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曆教學反思
《看日曆》是三年級上冊的知識,看日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看日曆》是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知識,本節課是學生在學習年、月、日的基礎上來學習的。第一環節先讓學生認識年、月、日,自主尋找年、月、日之間的關係,都需要利用年曆,而年曆的形成、各月之間的聯絡、星期的迴圈等,在教材中體現較少,但這些知識對於學生繼續學習有很大幫助,於是我設計本節課的第二個環節:製作年曆。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又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星期的迴圈和日期的連續性。本課從設計上立足於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從瞭解學生的“數學現實”入手。因材施教,關注不同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從製作年曆到交流,為學生創設了積極動腦思考的空間和實踐平臺。營造了豐富的、生動的數學學習情境,充分體現了數學學習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趣味的”這一基本理念。
在教學中,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研究機會,“製作年曆”、“看年曆”、“找節日”等活動,讓學生說一說,找一找、練一練,鞏固和應用所學知識。使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研究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篇二
年、月、日的知識包含著許多規律,它雖然是天文知識,但與數學密不可分,並且其中奧妙無窮,學生非常感興趣,我引導學生從中發現許多規律。一開始學生認識年、月、日,自主尋找年、月、日之間的關係,都需要利用年曆,而年曆的形成、各月之間的聯絡、星期的迴圈等,在教材中體現較少,但這些知識對於學生繼續學習有很大幫助,於是教師設計本節課的第二個環節:製作年曆。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又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星期的迴圈和日期的連續性。在教學時,學生給 12個月排序時速度很慢,使得“猜生日”的活動並不充分。我發現學生能夠理解“一個月的最後一天和下一個月的第一天”之間的聯絡,但是並不熟悉,導致排序的速度慢了。如果提前佈置預習作業,在課前體驗“一個月的最後一天與下個月的第一天”之間的聯絡,課上排序的速度快多了,學生也很高興,因為他們自學的知識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本課在設計時,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又根據學生的現實情況、學習需要及認知規律對教材進行了適當調整,以製作“本班的特色年曆”為主線,營造了豐富的、生動的數學學習情境,充分的體現了數學學習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趣味的”這一基本理念。
這節課在教學時,我還特別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研究機會,“製作年曆”、“看年曆”、“找節日”、“猜生日”等活動都是學生自主完成的,使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研究的過程。
篇三
我聽了張穎老師執教的《看日曆》。《 看日曆》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知識,本節課是學生在學習年、月、日的基礎上來學習的。張老師這一刻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有:
一,教態自然大方
教態是無聲的語言,它包括教師的面部表情、站姿、手勢能對有聲語言起到恰到好處的補充、配合、修飾作用,可以使教師通過表情讓語言的表達更加準確、豐富,更容易為學生所理解。所以,教師親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專注的眼神可以使學生產生安全感,縮短教師與學生的感情距離。如張老師在講課是面帶微笑,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總是目光注視著學生,給與學生尊重。
二,語言乾淨利落
上好一堂課,教師的語言至關重要,諺語說的好:“它不是糖,卻能粘住一切。”這裡講的就是語言的魅力。準確生動的教學語言,能始終緊扣學生的心絃,使學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我們每一位一年級的教師都要不斷錘鍊自己的語言,努力提高語言藝術。張老師在《看日曆》這節課上,教學語言乾淨利索,用自己富有魅力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孩子們都能認真地傾聽,“你的知識太豐富了”等親切的話語,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注,激發了學生的自信心,學生積極愉悅的學習情感被充分調動起來,課堂上,學生都能認真地傾聽老師的每一句話,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
本節課我認為不足的地方有:提出的問題不清晰,如“還有幾月是相同的?”這樣的問題提出後,學生有的說7月,有的說除了二月都相同。好多都不是老師想要的答案,其實老是想問的是一年中有哪些月份的天數是相同的,這樣的話學生就明白了。當然,在我的課堂上,也出現過類似的問題如我在北師大版二年級上的其中一節《做家務》這節課,有這樣一個環節:“小組研究編寫。如果有困難,可以看一看書中的算式,再編2的乘法口訣。你能編幾句就幾句。”如果學生走神只聽見最後一句,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所以老師說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清晰。最後一句應該換成“2的乘法口訣比一比誰編的最多”
聽了這節課,我學會了教師的課堂語言要簡練,提問是要注意問題的指向性要清晰。
認識日曆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