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現代文閱讀題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閱讀題是語文考試裡的必考題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⑴也是猛然間發現,在我的故鄉,那個閉塞而貧困的小山村裡,我從來沒有聽見過“謝謝”兩個字。

  ⑵在兒時的記憶中,鄰里之間相互借東西是很常見的,借勞動工具借針線借柴米油鹽。每次借的時候,借者自然大方,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沒有借的忐忑和不安。

  ⑶“他大叔,你家的犁子在不在?我想把東頭的地犁耙犁耙。”

  ⑷“他大嬸,我家的黑線用完了,你有沒有?”

  ⑸“今天來客,油瓶空了,先給我倒點兒。”

  ⑹被借者絕沒有絲毫的優越感,忙把東西找出來,送到人面前,還要說上幾句體貼的話。

  ⑺“你真勤快,閒不住,隔天我也得把地犁犁,別耽誤了播種。”

  ⑻“線夠不夠,不夠,我再給你拿。”

  ⑼別看東西小或者少,必定要還的。還犁的會高聲問:“他大叔,犁用完了,放這兒好嗎?幸虧犁得及時,不然趕不上春耕了。”犁的主人會讓還犁的坐一會兒,忙著去拿煙,好像借東西的是自己。

  ⑽還線的主婦會在嘮完一會兒家常後,在要回的時候,把東西掏出來隨處一放。主人會責怪:“你看你,這點兒東西還拿過來,真外氣!”主婦會說:“有了,沒有我也不會還你。”

  ⑾借油的會打發孩子還東西:“俺媽說,這是俺家剛榨的油,讓大嬸你嚐嚐。”大嬸會攆著孩子給他點兒黃瓜之類的東西吃。

  ⑿在經常發生的借和還中,鄉人雖然不說謝謝,但都通過默契的方式把內心的感激表達了出來。在鄉人眼裡,“謝謝”這兩個字,有點兒別口、自白、淺顯、誇張,與土地的自然和質樸不相稱,如果說出來,就疏遠了彼此之間的距離,人也變得更生分了。

  ⒀記得我讀初二的時候,村西頭的潘家十多歲的孩子突然昏死了過去,當時潘家男人又不在家,聽到潘家女人的喊聲,正在地裡勞作的“黃麻子”飛奔到老潘家,背起孩子就往鄰村赤腳醫生家跑。七八里的鄉間小道,乾瘦的黃麻子在負重幾十斤的情況下,用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狂奔到村醫家,及時挽救了孩子的生命。老潘家為了感謝黃麻子的救命之恩,專門挑了良辰吉日,邀了村裡德高望重的人,拿著炮仗,揹著禮物,到黃麻子的家。在瀰漫著好聞的硝煙味中,被救的潘家孩子在父親的命令下,撲通跪在黃麻子面前,嘣嘣磕了三個響頭。黃麻子手足無措地轉著圈子,一個勁兒地反覆埋怨著老潘:“你這是幹啥呢,幹啥呢……”老潘大聲說:“孩子的這條命是你給的,你什麼時候要,他就得什麼時候給!”自始至終,我沒有聽到一個“謝”字。

  ⒁後來,我到了城市,聽慣了謝謝,也習慣說謝謝。

  ⒂前段日子,父親身體不好,我回去看他,見鄰居大娘也來探望,還拿了十多個雞蛋。送她出門時,我下意識地說:“謝謝你呀,大娘!”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看你這孩子,說的什麼話!”

  選自《散文》,2008年第4期,作者飲者

  1、 鄉人是怎樣用不同的方式把內心的感激表達出來的?請具體列舉出來。

  2、故鄉的村民在借還過程中,為什麼不言謝?

  3、下面一段話是從原文抽出來的:“我也碰過這樣的事,那次晌午頭來客,鹽沒了,我還是到張老太婆那兒拿的。” 這段話的恰當位置在第 _____ 自然段與第 自然段之間。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

  4、下面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鄰里之間借東西,借者自然大方,是因為被借者沒有優越感,會主動借出以取悅對方。

  B、本文形散而神不散,將鄉村日常生活的一些瑣事串聯起來,有力地表現了主題。

  C、結尾處一句:“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看你這孩子,說的什麼話!’”表現了大娘對我的責備,由於我的言謝,便疏遠了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

  D、本文的寫作意圖是將閉塞而貧困的小山村與城市作對比,暗諷了城市人習慣說謝謝的風氣。

  5、本文在處理材料方面詳略得當,略寫了哪幾件事?詳寫了哪事件?為什麼這樣處理材料?

  二

  關中農村,總喜歡用泥巴打牆,圍起一個院兒。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親每天早早起來,將院子一遍一遍地掃乾淨,不允許我們扔下一片紙屑,一根柴棍。村裡的人見一方小院竟收拾得這般模樣,便與母親開起玩笑來:“王媽,您這是準備在地上帶麵條了吧?”說得大夥直樂。

  小院是母親用四五年攢下的雞蛋錢,請了小工,打牆圍起來的。得之不易,母親便格外地寵它,愛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條,春天裡長起來了,嫩嫩的葉,像一隻剛出殼的雛鳥,昂著頭,望著這新鮮的世界;春天種下一行豆,夏天裡蔓爬上土牆,花便密密地排成隊兒,立了起來。

  小院,是母親精心編織的花藍。它盛著農家艱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來。

  父親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無勞力,地裡的活兒早早地擱在了母親和我的肩上。天長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氣,便獨自坐在院子的石頭上發呆。母親過來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 了小凳, 到我的跟前,東南西北地比劃,彷彿一切智慧的東西都從那粗布裹著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飛了一隻鴿子,攜我振奮起來。

  更多的時候,我同母親一起,在小院裡籌劃著生活,籌劃著以後的事情。或者跟了母親的眼神,走進一個個帶著泥土味兒,又十分生動的傳說之中。什麼姑家婆、王老六,什麼堤埂神、楊柳女,這些故事總如鉤子一般地勾著我,讓我至今忘不了。

  小院南側有幾棵香椿樹,那是母親趕廟會時從近百里的山裡挖來的苗,三年便長得胳膊般粗細,並舉起一樹的葉子。香椿雖是野樹,但那香卻十分細膩,風來也罷,風去也罷,香便充滿了小院,香便傳遍了村落。左鄰右舍的只說多了這香,整個村子也便多了新鮮,三天兩頭有人帶了孩子來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種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夥的小院了。

  1.文段表面寫什麼?實際上寫什麼?

  2.文段抒發了什麼感情?

  3.第4段括號裡應填的兩個最恰當的詞是 和  。

  4.第一自然段突出了小院的什麼樣特點?表現了母親的什麼品質?

  5.橫線上的話寫出了小院的什麼特點?請用一個成語來概括。

  6.文中起承上啟下的段落是第幾自然段?

  7.是什麼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來的?

中考語文小說閱讀精選題帶答案
初一語文現代文閱讀練習題
相關知識
初一語文現代文閱讀題
初一語文現代文閱讀練習題
初一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題
初一語文現代文閱讀試題及答案
高一語文現代文閱讀知識點介紹
初三語文現代文閱讀試題及答案
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
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訓練
初三語文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歸納
高一語文現代文閱讀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