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的九種心理障礙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必須要與人交往,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障礙,我們應該避免這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1.自負

  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目中無人。與同伴相聚,不高興時會不分場合地亂髮脾氣,高興時則海闊天空、手舞足蹈講個痛快,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和別人的態度。另外,在對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上,過高地估計了彼此的親密度,講一些不該講的話。這種過於親暱的行為,反而會使人出於心理防範而與之疏遠。

  2.忌妒

  西班牙作家賽萬斯指出:“忌妒者總是用望遠鏡觀察一切,在望遠鏡中,小物體變大,矮個子變成巨人,疑點變成事實。”忌妒是對與自己有聯絡的、而強過自己的人的一種不服、不悅、失落、仇視、甚至帶有某種破壞性的危險情感,是通過把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態。當看到與自己有某種聯絡的人取得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成績,便產生一種忌恨心理;當對方面臨或陷入災難時,就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甚至藉助造謠、中傷、刁難、穿小鞋等手段貶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爾所說:“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儘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

  忌妒的特點是:針對性—與自己有聯絡的人;對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職業、層次、年齡相似而超過自己的人;潛隱性—大多數忌妒心理潛伏較深,體現行為時較為隱祕。

  3.多疑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不好的心理品質,可以說是友誼之樹的蝕蟲。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的:“多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設定他人對自己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證據。帶著以鄰為壑的心理,必然把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人,甚至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為惡意。這是一種狹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據的一種盲目想象。

  4.自卑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如果各項活動取得成績而得到老師、家長及同伴的認可、支援和讚許,便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求知慾,內心獲得一種快樂和滿足,就會養成一種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相反,他們會產生一種受挫感和自卑感。個體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會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

  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自卑的人並不一定表現為能力差,相反是自已期望過高,不切實際,因此必然容易導致失敗。

  5.干涉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人需要一個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間;同樣,人人也需要有一個自我的心理空間。再親密的朋友,也有個人的內心隱祕,有一個不願向他人坦露的內心世界。有的人在相處中,偏偏喜歡詢問、打聽,傳播他人的私事,這種人熱衷於探聽別人的情況,並不一定有什麼實際目的,僅僅是以刺探別人隱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層次的心理滿足而已。

  6.羞怯

  羞怯心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眾之下,羞於啟齒或害怕見人。由於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使得人們在言語上吱吱唔唔,行動上手足失措。長此下來,會不利於同他人正常交往。

  靦腆有三種情況:一是生性內向、沉靜。二是由於過於自愛,過於重視自己的言行。三是曾遭受某種挫折,而變得消極被動。對第一種情況,要加強性格鍛鍊,對第二、第三種情況,要改變觀念,樹立生活的信心,並培養交際技巧。

  7.敵視

  這是交際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種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對待別人。這種心理或許來自童年時期被家庭環境使人受到的虐待從而使他產生別人仇視我,我仇視一切人的心理。對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寬容表示敵視;對比自己厲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敵視;對處境與己類似的人則用攻擊、中傷的方式表示敵視。使周圍的人隨時有遭受其傷害的危險,而不願與之往來。

  8.孤僻

  這種人孤芳自賞,只是認為別人世俗淺薄。克服孤僻的關鍵在於打破自己設定的心理障礙,敞開心扉,用坦蕩、真摯的感情去贏得別人的理解和友誼。

  9.角色固執

  人的一生需扮演多種角色,不知道適時變通自己,就會形成社會角色固執。比如,有人在單位是領導,習慣向下屬發號施令,可把這個社會角色用在對待妻子上,妻子就不會買他的賬;用它來對待朋友,朋友更會認為他盛氣凌人,不值得交往。

  人際交往中知覺偏見的糾正

  一刻板印象

  人們頭腦裡存在的“刻板印象”是多種多樣的。如按年齡歸類,認為年輕人總是舉止輕浮,而老年人則是墨守成規,缺乏進取心;按性格歸類,認為男性總是獨立性強、競爭心強、果斷、勇敢、自信、有抱負,而女性則是依賴感強、起居潔淨、講究容貌、細心、軟弱。所謂“刻板印象”指在人們的頭腦裡存在著關於一類人的固定形象。

