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文言文斷句技巧和固定句式分析
文言文的斷句是每年高考語文的必考內容,但是不少的學生都是在這裡丟分,下面的小編將為大家帶來高考語文文言文斷句技巧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考的文言文斷句技巧
1.弄通文意斷句
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瞭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生錯斷。通讀全文,搞清屬於什麼文體,寫了什麼內容,想表達什麼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佔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
2.由簡單句式入手
給一段文章加標點,往往有易有難。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後,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這是一種先易後難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據一些明顯的標誌***如下面講到的虛詞、對話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另外,我們還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絡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的地方斷句。
3.抓住“曰、雲、言”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雲”“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雲”“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如廣東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虛詞是標誌
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係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誌。我們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於斷句:
句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於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句尾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於陳述句尾;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於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於感嘆句尾。其後面一般要斷開。
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複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於、至若、已而、於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其它的如:以、於、為、則、而,往往用於句中,在他們的前後一般就不斷句;***“而”錶轉折而且後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前面要斷開***。
5.特殊句式與固定結構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餘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片語,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
6.找出動詞,明確句意
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題①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動詞有“亡”“入”“吊”,因此可區分出兩個句子。②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句中動詞有“將”“歸”“賀”,可區分出兩個句子。
7.藉助名詞***代詞***斷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物件,在它們的前後往往要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覆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常見代詞有:吾、餘***表示“我”***,予、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8.藉助語法結構斷句
文言語法中有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為……所……”、“受……於……”等,根據這些結構也可斷句。
9.利用總分關係斷句
文言文中常用總說分承或分說總承的寫法,掌握了這個寫法對斷句很有幫助。如《謀攻》的最後一段:“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顯然是總說分承的寫法了。再如“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顯然是分說總承的寫法了。
10.詞性詞義及語法結構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是憑著模糊的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後詞語關係,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準確率。
另外,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後,修飾語—般在中心詞前。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律,就會為準確標點文言文奠定基礎。可見,語法分析能夠幫助準確斷句。
11.排比對偶反覆修辭
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古人寫文章,好用對偶句、排比句、反覆句,利用這一特點效果很好。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於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著斷開幾處的效果。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後相承,前一句做賓語的詞,在後一句又作了主語。例如:“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覷。”***王充《訂鬼》***根據這一特點,我們也可以確定句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12.利用對稱句式斷句
解題時,注意古文講究整齊對稱、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數和相同的結構的特點。如“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句式工整,都為四字一句,據此可正確斷句。
13.做完後根據要求檢驗
題目做完後,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藉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後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後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例如:“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資治通鑑》卷十六***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餘萬”一句有悖情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麼“爭投水死”呢?他們爭著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標點,應在“爭投水”後加上一個逗號。
高考語文的文言文固定句式介紹
1、其……之謂:可譯為“大概說的就是……吧”。如:
①野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莊子秋水》
