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嗎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當一個人進了大學,讀了碩士或博士研究生,你與那些沒有進大學或沒有讀研究生的人比,區別到底是什麼?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讀書應該有五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學習新知識,讓自己知道的更多,知識面更寬;

  第二個層次應該是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那就是不僅學了“是什麼”,還要學到“為什麼”,也就是要搞清楚知識背後的道理;

  第三個層次是要學到人家是怎麼獲得的知識,或知識是如何研究出來的,即瞭解別人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什麼;

  第四個層次是如何將學到的這些知識,包括所需知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用在自己的專業研究上,並從事科學研究;

  第五個層次就是能夠把學到的知識、思路和理念應用到更為寬泛的領域,包括對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提升。這裡的前三個層次屬於被動學習,後兩個層次屬於主動學習。

  前者需要老師來教,後者更需要“自悟”,老師的作用主要是引領,而僅僅不是傳授。

  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區別到底在哪裡

  中小學生的學習主要集中在第一個層次,即單純學習知識或學習“是什麼”。到了中學,特別是高中期間會開始學習一些“為什麼”。

  到了大學本科主要是學“是什麼”和“為什麼”,這期間對“為什麼”的掌握要比中學時多很多,並開始接觸第三個層次,關於“怎樣做”的問題,即學習一些初級的研究方法,但是這些研究方法對於獨立做一項研究還是遠遠不夠的。

  到了碩士研究生階段,就應該更系統地學習研究思路和方法,即加強第三個層次知識的學習,並開始涉及第四個層次的問題,即開始能夠做初步的、簡單的研究。

  到了博士生階段,基本上進入了主動學習階段,即集中完成第四個層次和第五個層次。

  中國在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的設定上側重知識的連貫性、接續性和拓展性,即完成本科學習以後才有資格去攻讀碩士學位,完成了碩士學習後才有資格攻讀博士學位,但國外本科、碩士和博士可以說是完全獨立的,而且培養目標完全是不同的,比如本科更接近於一種基礎教育、素質教育或通識教育,儘管本科學習後期會要求學生重點選擇一些大類的專業方向來學習,比如自然科學、醫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等,但這充其量也只是讓學生對這些大類學科有關知識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真正開始進入到某一個專業,通常是從碩士或博士才開始的。

  而實際上,在國外,碩士專案和博士專案經常是分開的,因為培養碩士和博士的目標並不完全一致。通常來說,碩士的培養目標分為兩類。一類是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些人未來並不是要成為一個研究者,而是為了畢業後更容易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這樣在學習期間會更多地讓學生學習一些實用技能,特別是那些具有操作性技能的知識,這樣可以使學生能更好、更快地勝任實際工作。這有點相當於中國的技校,但層次肯定要比技校高很多。另一類目標是培養研究型人才,然而由於碩士學習時間比較短,充其量也只能學習一些課程,沒有時間去做研究,因此在國外的很多大學,通常針對培養研究型人才,會把碩士和博士學習合為一體。博士的培養目標就非常明確了,那就是要培養一個合格的研究者或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肯思考、會思考的思想者,他應該具備以上所說的五個層次的水平和能力。

  如果你是一個想找工作的人,你只讀一個碩士就可以了,一般來說歐洲一些國家碩士讀1—2年就可以畢業了,在美國通常要讀2年,在中國要讀2—3年。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研究者,那就直接讀博士。

  在中國讀博士需要3—4年,而這種情況在美國通常是“碩博連讀”的,即碩士幾乎是象徵性的,甚至乾脆就不拿碩士學位,直接讀到博士畢業,這樣從開始進入到博士畢業,自然科學通常需要4—5年,社會科學甚至需要6—7年。由於碩士專案和博士專案的目標完全不同,課程的設定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專業、同一名稱的課程,其授課內容和授課方法也大相徑庭,比如碩士課程會重點講如何操作,通常比較簡單易學,而博士課程則要涉及理論、原理甚至是證明和推導,內容更深,學習起來更難。這是因為學生培養目標不同,課程內容的設定也自然會存在差異。

  中國與此有很大不同。中國在碩士專案和博士專案上並無培養目標或培養方向上的差異,只有程度上的差異,它們的方向、目標一致,只是碩士在前,博士在後,經歷過碩士才有可能進入博士,它們的目標都是為了搞研究,它們的名稱都叫“研究生”,即為研究而來學習的,只是一個叫碩士研究生,另一個叫博士研究生。