  當我們看待他人時,常常會不自覺地從年齡、性別、職業、地區、民族等方面對其進行歸類,並根據已有的關於這一類人的固定形象,作為評價和判斷他人個性的根據。

  應該承認,“刻板印象”有時是人們認識某一交往物件的捷徑,不失為人的一種智慧表現。

  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某一類人處於大致相同的社會生活、經濟條件和文化水準,容易產生許多共同特徵。

  但是,由於他們各自具體生活經驗多少有些差異,從而導致彼此都有其個性,而且這種個性有的相距很遠,甚至截然相反。

  所以“刻板印象”看待人,往往看到人的複雜性,以致對人的行為品質做出錯誤的評價與判斷。這種偏見存在與人們的頭腦裡,有其認識方面的根源。

  因為人的思維總是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個別,如果在沒有充分掌握某一類人全面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就作出概括,往往會形成不符合這一類人的實際特徵的形象。

  而依據這種形象去評價判斷時,又不考慮某個人的具體生活經驗,自然就會產生“刻板印象”偏見了。

  二心理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阿希曾做過一個實驗:他給被試者一張列有五種品質聰明、靈巧、勤奮、堅定、熱情的表格,要求這五種品質的人想象為一個友善的人。

  然而,他把這張表格中“熱情”換為“冷酷”,在要求被試者根據這五種品質想象出一個適合的人時,卻發現被試者普遍推翻了原來的形象,而產生一個適合的人時,卻發現被試者普遍推翻了原來的形象,而產生一個完全不同的形象。

  阿希的實驗揭示人際知覺中的一種普遍心理現象:在認識和了解一個人時,人們會不由自主地選擇一種突出的品質,並因這個品質的影響,使人們看不到這個人的其他品質,從而由一點做出對這個人整個面貌的判斷。

  此即“抓住一點,不及其餘”。當一個人某一突出品質被標定為“好”時,他就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心理效應”所籠罩,被主觀地認為其他的品質都是好的。

  即“一俊遮百醜”。當一個人某一突出品質被標定為“壞”時,他就被這種消極“心理效應”所籠罩,主觀地認為其他的品質都是壞的。即“一醜遮百俊”。

  這種心理效應的危害是一葉障目;但卻常常無意識地左右著人們的交際行為,干擾著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

  三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不少見。例如,當發現一個平時表現不錯的人犯了某種錯誤後,人們往往把問題看得較重,甚至誇大錯誤,並否定他以往的一貫表現。

  又如一個平時表現一般的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人們往往會其刮目相看,並肯定他以往的一貫表現。

  “近因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近期因素在時間上有時,它與“第一印象”主要產生陌生人,那麼“近因效應”則主要產生於熟悉者,“近因效應”掩蓋甚至否定一個人的一貫瞭解,從而影響對人的全面認識。

  四投射傾向

  所謂“投射傾向”,就是指由於自己具有某種特性,因而判斷他人也一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

  在現實生活中,“投身傾向”有兩種既典型又對立的表現形式。其一是有些人總是從好的方面來解釋別人的言行及需要,認為世界盡是好人。

  例如東郭先生和唐僧,雖然上當受騙,仍不醒悟,原因是他們均有衣服菩薩心腸。即所謂“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其二是有些人總是從壞的方面來解釋別人的言行及需要,認為世上盡是壞人。

  當一個人知覺他人時,如果受到“投射傾向”的干擾,其認識、判斷和看法,往往從“這樣”、“一定會這樣”等心理傾向出發,把他人的特性硬納入自己既定的框架中,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加以理解,從而導致主觀臆斷並陌入偏見的泥潭。

  五邏輯推理效應

  是指由於事物與事物之間有聯絡,因而有些人便在以知覺判斷他人時,根據對方外部的一些表面特點為線索,結合自己的經驗加以邏輯推理。

  其知覺判斷模式是:“A的特點往往伴有B的特點,由於某人具有A的特點,所以他必定具有B的特點。”例如,有這種偏見的人認為:“老實人往往伴有愛講話的特點,由於甲不愛講話,所以甲肯定是個老實人。”
 

人際交往中閨蜜之間相處的說話藝術
怎樣促進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相關知識
人際交往的九種心理障礙
人際交往的七種心理障礙
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心理障礙因素
職場人際交往的七大心理問題
人際交往的四個心理效應
影響人際交往的兩大心理因素
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人際交往中改善心理健康的小祕訣
人際交往的四種距離
中學生人際交往中常見心理問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