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4日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社會的整體精神價值系統和生活方式。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社會的整體精神價值系統和生活方式。人們對文化的廣義理解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

  我國的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經歷了上古殷商的孕育、春秋戰國的奠基、秦漢時期的統一、魏晉隋唐的變異、宋元時期的定型和明清時期的衰落。春秋戰國時期思想上的解放,使人們對精神財富有了更多的訴求,湧現出一大批傑出且對後世影響頗豐的思想家,出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百家爭鳴的探索場面;秦漢的政治統一,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綱五常”、“ 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思想統一;魏晉隋唐,玄學興起,佛教流行,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於矇昧黑暗之中時,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兼收幷蓄而好探求的,以《老子》、《莊子》、《周易》為著作代表,翻開了文化繁榮的輝煌篇章;宋元時期,理學的興起,整合儒釋道,定型了中國文化,《四書集註》對後人影響頗豐;明清時期,中國國力衰弱,列強入侵,這個時期,啟蒙思潮,西學東漸,人們在尋求更多的救國辦法,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以一種激烈碰撞的形式在進行著。我國的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可概括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鴉片戰爭至1990年以前的質疑、批判和否定,以五四新文化運動時

  期、時期,改革開放以後為代表。第二階段為90年代以來溫情和敬意,以尋根文學崛起、國學的復興、傳統節日的復歸、孔子學院的興建為代表。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人們有諸多看法。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鋼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係、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絡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慾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鬥爭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鬥爭。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現。4、應變精神。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

  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係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於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哲學文化,借用了現代科學上的發現,把宇宙的本質、宇宙的形成、發展變化、成熟、衰老與死亡,宇宙的歸宿;人的本質,人的過去與未來,人從那裡來,到那裡去,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應當怎麼做人;我是什麼?我是誰?我在宇宙中的位臵,我在宇宙運動中扮演的角色;人類社會的本質,人類社會的歸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訴給人類。把以上內容告訴給人類,是讓人們明白我們做人的權力、責任和義務,讓人們都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位臵。 與一般的宗教相比較,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在於它從哲學、科學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意義的,既是充分說理的,又可以讓人進行實證,這些內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隨便解釋得了的。

  所以,它與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於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說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的,只有通過虔誠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問、不要問為什麼,是什麼道理。可是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在各種色象的誘惑下,很多人是經不起引誘的,他們都會對自己的信仰發生動搖的。特別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確科學地解釋自身,而且往往與科學思想是有牴觸的這不是說科學是正確的,科學也是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而科學的道理又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認識的是物質,是事物直觀的可見的表象。在科學日益發達的今天,宇宙飛船上天,原子彈爆炸,網際網路技術,生物技術上的成就,科學觀念是很易被人們接受的。

  從發展的趨勢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依斯蘭教,都沒有發展前途,因為它們都不能為科學思想所接受,最終會被人們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學發達,人們的文化水準提高,認識能力增強的情況下,越是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在人們沒有文化愚昧的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易推廣與傳播的,因為它不具備傳播這種文化的軟體與硬化。在中國歷史上,無論什麼時侯,哪一個封建王朝都沒有真正徹底的貫徹中國傳統文化,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從來都沒有象《聖經》文化和《古蘭經》文化那樣,左右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的命運。現在最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徹底貫徹,而這種貫徹是民主的、自由的,人們自覺自願的接受的,不願接受馬上就可以反對,而不是象歐洲中世紀曆史上的《聖經》文化,和現在《古蘭經》文,是強迫的。

  用現代語言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表達出來,使人們真正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包涵的本質,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的產物,因為大家都有文化了,語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強了,可以藉助科學上的發現和科學語言,對其理論體系進行系統細緻地表述,這樣就更有說服力與感染力。這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所在。

  篇二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裡,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裡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裡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夥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裡,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麼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麼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弘揚傳統文化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裡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裡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裡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

  篇三

  屈子的悲歌

  汨羅江畔的沉重一縱,留下曠世的遺憾,汙濁的塵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帶一腔情愁,一縷忠魂獨守著寒水三千

  耳邊依稀的還縈繞著響徹九天的鼓譟,那熱血沸騰的吶喊加足了龍舟的馬力,像支支箭,在江面飛馳無數的槳影掀翻無際的江水,在無邊的歲月裡,升起無限的情思那粒粒飽米被揉在了一起,夾著幾點棗甜與幾點葦葉的清香,跟著懷念情結一起沉進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時往昔 長髮飄飄,屈子對月獨酌,他舉杯,飲盡了風雪如今的寂寞,向誰傾訴?

  又是端午,江水依舊,屈子隻身來此,江面的寒風吹皺了青霧,忽左忽右,若隱若現,似有似無,他無力看清那艘叫龍的大船不再起錨,岸邊也沒有了熟悉的吶喊聲音,只剩蕭蕭的風撕碎幾點野鴨的殘鳴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來回踱步,他在彷徨著,也許是為了一個民族

  如今的人們漸漸失去了一種最純樸的民族情結,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慢慢淡忘殆盡

  屈子側耳傾聽遠方的晨鐘,而人們似乎不曉得,或者已經忘記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尋到端午的地方,卻再也看不到粽葉蹤影,包粽子成了工廠機械化的動作,五花八門的粽子被精美的包裝,商家如此的炒作令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變了

  味,人們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嘆,一些他未聽過的“洋節”擠佔了我們傳統的民族節日,什麼“情人節”,什麼“聖誕節”„„他不懂這些都是什麼意思,而人們為什麼如此的熱衷?

  屈子低首不語,猛地,望著遠方的迷離茫霧,他慨當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離騷》的是今日臨江的悲歌,它想用這悲涼的歌聲喚住忙碌的人們該停下來思考一下了,我們捨棄的是否太多,不經大腦的拿來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萬年不要緊,要緊的是一個民族迷失了原來的本性,冷淡了太多的文化傳統,而太過於熱衷外來文化

  曾經六角形的思念被母親捏在手中,一縷清香,被一個童年將手指含在脣間,那是文化的經久不息如今,屈子唱著悲歌,捲起波瀾,消失遠方„„

  

關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
關於傳統文化演講稿
相關知識
關於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
關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
關於弦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黑板報
有關中國傳統小吃的作文
關於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作文
三年級中國傳統節日的作文範文
描寫中國傳統藝術的作文
描寫中國傳統藝術的作文範文
關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倡議書
關於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