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老架太極拳有哪些拳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4日

  在當今武壇上,楊氏太極拳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魅力享譽海內外,已是異彩紛呈、名家輩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楊氏老架太極拳。歡迎閱讀!

  楊氏老架太極拳

  眾所周知,一百多年前,太極大師楊露禪將畢生所修的太極功夫傳給了長子楊鳳侯、次子楊班侯和三子楊健侯。然而,當前流傳最廣的架子卻是楊健侯及其兒子楊澄甫定下來的養生拳架,其次是楊班侯傳出來的技擊小架,而楊鳳侯傳出的拳架在全國幾乎見不到。世人多以為楊鳳侯早亡,沒有傳人。但是目前在民間確確實實活躍著一支楊鳳侯的正宗傳人,這就是張學良和孫毅兩位“百歲將軍”的祖籍故鄉——河北省廊坊市轄的大城縣。

  楊祿禪創自家拳以來,在一百餘種介紹楊氏太極拳的書籍和雜誌中,大都是楊健侯和楊澄甫父子倆的架子,寫楊班侯的書只有吳孟俠編著的一本《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此書在1958年發行,如今很難見到,也是十分珍貴的史料***。著述楊鳳侯的書則一本也沒有。所有的書中極少有楊鳳侯練拳、傳拳的詳細記載,大都註明鳳侯早亡或早歿字樣。其中,在楊振鐸先生編著的《楊氏太極拳 劍刀》一書中這樣寫道:“楊氏太極拳是太極拳中的一個流派,它由第一代宗師楊祿禪及其子楊班侯、楊健侯,其孫少侯、澄甫祖孫三代人懷著為人類造福的理想,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苦心鑽研,從陳氏太極拳老架發展而來 ”。書中沒有提到楊鳳侯。在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由青山、石恆編著的《楊氏太極拳發勁運氣 練勢》一書中卻這樣記載:“楊祿禪,生於清嘉慶十年,卒於同治十一年,生三子,長子鳳侯***早亡*** 、次子班侯 、三子健侯,都能傳父業”。1931年,文光印務館出版了由楊澄甫編著的《太極拳使用法》一書,書中列出的世系表註明:楊祿禪傳楊鳳侯,楊鳳侯傳兒子楊兆林。由趙斌、趙幼斌、路迪民編著的《楊氏太極拳正宗》一書末頁附錄了一張“楊氏太極拳源流及親族傳人表”,上面有楊鳳侯的名字,並附有說明,在第二條中寫道:“楊氏太極拳,只列其親族傳人,其他傳人未列入”,在第五條中寫道:“表中虛線非直接師承關係,實線表示直接傳人 ”。楊露禪至楊鳳侯標的是實線。說明鳳侯也繼承了父親衣缽,但是表中沒有列出鳳侯的傳人。由此可見,目前楊鳳侯的傳人極少。

  其實呢,楊鳳侯雖然由於先天的原因而過早地去世,但他是最先從父親楊露禪那裡學會太極拳的人,最初父親也把繼承發揚“自家拳”的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那時的拳架還是較原始的,既有陳氏太極拳的遺韻,也有自家拳的味道,內含技擊實戰的東西極多,行功又按照專業“練家子”的要求苦練,運動強度特別大,絕不象後來在北京宮廷、旗營中傳授親王大臣和貝勒、格格們一樣,領著他們玩玩,活動活動身子骨,做做推手遊戲。

  觀楊鳳侯太極拳的特點,一是用意不用力。起勢前頭腦裡要混混沌沌,心無所思、耳無所聞、目無所見,一切進入“無極”狀態,“靜極而生動”。行拳中,每個動作都要靠意念誘導,越慢越好,並做到身鬆、氣固、神凝,“運勁如抽絲”,一趟拳打完大約需要45分鐘,比國家規定的套路***倍,只有慢,才能細細體會出內氣在體內的執行,因為太極拳是內功拳,不同於只有動作沒有意念的外家拳,目前國家規定的太極拳套路被行家稱為“樣板拳”、“表演拳”。只注重了動作的外形美,追求動作的高難度,本質的技擊內涵卻喪失殆盡。