②《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史記》
高三網小編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語數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識點,各科知識點都包含了知識專題、學習方法、解題技巧等內容。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複習知識點請檢視<<<高中總站>>>,高考知識點頻道有你想要的珍貴複習資料。歡迎訪問高三網,高考生的專屬網站。
2、孰與:表示比較選擇。翻譯為“與……相比”或“誰與誰比,哪一個更怎麼樣”。如:
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廉頗藺相如列傳》
3、無乃……歟***乎***:表示委婉商榷語氣,相當於“豈不是……嗎”、“恐怕……吧”。如:
①求!無乃爾是過與? ——《季氏將伐顓臾》
②舉兵伐之,無乃妨於義乎 ——《魏文侯書》
③無乃毀滅先聖,自是非他歟?——《榴窗隨判》
④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殽之戰》
⑤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 ——《勾踐滅吳》
4、得無……乎***耶***:表示推測性的疑問語氣,翻譯為“莫非”“恐怕……吧”或“該不會……吧”。
①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②日食飲得無衰乎? ——《觸龍說趙太后》
“得無”本是一個表示測度的語氣副詞。但在《岳陽樓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得無”是兩個詞,相當於現在說的“能不”,以反問語氣表達肯定的意思。
5、何……為:表示詢問或反問。翻譯為“為什麼……呢?”“怎麼……呢?”或“還要……幹什麼呢”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論語》
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鴻門宴》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史記·項羽本紀》
6、奚以……為?:可譯為“哪裡用得著……呢”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莊子·逍遙遊》
7、所以:①表原因,可譯為”……的原因“;②表手段和目的,可譯為“用來……的人***物或手段等***”。如:
①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表示原因***——《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表示原因***——《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 ***表手段***——《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表手段***——《師說》***
8、無以——有以
一般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有用來……的辦法”。例如:
①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勸學》
②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鴻門宴》
③非學無以致,非問無以廣識 《問說》
9、比及:等到……的時候
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論語·侍坐篇》
10、如何、何如、奈何、何若
“如”“奈”“若”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它們組成固定格式,相當於現代漢語“怎麼樣”、“為什麼”、“什麼樣”等。例如:
①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 ——怎麼樣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奈何取之盡滋銖,用之如泥沙?——為什麼 《阿房宮賦》
③此為何若人? ——什麼樣
④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怎麼辦 《廉頗藺相如列傳》
還可以將上述固定形式擴充套件,變成“如***奈、若***……何”,相當於現代漢語“對***把***……怎麼樣***怎麼辦***”。如:
⑤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
⑥奈並累若屬何——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麼辦呢***1996年全國高考試題***
11、其……乎
表示測度、反詰、婉商等語氣,視情況可譯為“大概……吧”、“難道……嗎”等。例如: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表測度*** 《莊暴見孟子》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表測度*** 《師說》
③其孰能譏之乎?***表反詰*** 《遊褒禪山記》
12、其……其……
表示選擇關係。翻譯為“是……還是……”。例如:
①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逍遙遊》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13、誰……者 = ……者誰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為大王為此計者誰?——替大王出這條計策的是誰?
14、寧……耶***乎***
表反問語氣,可譯為“怎能……呢”
①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年紀雖然老了,但志氣應當更加旺盛,怎能在白頭時改變心情呢?
②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塵間,寧可致意耶?——可是洞庭水深啊,我只能在人世間來往,怎能到龍宮裡去送信呢?
③身直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深臧於巖穴邪!——我已經成了宦官,怎麼能夠自己引退,深探地隱居在山林巖穴呢?
15、豈……哉***乎***
表反問語氣,可譯為“怎能……呢”“哪裡……呢”或“難道……嗎”
①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古人說:“死生是件大事。”這怎能不讓人痛心呢!
②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的,難道說不是人事造成的嗎?
③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縱使是聰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於某種愛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結果陷於困窮,難道僅只是溺愛伶人有這種壞結果嗎?
④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當他充當里正,受到責打的時候,哪裡想到他會有這種境遇呢!
⑤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供給,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⑥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日日夜夜盼望著將軍的到來,怎麼敢反叛呢!
⑦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這樣的嗎?
⑧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趙國哪敢留著寶玉不給而得罪大王呢?
⑨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趙王難道會因一塊寶玉的緣故欺騙秦國嗎?
16、不亦……乎?
表示反問,“亦”沒有實在意義,加強語氣。翻譯為“不是……嗎?”
17、是以……
“以是”的倒裝句。翻譯為“因此……”
18、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問***詢問辦法***。翻譯為“對……怎麼辦”或“把……怎麼樣”
19、得無……乎?
表示某種情況的推測。翻譯為“莫非……吧?”
20、然則
表示連貫關係。翻譯為“既然這樣,那麼”
21、“何其”“一何”
表示感嘆。翻譯為: “何其”***多麼***、“一何”***這麼***。
高考的文言文答題體技巧和答題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