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醫學心理學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5日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體健康與疾病及其相互轉化過程中作用規律的科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從心理層面探討當今醫患關係

  摘要:

  改革開放已逾三十年,給人們帶來了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對健康更高的追求。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也給醫學事業帶來了長足的發展。當今的醫患關係,正是建立在這兩個方面之上。可是,高速的發展是這兩者之間存在了不協調,不協調帶來了交流與溝通的障礙進而導致了醫患關係緊張和一系列的醫患糾紛。而解鈴還須繫鈴人,解決醫患矛盾的最終辦法,還是在於醫患間的溝通。醫患關係,緊張也好,糾紛也罷,都是醫生與患者之間心與心的交流。心理決定行為,決定態度。所以,讓醫生明白病人的心裡所想,讓病人知曉醫生的心裡所想,是緩解醫患緊張關係、促進醫患之間理解與交流的關鍵。

  1 病人心理:

  病人是患有某種疾病的人,是“求助者”;心理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病人與健康人的心理活動既相同又不相同,健康人的心理活動主要是適應社會生活,而病人則不能適應社會生活;健康人的心理活動多指向於外界客觀環境,而病人則更多地指向於自身與疾病。及時瞭解與發現病人的心理問題,實施行為干預,可以有效緩解病情,掌握與病人溝通的主動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病人常見的心理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1主觀感覺異常與心緒不佳

  病人患病之後,由於病體的反應,角色的變化和心理衝突,主觀感受和體驗與正常時有了差異。他們會把注意力頓時轉向自身,對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腸蠕動的聲音都異常地敏感,不僅對聲、光、溫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就連自己的體位、姿勢也似乎覺察得很清楚,有的會出現空間知覺的異常。這時候病人容易出現抑鬱、焦慮、激怒或消沉。

  1.2孤獨無助與被動依賴

  一個人生病住進醫院病房,周圍接觸的都是陌生人,自然產生一種孤獨感。由於心理應激的失控,自我價值感的喪失,自信心的降低,病人往往出現自悲自憐的情緒。同時,通過自我暗示,病人會變得被動、順從、嬌嗔依賴,情感變得脆弱甚至帶點幼稚的色彩。只要親人在場,本來可以自己乾的事也讓別人去做,本來能吃下去的東西幾經勸說也吃不下;一向獨立性很強的人變得沒有主見,一向自負好勝的人變得沒有信心。這時他們的愛和所屬感增加,希望得到更多親友的探望,希望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溫暖;否則就會感到孤獨、自憐。

  1.3敏感與疑慮

  人有了病,自我價值感必然受到挫傷,自尊心也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傷害。這時病人較之往常更為敏感,點滴小事也要計較。聽到別人低聲言語,就以為是在議論自己的疾病,對別人的好言相勸也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別人的意思,對吃藥打針處置檢查也疑慮重重。有的憑一知半解的醫學和藥理知識,推斷藥物,推斷預後,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擔心差錯或意外不幸降落到自己身上。有些病人文化程度低,缺乏科學的生理、藥理知識,當病情和他自己預想的不一致時,便陷入胡思亂想之中,甚至惶惶不可終日。

  1.4焦慮與恐懼

  醫院特殊的生活環境易使病人產生陌生感,病人患病後針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就診時會焦躁不安、精神負擔過重、悲觀失望、憤怒,從而產生恐懼心理。希望對疾病作檢查,又害怕檢查;希望知道診斷結果,又不敢去看診斷結果。怕痛、怕開刀、怕留後遺症、怕死亡,整天提心吊膽,心理矛盾重重。他們有的反覆詢問病情;有的雖然避病不談,實則也是憂心忡忡。

  1.5期待心理與擇優心理

  人生病之後,不但軀體發生了變化,心理上也經受著折磨。因此病人都希望獲得同情和支援,都希望能儘快明確診斷和及時治療,並希望最好的醫生為他診療,最好的護士為他護理,而且生活上需要照顧,精神上需要安慰,對所患疾病的性質、預後希望得到醫護人員的解釋,他們寄託於醫術高超的醫生,寄託於護理工作的創新,寄託於新方妙藥的發明,幻想著醫療奇蹟的出現。總之,就是期待著康復,期待著生存。