  二是架子低。幾乎貼著地皮打,樓膝拗步、搬攔錘、倒攆猴、單鞭下勢的過渡動作臀部都要貼地,猶如形意拳的龍型步,馬步多為四平馬,虛步、弓步也低得很。

  三是步法虛實分明、轉換清晰。兩腿運動轉換時而實,時而虛,但邁步前虛實要絕對分清,左腿***右腿***為實,重心為100%,右腿***左腿***就為虛,重心為0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立身中正穩健和“邁步如貓行”。轉身時頭要上頂,並以腳根為軸,但前腳掌也要微擦地面,不能懸空,一套拳練下來腳印清楚整齊,近看似一個個整齊的小扇子面,體現了太極拳論中的“任何步法都要整齊,此即步步滑齊也”。

  四是步幅大。大步幅能圓襠開胯,活腰緊背,強腿健足,力由脊發,步穩如山。凡是向前邁步,如“棚”時的邁步,“單鞭”的邁步等,都要高提膝後腳有一個向前蹬的動作,與人交手時上下齊攻,沒有過硬的腿功是做不好這個動作的。2004年國慶節,原南京中央國術館一等教官韓化臣的嫡孫韓振江先生來大城傳授筆者八極拳,同時他打了一套祖傳的太極拳,據說這套拳是韓化臣與同班同學***央館首期教授班***楊澄甫交流換藝,楊傳給韓太極拳,韓傳給楊八極拳***見韓化臣先生的碑文***。韓振江先生就是高抬腿、輕落步的。

  五是強度大。沒有功夫基礎的中老年人是練不了此拳的***實踐證明,中老年人練這套拳直接將動作做到位,強度超過了自身所能承受的能力,沒有一個不關節痛的,但我們這些有功底且長期堅持的年輕人完全能夠適應,而且感到渾身舒服,有使不完的勁。***,由於“受罪”的緣故,能長期堅持練此拳的人太少了。因為架子低,沉身動作多,這樣內氣才能更好地沉入丹田,且能身子不動用沉墜寸勁“橫豎”傷人。

  六是部分動作很快。如攬雀尾轉單鞭、翻身撇身錘、穿掌轉十字腿、擺蓮腳、上步七星、蛇形上步攬雀尾等,保留一些陳氏太極拳快慢相兼的特點,猶如水上的一隻上下前後漂著的小瓢,蕩感很強。

  七是強調精氣神和拳式呼吸。打拳時眼隨手走,手隨眼行,目光深邃,觀老師打拳,“形如搏兔之鶻***老鷹***,神如捕鼠之貓”,“眼前無人似有人,眼前有人似無人”,精氣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平心靜氣,氣沉丹田,除運用自然呼吸外,還保留很多“拳式呼吸”,並配合“哼、哈”二氣發力。

  八是獨特的手型。此拳手型錘、掌、鉤均與國家規定套路不同,僅舉掌型一例,五指伸開,食、中二指併攏貼牢上挑,無名指和小指自然分開彎曲,虎口撐圓,掌心內含,這樣的意義在於:二指併攏成劍指可戳擊敵目或點刺穴位,二指上挑可易筋***內行明白此中道理***,虎口圓撐可增加內勁,鏟擊咽喉,虎口一合又可鎖喉、拿脈,掌心內含可兜擊敵下頜或打出“摘桃”一招,能使內氣灌注指尖,更有利於“勞宮穴”吐勁。這樣的掌型在《中國武術大百科全書》和《中國武術大辭典》裡都沒有記載,在中國武術史上也堪稱一絕。如今太極拳的練習者都是大巴掌,技擊的巧妙變化早已蕩然無存。

  九是獨特的身形。攬雀尾“擠”的動作完成後,在做 “按”之前,有一個獨特的動作稱為“形如槐蟲”***不同於形意拳的“形如槐蟲”,形意拳指的是步法***,雙肩迅速一起、一伏、再起,兩足蹬地,勁上腰脊,帶動兩手,能發整體勁將人騰空放出。此動作要一身運“五弓”,非常難學,當時教授此式時,老師光著膀子讓大家看著學,很多人還是十幾年也沒有學會,只有四、五個人學會了,這個動作如果打出來,非常好看,而且可寸間發人於丈外。