  另一個不同則是,中國學生在碩士階段往往學習的課程較多,通常要拿到35個學分左右,課程的內容相對比較規範和系統。而在博士階段幾乎不需要上太多的課了,通常在16個學分左右,而且課程學習也更容易,課程設定也很隨意,很多甚至是自學和討論。因為中國人的理解是,碩士階段主要是學習,把該學的知識都學完了,到了博士階段主要是做研究,就不需要上太多的課了。但整個研究生階段存在的問題是,如果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課學習是為今後做研究或繼續攻讀博士研究生打基礎的話,那麼絕大多數碩士畢業的學生並不一定是要做研究或去繼續攻讀博士研究生,而是要到實際部門去工作,但他們在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並沒有學到更多工作方面的技能,他們所學到的為了做研究而設定的理論和高深的研究方法,到實際工作部門幾乎派不上用場,從而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

  在國外,本科課程往往要比碩士課程學習起來更容易,碩士課程要比博士課程***這主要是指碩博連讀或基於研究目的所開設的課程***更容易。在中國情況正好相反,級別越低的教育,所學課程會越難,級別越高的教育,往往學起來越容易,從而導致受教育級別遞增的同時,其收益是遞減的。

  從培養目標的差異上看,碩士培養的是“會做事情”的人,博士培養的則是“會思考、會創新、有智慧”的人,這應該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學習的最高境界不在於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要通過學習引發更多、更廣泛的思考,使思考變成一種能力和習慣,而且這種思考是不斷深入、不斷擴充套件的。你會從狹義的、只侷限在專業領域的思考開始,自覺不自覺地拓展為廣義的、對專業知識以外問題的思考。不瞭解科學的“外在”意義,一個博士只能算是一個會使用方法的技術員,這無異於只讀了一個碩士。

  實際上,碩士以前的學習是一個能夠“學進去”的過程,而到了博士就需要經歷一個“學出來”的過程。

  “學出來”指的是在學習知識和方法的過程中,人們能夠通過掌握科學的理念和思維方式,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使其在各個方面,包括精神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瞭解這些會使你的學位比一個技術學位更有價值。你是否真正達到了博士的水平,並不單純看你在科學之內取得了多少成績,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是否能夠跳到“科學”之外去看科學、看人生。

  在大學學習與在社會上工作最大的不同是,你每天都在吸收新的營養、呼吸新的空氣,你有了思考問題的時間、機會和條件,你可以思考人生、思考未來,你還可以學會思考人生的方式,你可以結識一批同樣有思想的人,並在思考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學習的目的不是僅僅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而知識只是學習的最低需求,按照需求層次來衡量的話,學習的目的應該依次是:獲取知識、開闊眼界、提升觀念、引發思考、增進修養。讓自己更瞭解自然、瞭解社會,也更瞭解自己。使自己的生活得更有意義,更有情趣,前者是在改變社會,後者是改變自己。

  為什麼學習科學的人才可以最終“學出來”,並使自己能夠成為一個高尚的人呢?因為科學是一種自由藝術。它擺脫了追求自身利益的個人的、階級的、文化的、宗教和民族的傳統控制,因此它是“客觀的”,她不相信權威、不相信教條,只相信真理。在國外,一個人獲得博士學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當你被人稱為某某博士時,一定比被稱為某某處長要榮耀得多。因為前者標識的是智慧的等級,後者標識的只是行政級別。

  中國大學經常把教學和科研對立起來看,這是一種非常狹隘的觀念。如果是針對大學本科教育,教師不做科研,單純搞教學是可以的。但是到了研究生階段,特別是博士生教育,如果教師沒有紮實的研究功底和豐富的研究成果,只會講課,不會做或做不好研究,他是不可能起到“引領”作用的,也培養不出一個會做研究、會思考的高層次人才,更培養不出代表最高智慧的哲學博士。他最多隻能培養出一個只懂得某一專業知識的學生,而不是一個能讓自己的思想和知識超出專業以外的博士。

  培養研究生層次的人才,不僅要求教師要上好課,也要求教師能做好研究。做好研究是上好課的基礎和前提。如果一個教師只上課,而不去做研究,他可以當一個好教師,但是肯定成不了一個好導師。當然,一個研究生導師只做研究,不去做教學,也是不對的,但不做研究只是去搞教學更是不對的。教學和科研是相得益彰的,是“教”“研”相長。然而,這裡可能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所做的某些科研,是否能夠稱其為科學研究?如果我們做的只是形式上的科研或是非科學的研究,製造出的是一些虛假知識,並將這些杜撰出來的知識教授給學生,這類科研對教學是沒有促進的,甚至是在摧毀教學,最終會毀掉學生。

猜你喜歡

本科一本二本三本的區別嗎
世界最大國家排行
相關知識
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嗎
本科和碩士的區別嗎
本科一本二本三本的區別嗎
科學與技術的區別
筆記本正版系統和盜版系統的區別嗎
筆記本睡眠跟休眠的區別
彙總記賬憑證和科目彙總表的區別
筆記本和平板的區別嗎
筆記本獨顯和集顯的區別
科目一和科目四考試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