  1.6習慣性心理

  病人剛剛生病,因長期的健康生活的習慣定勢,缺乏心理準備,往往一時承認有病,一時又常把自己當成健康人。這種心理狀態不利於配合治療,不利於安心養病。可是,當病人一旦適應了病人生活,又往往產生對疾病的習慣性,即按時打針、吃藥,按醫囑辦事,成了自己的行為模式,總認為自己的病需要長期的休養和治療。即使軀體疾病已經康復,心理上也總感到“虛弱”。他們在心理上、軀體上又習慣了多依賴、活動少和動腦少等病人生活模式,一時改變不過來。①

  1. 7猜疑心理

  久病不愈的病人易盲目猜疑,對他人的表隋、神態、行為等特別敏感、多疑。甚至對診斷、治療、護理也會產生懷疑、不信任,對檢查、治療均要追根尋底詳細問詢;若親人探視不及時或次數減少懷疑對他冷淡或另有新歡等。

  1. 8權利心理

  權利心理只是一個象徵性的說法,患者看病就醫,是患者的權利。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維權意識逐漸增強,作為患者也不例外。特別是2002年9月1日《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其相關配套檔案頒佈以來,作為患者的一方。對於醫療服務的要求也相應地提高.法制意識明顯增強.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入們在接受醫療衛生服務的過程中,大至醫療事故、訃到對醫務人員的行為態度以及對醫療效果不佳的不滿.都可以作為醫療糾紛提交醫療衛生行政單位或者人民法院進行處理和裁決.並按對生命健康影響和損傷的嚴重程度要求

  ②給予賠償。隨著權力心理佔的比重的增加,患者就醫時,不再對醫生“言聽計

  從”,不再像以前一樣,對醫生充滿著“敬畏”。而猜疑心理與權利心理的結合,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大了醫患關係的緊張。

  2 醫生心理

  醫生的心理相對於病人的心理來說,就單純得多。這主要由醫生的職業特點所決定。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當然,在於諸多病人的接觸中,每位醫生也都形成了自己比較固定的、獨特的心理。

  2. 1醫生的心理很大程度上與醫生的職業道德規範相聯絡。

  主要為: ① 引自桑鳳華,針對病人心理,實施醫患溝通.中國民間醫藥.

  ② 引自曉平,秦紅,楊會.《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對醫生心理影響的調查與研究[J].衛生政策,2003,10:42—43.

  1、作為醫生,應時刻為病人著想,千方百計為病人解除病痛;救死扶傷,實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2、尊重病人的人格與權利,對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別、職業、地位、財產狀況,都應一視同仁。3、文明禮貌服務。舉止端莊,語言文明,態度和藹,同情、關心和體貼病人。4、廉潔奉公。自覺遵紀守法,不接受患者紅包、宴請。不向患者或家屬借錢、借物。5、不洩露病人隱私與祕密。6、正確處理同行同事間的關係,相互學習,團結協作。7、嚴謹求實,奮發進取,鑽研醫術。精益求精,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技術水平。

  2. 2在醫患糾紛日益頻繁的情況下醫生的心理

  2002年9月1日《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其相關配套檔案的頒佈,患者的法制意識明顯增強。《條例》的實行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患者的合法權益,卻給醫務工作者,特別是醫生帶來了更大的壓力。③不同性別、工齡、學歷、職稱、科室的醫生在醫療糾紛發生時、處理中、處理後的心理變化情況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都隨著醫療糾紛處理的程序,心理活動逐漸從發生時的恐懼、不知所措、等待到積極應對和引以為戒。④醫生對病人也存在了一種防範心理,所以有時在問診、診斷、制定醫囑時,不得不更多地考慮病人的意見,雖然有時病人的意見是不正確的。