  十是重視輔助基本功。這套拳並不是上來就練,如果方法不對,功夫不但上不了身,於身體健康也不利。因此,必須先強化基本功,基本功包括伸筋、拔骨、洗髓、練氣、站樁、柔腰、開胯、鬆肩、通臂、柔手、柔腿、活膝、活項、明目、抖杆、檸棒、推球等。筆者儘管有十六年少林彈腿、八極拳、劈掛掌和形意拳的功底,但學會這套八十一勢太極拳也用了三年多的時間才稍稍有了點兒“眉目”。根據大家練功體會,此拳比練習任何外家拳套路運動量都大,為什麼說呢?大家可能有個體會,快速下蹲後再快速起立不會感到累,但是如果以極慢的速度下蹲,靜止片刻再以極慢的速度起立,哪個感到更吃力呢,很顯然,動作越慢,強度越大。更何況這套拳因為過度動作繁瑣,又貼近地皮,猶如京劇裡的“矮子功”,總是蹲著,運動量就可想而知了。但只要長期堅持,嚴格按照老師所傳授的規矩和《太極拳譜》上的要領苦練,每天至少打兩遍,挺過半年下來就會感到渾身輕鬆舒服、氣血暢通、頭清足健、筋長骨實。感覺身上的內勁由腰部一股股的往外漾,說明此時內氣已經貫通了全身,具備了整體勁,尤其是腿上的勁“起能挑擔、僕能伏地”,似有“抗鼎迴天”之力。另外,此拳適應後,完全可以適應國家規定的姿勢較高的八十八式套路和傳統八十五式套路,反之,光練高架子就不能適應這套低架子。

  這套拳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每兩個式子之間的過渡動作比現在流行的架子複雜,體現了“十三勢行功心解”中的“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的要求,其中,左右樓膝拗步、左右野馬分鬃、左右分腳、上步七星等動作手法變化較多,“提手”和“白鶴亮翅”之間多出一個“玉女穿梭”***經筆者考證探源,這個動作曾出現在吳氏太極拳老架。夏柏華先生在講解“提手”技擊用法時,就用了一個“玉女穿梭”的動作。***,左右“披身伏虎”之間多出一個“擺蓮腳”,“單鞭下勢” 和“上步七星”之間多出一個“小墊步”***這兩個動作曾出現在武氏太極拳和孫氏太極拳老架中***,第三趟多出一個“彎弓射虎”***這個動作曾出現在姜容樵編著的《太極拳講義》中***,這種編排足以證明是一套傳統的老架子,與國家規定套路是不同的,因為是老武術家傳下來,我們不敢有任何改動,去“附會”國家的規定套路。另外,此拳內含技擊的成分非常豐富,並配有一套對練套路。不同於楊澄甫傳下來的八十五式架子和國家規定的八十八式套路,這套拳路僅八十一式,暗合道家九九歸真之意,同於原南京中央國術館教務處副處長吳志清編著的《太極拳正宗》和吳孟俠編著的楊班侯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但比吳志清的架子低***僕步、歇步和坐盤步較多***,吳拳中有幾個低式子與鳳侯拳架相似。

  楊氏太極拳的眼法

  楊式太極拳的身法在拳中起決定作用,身法的身在這裡是指人的中部,即從肩背至胯部。從生理學上說,身是五臟六腑所在之處,包括肩、背、胸、腹、脊、腰、胯等重要部位,傳統理論所提出的尾閭中正、含胸拔背、氣沉丹田、鬆腰胯、斂臀、吊襠,均針對中部要求而言的。對於這些要點,楊家先輩們已有詳盡的論說,這裡不再重複。

  這裡重點談身法中的腰的運用。楊式太極拳傳統拳論中說到腰為軸,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間。要求“腰頂窮研生不已”。腰的重要性普遍為世人所公認,以致武術界有太極腰、八卦掌之說。但要把腰練到拳的動作上,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楊式太極拳的動作要求腰帶手腳,一般手腳不妄動,少動,靠腰帶動。這種練法不但練架子能有最佳的健身效果,更主要的是在提高防身技擊水平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楊式太極拳要本手一般只上下轉換移動,腰的轉動帶動手的轉動,比如雲手,是典型的腰帶手運轉的拳式。腰帶腳也一樣。虛步的前腳掌一般沒有獨立的動作,靠腰去帶轉。

  總之,腰帶腳、手、身、頭等。腰一動則全身皆動,腰一轉全身皆轉,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個別動作腰帶主手轉動,另一手向另一方向轉動,但這種情況不多。

  楊公澄甫的《太極拳使用法》書中說:“腰如車軸四肢如車輪,如腰不能作車軸,四肢不能動轉;自己要想車軸轉,可多澆油腰軸油滿方好,用意細細體會自得之,勿須教也。”本書關於架式練法文字說明把說明腰的動作放在首要位置加以闡明,希望能在這方面對學者有所幫助。

