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價值及標準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9日
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問題是近年來國外教學研究領域中的一個熱點問題。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人,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問題已引起國內學者和教師的關注。正確認識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價值,搞清參與的標準及其內涵,對於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會產生重要影響。
一、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價值
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世界教育思想觀念也在不斷地演化。人的發展已成為當代教育觀念變革的主題,21世紀是一個高揚人的主體精神的時代。人的主體性是他作為社會活動主體的本質屬性,主體性的發展與提升是生命的核心問題。主體性是由獨立性、主動性與創造性構成。獨立性是主體在活動中對行為的自我把握;主動性是主體在活動中個性能力的主動展現;創造性是主體在活動中追求新穎性、獨特性和有價值。所有這些都是主體在活動中生成的,生成的前提是主體參與到活動中,離開主體的參與就談不上主體性的形成與發展。素質教育歸根到底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活動是學生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培養其主體性的必然,因此,也是時代的要求。
二、參與的標準
正確確定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標準是解決參與問題的前提。總結我們的研究與實踐,我們認為參與的標準主要有兩條:一是積極參與;二是有效參與。
1.積極參與
積極參與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與人際關係智力。所謂積極參與有三層含義:一是從情緒狀態上說,學生的參與應該是積極的、活躍的、主動的,而絕不是被迫的參與。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處於積極主動的良好情緒狀態時,85%的潛能都能釋放出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這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主要表現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昂的學習熱情。二是從交往上說,積極參與應該為學生主體提供最廣闊的交往空間。這種交往應該是多向性、互動式的,既有師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這種師生與生生間的多向交往既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又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能提高學生智力活動的水平。三是從數量上說,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參與教學,而不是少數學生。
這一點非常重要,素質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如果課堂教學只有少數學生參與,那就不是素質教育。情感、態度、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強調,“要繼續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並關注情感、態度的培養。”由此可見,情感、態度、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解決參與問題絕不僅僅是一個提高學業成績的條件,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
2.有效參與
有效參與旨在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有效參與有六層含義:一是每個學生都能有更多的獨立學習時間。獨立學習的時間就是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這種可由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對學生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學生主體參與的必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讓學生擁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我們感到,學齡後期學生的精神生活中的一大缺陷,就在於他們被剝奪了一項巨大的財富──自由支配的時間,而自由支配的時間對於全面發展和形成他們的智力的、審美的重要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群體的學習代替不了個體獨立的學習。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課堂教學的時間如何分配反映了一個教師的教學觀。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讓每個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要把自由支配的時間還給學生。二是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學生是否真正參與教學要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絕大多數學生中的達成情況。根據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一節課必須有85%的學生達成85%的教學目標。三是學生的思維動起來。這是學生真正參與教學的關鍵所在,在學習中學生能夠動腦思考,積極探求,深人鑽研,思維才能得到啟迪,智力才能得到開發,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如果一個學生在教學中不能動腦思考問題,而只是附和老師和同學的答案,那他的學習不會有真正的收穫。四是學生學習策略的獲得與改造。課堂教學實施創新教育從心理學層面說核心是學習策略的獲得與改造。方法高於結論,智慧重於知識。學習策略的獲得與改造是有效參與的重要方面。五是學生有充分的表現機會,表現是社會人發展的途徑。中小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而表現則是一個人實現社會化的臺階。課堂不應該是教師展現個人才華的舞臺,而應該是學生表現的空間。六是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得到培養。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有效參與要求在每節課中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都應該得到訓練。
3.積極參與和有效參與的關係
