噪聲可以使人們感到聲音刺耳、不適、耳鳴、聽力下降、聽閾提高,在離開噪聲環境數分鐘後聽力可以完全恢復。較長時間的強烈噪聲可使人聽力明顯下降、聽閾明顯提高,離開噪聲環境數小時至數十小時後聽力才會恢復,其可能成為噪聲性耳聾的前驅訊號。如果繼續接觸強噪聲,內耳感受器由功能性改變發展為器質性病變,聽力損傷將不能完全恢復,終致噪聲性耳聾。如果突然暴露於極其強烈的噪聲環境中,聽覺器官會發生急劇外傷,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螺旋器從基底膜急性剝離,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聽力,即出現暴震性耳聾。

  因為噪聲通過聽覺器官作用於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以致影響到全身各個器官,故噪聲除對人的聽力造成損傷外,還會給人體其它系統帶來危害。由於噪聲的作用,會產生頭痛、腦脹、耳鳴、失眠、全身疲乏無力以及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症狀。長期在高噪聲環境下工作的人與低噪聲環境下的情況相比,高血壓、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病率要高2~3倍。可見噪聲會導致心血管系統疾病。噪聲也可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引起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使腸胃病和潰瘍病發病率升高。

  此外,噪聲對視覺器官、內分泌機能及胎兒的正常發育等方面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孕婦長期處在超過50分貝的噪音環境中,會使內分泌腺體功能紊亂,並出現精神緊張和內分泌系統失調。嚴重的會使血壓升高、胎兒缺氧缺血、導致胎兒畸形甚至流產。而高分貝噪音能損壞胎兒的聽覺器官,致使部分割槽域受到影響。影響大腦的發育,導致兒童智力低下。在高噪聲中工作和生活的人們,一般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對疾病的抵抗力減弱,誘發一些疾病,但也和個人的體質因素有關,不可一概而論。

  噪聲對人的睡眠影響極大,人即使在睡眠中,聽覺也要承受噪聲的刺激。噪聲會導致多夢、易驚醒、睡眠質量下降等,突然的噪聲對睡眠的影響更為突出。噪聲會干擾人的談話、工作和學習。實驗表明,當人受到突然而至的噪聲一次干擾,就要喪失4秒鐘的思想集中。據統計,噪聲會使勞動生產率降低10~50%,隨著噪聲的增加,差錯率上升。由此可見,噪聲會分散人的注意力,導致反應遲鈍,容易疲勞,工作效率下降,差錯率上升。噪聲還會掩蔽安全訊號,如報警訊號和車輛行駛訊號等,以致造成事故。

  對人類來說,健康是享受幸福和愉悅生活的基礎,健康是人類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和永恆話題。優良環境有益於人類健康,而不良環境則不利於人類生存。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人類疾病的80%是由不良環境因素所導致。自20世紀中葉起,頻繁發生的環境公害事件給人類的生存敲響了警鐘:日本發生的使近萬人受害和上千人死亡的水俁病事件,美國洛杉磯市發生的致使幾百老年人超常死亡的光化學煙霧事件,蘇聯發生的造成數十萬人受到核輻射影響的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件。此外,臭氧層破壞導致面板癌和白內障患者增加,瘧疾、出血熱、乙型腦炎、食物中毒等疾病的發病率由於氣溫變暖而急速上升,人類呼吸道疾病患者由於酸雨問題而大幅度增加„„人類與環境既相互聯絡和相互依存,同時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人類與環境只有保持和諧夥伴關係才能保障可持續發展。

  健康的身體是人類進行一切活動的保障,倘若人類為了追求眼前快速,高效的利益而一味破壞生活環境,忽視基本生活汙染源頭,最終將適得其反,抑制自身發展。所以,從現在開始,保護環境,增強環保意識,掌握環保知識,遠離生活汙染源頭,從生活中減少汙染帶來的影響,迫在眉睫。

  

健康主題教育班會總結
健康生活方式宣傳文章
相關知識
環境與健康論文
關於環境與健康論文3篇
環境汙染與健康論文
環境與健康關係的論文範例***2***
微量元素與健康論文
大學生食品營養與健康論文
現代生活方式與健康論文
關於科學飲食與健康論文
心理與健康論文
營養與健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