  對於身法中涉及呼吸的方法問題,楊式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呼吸自然。對於呼吸與動作是否要配合的問題,只要氣的出入自然即可。楊式太極拳講的是意到氣到、氣到勁自到,從這個意義上說動作與呼吸沒有關係,呼可放人,吸也可放人。拳論上有“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

  楊氏太極拳的步法

  1.開立步:兩腳平行站立,腳尖朝前,虛實不分,起勢、合太極式的步法為開立步。

  2.弓蹬步:這種步是楊式太極拳的基本步法,使用最多,具體做法是前腳腳尖朝前,後腳在前腳外,腳尖方向與前腳腳尖方向成約45°角,兩腳的直線距離是練拳者自然襠的距離。前腳弓,後腳蹬,前弓腳小腿與地面垂直,前弓的活動限度為膝蓋不能超過腳尖。

  3.前虛後實步:這種步法分左、右虛步。左虛步的做法是,有腳踏實,左腳提起向左前方伸出半步,以腳掌點地,如白鶴亮翅式的步法。以腳根點地,如肘底捶式。左有腳易位為右虛步。這種步法要求後腿坐實,前腳不全虛,也具有支撐的力量。楊式太極拳的左、有虛步,前腳都不是全空的,都要分擔身體的重量。實腿分擔的重量多些,虛腿分擔的重量少些,多與少看架子的高低及以自己尾閭中正,轉動自然為合適。

  楊式太極拳的步法中沒有實腿分擔占身體重量百分之七十,虛腿分擔百分之三十這一類的說法。

  前虛後實步還有一種是後腳實,前虛腳全腳掌著地的,如倒攆猴式。

  4.橫行步:兩腳平衡站立,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右實左虛,兩腳尖均向前。如雲手式。

  5.獨立步:單腿直立,一腳提起,膝與胯平,腳向裡收,腳尖自然朝下。如金雞獨立式。

  6.僕步:接前弓後蹬步,後腳外撇坐實,身胯下蹲,前腳腳尖向前,身稍向一側俯。

  7.騎馬式:兩腿開襠如騎馬式,這是轉換過程中所出現的步型,兩腳還是分虛實的。如雲手的動作過程中有此步法。

  楊公澄甫《太極拳之練習談》中說:“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如貓行,體重移於左者,則左實,而右腳謂之虛;移於右者,則有實,而左腳謂之虛。所謂虛者,非空;某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餘意存焉。所謂實者,確實而已,非用勁過分,用力過猛之謂。”在《太極拳十要》中又說:“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楊式太極拳對步的要求要分清虛實,下盤有根;使虛實轉換清楚,絕不輕浮。

  楊式太極拳的步有進退二法,進步必後坐使前腳變虛,腰帶腳掌轉動擺好位置後,後腿往前送身體重量至前腳,前腳承擔全身的重量,後提虛腳動步。動步時不往前腳靠近,而是向前邁到確定的位置。《太極拳體用全書》的執筆者鄭曼青先生有一首《體用歌》講到了步與前進法,“我有一轉語,今為知者吐,湧泉無根腰無主,力當垂死終無補……足欲向前先挫後……”這反映了他跟楊公澄甫學拳和協助楊公澄甫寫書

  得到楊公澄甫傳授的精闢體會。湧泉在腳掌中,湧泉有根則步有根,步有根則腰才能有轉動的基礎,而腳要前進,首先身要向後坐。這種前進法是楊公澄甫所授的家傳練法。本書所傳的進法也是這種方法。

  退步,前腳提起向身後退一步,不向後腳靠近,直接向後落到確定的位置。這種進退步,在述架

  勢時結合實際再加以具體說明。

  掌握了楊式太極拳的“手眼身法步”的要求,就能對楊式太極拳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有利於今後學習拳架和推手。至於楊式太極拳關於身體其他部位的要求比如頭、肩、肘、胯、襠、膝等,結合拳式再述。


潤氣功的修煉
武功氣功道功
相關知識
楊氏老架太極拳有哪些拳法
楊氏大架太極拳
楊氏大架太極拳
老人太瘦都有哪些危害
中老年人養生有哪些方法
治療老年性耳聾有哪些方法
預防老人患上老年痴呆症有哪些方法
心太軟的有哪些做法
中老年健身操有哪些做法
中老年健身操有哪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