積極參與和有效參與是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兩個重要維度。兩者是一種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關係。認知、情感、社會化是學生心理髮展的三個重要方面,而這些方面的發展離不開參與。如前所述,積極參與解決的是學生的情感和社會化問題,有效參與解決的是認知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問題。情感、社會化的發展有助於認知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發展,認知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發展又有助於社會化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正確把握兩者之間的關係,既不可偏廢,又不可替代。除此之外,還要把握好兩者之間的度。一節課中光有表面的熱熱鬧鬧,光看學生的“舉手率”,或者是光看學生跳著腳舉手,胳膊不時把課桌敲得震天響是不行的,還要看學生思維動得如何,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是否得到了培養。我們把積極參與視為一種“熱”的狀態,把有效參與視為一種“冷的狀態。一節課中“熱”到底與“冷”到底都是不行的,冷熱相宜方為藝術。
在家庭作業中發揮學生的個性
學生心理健康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
一、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價值
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世界教育思想觀念也在不斷地演化。人的發展已成為當代教育觀念變革的主題,21世紀是一個高揚人的主體精神的時代。人的主體性是他作為社會活動主體的本質屬性,主體性的發展與提升是生命的核心問題。主體性是由獨立性、主動性與創造性構成。獨立性是主體在活動中對行為的自我把握;主動性是主體在活動中個性能力的主動展現;創造性是主體在活動中追求新穎性、獨特性和有價值。所有這些都是主體在活動中生成的,生成的前提是主體參與到活動中,離開主體的參與就談不上主體性的形成與發展。素質教育歸根到底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活動是學生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培養其主體性的必然,因此,也是時代的要求。
正確確定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標準是解決參與問題的前提。總結我們的研究與實踐,我們認為參與的標準主要有兩條:一是積極參與;二是有效參與。
1.積極參與
積極參與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與人際關係智力。所謂積極參與有三層含義:一是從情緒狀態上說,學生的參與應該是積極的、活躍的、主動的,而絕不是被迫的參與。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處於積極主動的良好情緒狀態時,85%的潛能都能釋放出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這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主要表現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昂的學習熱情。二是從交往上說,積極參與應該為學生主體提供最廣闊的交往空間。這種交往應該是多向性、互動式的,既有師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這種師生與生生間的多向交往既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又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能提高學生智力活動的水平。三是從數量上說,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參與教學,而不是少數學生。
2.有效參與
有效參與旨在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有效參與有六層含義:一是每個學生都能有更多的獨立學習時間。獨立學習的時間就是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這種可由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對學生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學生主體參與的必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讓學生擁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我們感到,學齡後期學生的精神生活中的一大缺陷,就在於他們被剝奪了一項巨大的財富──自由支配的時間,而自由支配的時間對於全面發展和形成他們的智力的、審美的重要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群體的學習代替不了個體獨立的學習。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課堂教學的時間如何分配反映了一個教師的教學觀。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讓每個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要把自由支配的時間還給學生。二是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學生是否真正參與教學要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絕大多數學生中的達成情況。根據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一節課必須有85%的學生達成85%的教學目標。三是學生的思維動起來。這是學生真正參與教學的關鍵所在,在學習中學生能夠動腦思考,積極探求,深人鑽研,思維才能得到啟迪,智力才能得到開發,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如果一個學生在教學中不能動腦思考問題,而只是附和老師和同學的答案,那他的學習不會有真正的收穫。四是學生學習策略的獲得與改造。課堂教學實施創新教育從心理學層面說核心是學習策略的獲得與改造。方法高於結論,智慧重於知識。學習策略的獲得與改造是有效參與的重要方面。五是學生有充分的表現機會,表現是社會人發展的途徑。中小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而表現則是一個人實現社會化的臺階。課堂不應該是教師展現個人才華的舞臺,而應該是學生表現的空間。六是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得到培養。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有效參與要求在每節課中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都應該得到訓練。
3.積極參與和有效參與的關係
積極參與和有效參與是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兩個重要維度。兩者是一種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關係。認知、情感、社會化是學生心理髮展的三個重要方面,而這些方面的發展離不開參與。如前所述,積極參與解決的是學生的情感和社會化問題,有效參與解決的是認知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問題。情感、社會化的發展有助於認知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發展,認知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發展又有助於社會化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正確把握兩者之間的關係,既不可偏廢,又不可替代。除此之外,還要把握好兩者之間的度。一節課中光有表面的熱熱鬧鬧,光看學生的“舉手率”,或者是光看學生跳著腳舉手,胳膊不時把課桌敲得震天響是不行的,還要看學生思維動得如何,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是否得到了培養。我們把積極參與視為一種“熱”的狀態,把有效參與視為一種“冷的狀態。一節課中“熱”到底與“冷”到底都是不行的,冷熱相宜方為藝術。
學生心理健康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