  3 多方努力,促進溝通

  促進醫患交流與溝通,緩解醫患糾紛和矛盾,關鍵還在於醫生。此外,還需要病患以及社會上其他群體的共同努力。

  3. 1對醫生的要求

  3. 1. 1明確病人的角色特點,擺正醫患之間的位置

  病人是患有某種疾病的人,是“求助者”,看病求醫是他們的權利,對醫護人員來說,應該理解他們的求醫心態,擺正自己“救助者”的位置,在醫患關係處理中應該注意幫助病人解決因患病所帶來的擔憂和困難。醫患、護患關係是在醫院環境中形成的一種特殊人際交往關係,其主要內容是治療性的,並非其他感情性或商業性。醫患、護患相互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應該是平等、互助、合作和共同參與,而非“施捨”與“受惠”、“命令”與“服從”這樣的不平等關係。當然,平等關係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難,實際T作中需要醫護人員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在理解病人角色的前提下,根據病人的心理特點、心理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治療性的醫患關係,瞭解不同病人的心理需要,認識到不同年齡老年、兒童、成人、性別以及不同個性心理特徵、患不同型別疾病病人的心理需求,醫護人員在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同時,通過採集病史與日常溝通,努力尋找其社會心理因素,並予說服疏導,使之配合治療,這將有助於療效的改善。

  3. 1. 2運用心理學技巧,多方面實施醫患溝通

  良好的醫患、護患溝通需要以規範的制度來保證,需要以高超的醫術來改善,需要以先進的裝置來加強,也需要醫護人員用心理護理來維護。心理護理是研究病人心理的活動規律,促進患者身心健康、縮短治療護理的歷程以利於病人儘快恢復的交叉學科,要求把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綜合運用到臨床治療護理中,根據不同病人、病種、疾病的狀態、程度進行治療與護理,以增強患者對醫護人③ 曉平,秦紅,楊會.《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對醫生心理影響的調查與研究[J].衛生政策,2003,10:42—43.

  ④ 邢海燕,高向華,任光圓,王建華,潘傳德,醫療糾紛對醫生心理影響的調查研究.衛生政策與管理,2006.員的信任感,促進醫患溝通與醫患和諧。⑤

  3. 2對其他人員或群體的要求

  3. 2. 1對病人的要求

  病人應該對醫生抱以更多的理解和支援,不盲目猜疑;文明禮貌服務,舉止端莊,語言文明也同樣是對病人的要求。在醫患關係中,病人同樣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濫用自己的權利。主動和醫生交流,但也要給醫生自己的空間。

  3. 2. 2對社會其他群體的要求

  政府和媒體應該引導積極向上的醫患關係的建立,對個別的負面事件不可以偏概全,對病人和醫生不可持有不同的態度,當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加大對醫患和諧的正能量事件的宣傳等。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醫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著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服務得到越來越多的服務物件的青睞,實施醫患溝通,是醫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務模式和思維方式,是體現醫學人文精神的需要。⑥關注病人心理,關注醫患雙方心理交流的重要性會日益突出。⑤

  ⑥ 引自桑鳳華,針對病人心理,實施醫患溝通.中國民間醫藥. 引自桑鳳華,針對病人心理,實施醫患溝通.中國民間醫藥.

  範文二:觀電影《迫在眉梢》有感 ——從醫學心理學角度分析

  摘要:危在旦夕的孩子、社會的冷漠、家庭的壓力導致了一位絕望的父親採取過激手段——綁架醫院裡的人質,來換取兒子的心臟移植手術。這種由於情緒因素而導致的過激犯罪行為稱為情緒性犯罪。這種犯罪可能會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因此我們應該學會正確地運用醫學心理學這門學科,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探索心理因素對健康與疾病的作用方式、途徑與機制,更好地預防和治療人們的心理和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將醫學心理學的應用範圍加以推廣,讓其服務於社會大眾。

  關鍵詞:情緒心理學、情緒障礙、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醫學心理學

  正文:

  觀看美國電影《迫在眉梢》,從頭至尾,一股無奈、壓抑的感覺充斥著內心,尤其聽到片尾曲的時候,壓抑了將近兩個小時的瞬間崩潰,我眼角溼了。講述普通工人亞瑟,為了給兒子一個活命的機會,鋌而走險,“綁架”了醫院的急診科;為了挽救兒子的性命,他甚至已經計劃好了結束自己的生命。故事的結尾既在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亞瑟以自己的牢獄之災,換回了兒子的新生命,換得了人們的尊敬;小孩的那一聲:Dad,thank-you!無疑是天下兒女都應該向父母表白的心聲。影片中以父為主線,折射出了很多的社會現象,這些社會現象對於強勢群體來說根本就不是問題,而對於最底層的弱勢群體來說,他們甚至走一步路都是那麼的難走,最終充滿腐敗、欺詐、敷衍的各種制度迫使一個父親走上絕路,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淵。

  兒子的突然重病、家庭經濟的困難、醫院的勢利、社會保險部門的冷漠,再加上妻子說他沒用這最後一根稻草,使父親的情緒徹底崩潰了,從而導致其犯罪。這樣的犯罪就是情緒型犯罪,又稱為情感型犯罪,是一種帶有感情色彩的,呈現強烈的情緒因素,由不良情緒行動引起的犯罪行為。

  美國精神病學家希利認為情緒障礙有可能導致犯罪。所謂情緒障礙,指的是由於本人的素質、家庭、環境等原因,而處於情緒不正常的狀態。希利在對情緒型犯罪進行了多年調查之後,提出:違法犯罪正是來源於“不能得到滿足的願望與需要的表現”。片中亞契正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原因,使他無法讓兒子進行心臟移植手術,從而採取了一系列的極端手法。

  日本犯罪心理學家平尾靖認為情緒障礙是驅動犯罪的動力之一。他提出與犯罪特別有關聯的情緒有憤怒、恐懼與怨恨等。憤怒——主要是在外界對自己或與自己有親密關係的人的侵害時產生的情緒。亞契因為醫院的冷漠態度以及社會保險機構推卸責任而感到十分憤怒,導致情緒難以控制,容易做出比較過激的行為。恐懼——對來自外部的侵害時維護自己而產生的情緒,當恐懼情緒高漲的時候,會不假思索地實行暴力。兒子的重病讓亞契感受到了即將失去兒子的恐懼,這也導致了他的過激行為。怨恨——與憤怒和恐懼等在實行情緒相比,怨恨是具有持續性的情緒,怨恨並不一時完全表露出來,而是逐漸高漲起來並導致犯罪。亞契並不是無端怨恨,他一開始只是怨恨自己沒有錢,經過了一系列的碰壁和拒絕後,他開始怨恨醫院,怨恨保險部門,以至最終的犯罪。

  然而亞契在挾持人質時並沒有表露出很暴力的一面,對待其他人都很溫和地與他們交談,因為他本來就不是一個亡命之徒,只是被逼無奈而已。所以人質們和他的關係都非常好,許多人最後都為他想辦法、出主意,並阻止他的自殺想法,甚至當他們被解救出來時,人們都說亞契是個非常好的人。這種現象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當有以下4個條件時,人們就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第1,是要你切實感覺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脅,讓你感覺到,至於是不是要發生不一定。然後相信這個施暴的人隨時會這麼做,是毫不猶豫。

  第2,這個施暴的人一定會給你施以小恩小惠,最關鍵的條件。如在你各種絕望的情況下給你水喝。

  第3,除了他給所控制的資訊和思想,任何其它資訊都不讓你得到,完全隔離了。

  第4,讓你感到無路可逃。

  警方找來心理學家:人質為什麼在最後的性命關頭都幫匪徒呢?專家深入研究,結論是:人效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當人遇上了一個凶狂的殺手,殺手不講理,隨時要取他的命,人質就會把生命權漸漸付託給這個凶徒。時間拖久了,人質吃一口飯、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會覺得是恐怖份子對他的寬忍和慈悲。對於綁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懼,會先轉化為對他的感激,然後變為一種崇拜,最後人質也下意識地以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這種屈服於暴虐的弱點,就叫“斯德哥爾摩精神症候群”。一九七四年,美國報業大王赫斯的千金被美國的“新人民軍”綁架,最後自己也穿上了軍裝,參加搶劫銀行,感謝恐怖份子。對一個長久的施暴者不殺的恩威,覺得是一種慈悲,不止一兩個人質,在地球上,還有長久匍伏在暴政之下的一些古老的民族。他們的苦難太長久,他們已經放棄了自由的希望,不要怪他們為什麼甘心自我作賤,他們患了“斯德哥爾摩心理症”。

