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民俗活動有哪些
古代紀念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那麼關於,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製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最雅緻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臺灣民俗
在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現代民俗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閩南一帶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來預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來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地理意義
晝夜極值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直射點又慢慢地向北迴歸線轉移。
農曆參照
關於冬至在地理學的意義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闢卦為地雷復卦,稱為
冬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同時,閏月的設定也以冬至為標準***因為冬至總在冬月,冬月建子,為周正農曆的第一個月***。
冬至日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少,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曆一月、二月,我國大部分地區已入春,因此"九九豔陽天"。
角度知識
地極軸通過地心,連結南、北兩極,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夾角為66.5°,和地球自轉軌道面--赤道面垂直。
屬木的人適合去南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