  而影片在亞契在急診室“綁架”這些人的時候,開始的時候大家是反抗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深入,慢慢被綁架者們完全符合這些條件在心裡上就已經是發生了轉變。自己也做他人心中的hero,懷著感恩的心做現在自己所做的。

  影片中的結局可以算作是喜劇的結尾,但這畢竟是藝術作品,和現實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現實中很難保證有像亞契那樣的好人,如果真的碰到了一些亡命之徒,那麼就將導致許多無辜的人受到傷害。所以,從大的方面來說,我們要建立健全我們國家的醫療體制和社會保險機制,但這也不是短期之內就能實現的目標。因此,從小的方面來說,我們可以運用好醫學心理學這門學科。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活動與病理過程相互影響的心理學分支。醫學心理學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到醫療實踐中的產物,是醫學與心理學結合的邊緣學科。它既具有自然科學性質,又具有社會科學性質,包括基本理論、實際應用技術和客觀實驗等內容。醫學心理學兼有心理學和醫學的特點,它研究和解決人類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轉化過程中的一切心理問題,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診斷、治療和預防中的作用。現代醫學心理學強調從整體上認識和掌握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問題,主張把人看作是自然機體與社會實體相統一的存在物,是物質運動與精神活動相結合的統一體。

  人不僅是一個單純的生物有機體,而且也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從事著勞動、過著社會生活的社會成員。人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與疾病,不僅與自身的軀體因素有關,而且也與人的心理活動和社會因素有密切聯絡。臨床實踐和心理學研究證明,有害的物質因素能夠引起人的軀體疾病與心理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例如藥物、酒精和其他精神活性物質等能夠治療人的身心疾病,而良好的心理因素與積極的心理狀態能夠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或作為身心疾病的治療手段。

  醫學心理學兼有心理學和醫學的特點,它研究和解決人類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轉化過程中的一切心理問題。其任務是將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於醫療實踐,探討和解決醫學領域中的各種心理學問題,並通過對醫療實際課題的探討推動心理學基礎理論研究。 醫學心理學也是醫學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醫學的理論研究、臨床實踐、人材培訓以及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提示有關心身密切相關的觀點,提供合理的治療方法和保健措施。

  醫學心理學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有著更大的實踐意義。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探索心理因素對健康與疾病的作用方式、途徑與機制,更全面地闡明人類軀體疾病與心理疾病的本質,協助醫學揭示人類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規律,尋找與豐富人類疾病的診斷、治療、護理與預防的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法,提高醫療水平,促進人的身心健康。

  由此可以看出,學好醫學心理學是十分重要的。不僅能夠更好地預防和治療人們的心理和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將醫學心理學的應用範圍加以推廣,讓其服務於社會大眾,對人們進行心理方面的教育,使人們更好地認識自我,更加理性、冷靜地對待問題,這樣造福的不僅是一些個體,更可以造福於整個社會。

  參考文獻:

  1、《情緒心理學》 主編:孟昭蘭 北京大學出版社

  2、《普通心理學》 主編:葉奕乾、何存道、樑建寧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醫學心理學》 主編:林輝、何倫

大學生自殺心理論文
大學生心理保健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大學生戀愛心理的論文
淺議大學生戀愛心理的論文
淺談小學生自卑心理的論文2
如何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論文
論小學生逆反心理的論文
有關學生挫折心理的論文
有關學生挫折心理的論文
大學生教育心理學論文範文
有關大學生教育心理學的論文
大學生教育心理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