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哲學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叔本華悲觀主義的哲學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本體意志論”基礎之上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一、 世界的本質是生存意志

  在人生觀上,持悲觀主義的觀點,主張禁慾忘我,其悲觀主義產生於西方哲學從傳統的理性主義和基督教信仰向現代意志主義的轉變過程中。叔本華把世界的本質看作是“生存意志”,而意志又是無法滿足的慾望,人生就是痛苦。他繼承了康德對於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分。不同於他同代的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取消自體的做法,他堅持物自體,並以為它可以通過直觀而被認識,將其確定為意志。意志獨立於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於它。人們只有在審美的沉思時逃離其中。叔本華將他著名的極端悲觀主義和此學說聯絡在一起,認為意志的支配最終只能導致虛無和痛苦。。

  二、 叔本華悲觀主義的哲學思想

  叔本華悲觀主義的哲學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本體意志論”基礎之上的。叔本華認為世界是表象和意志。雖然他從康德哲學出發來探索世界人生問題,一樣把世界區分為現象和自在之物兩個方面,但卻有所不同。叔本華看來現象就是作為表象的世界,是“我的表象”;自在之物就是作為意志的世界,是“我的意志”。他認為世界的本質或自在之物就是意志,“物體世界——它除了只是我們的表象以外,也就是在它自在的本身,在它最內在的本質上,又是我們在自己身上直接發現為意志的東西,也就是說自在之物是什麼呢?就是——意志”。叔本華認為理性是個跛子,認識也是常常出現錯誤的工具的一種非理性主義。他強調一切都是意志,意志又是自由的,是不可遏制的衝動,是永不滿足的欲求,其自身在本質上是沒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個無盡的追求。叔本華從生存意志出發來引申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思想。叔本華看來,人生就是痛苦。他說,意志的本質首先就是掙扎。一切事物都經常維繫著一種你死我活的鬥爭,意志的本質也就是痛苦。如果以達到目的為幸福,反之為痛苦那麼意志永遠處於痛苦之中,因為一切欲求和掙扎都是由於欠缺和不滿足,而欠缺和不滿足正是痛苦。而且人們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慾壑難填,慾望無止境痛苦也無止境。意志愈臻於完美,痛苦也就日益顯著,意志愈發達,痛苦也愈烈,天才永遠都是痛苦的。人生也是無聊利己的。慾望不滿足帶來痛苦,慾望暫時滿足帶來無聊。我可以給大家舉一個比較現實的例子,就是在我們上高中的時候,我們的慾望就是考上大學,這是我們那時的慾望,有的人想考一所更好的大學,我把它認為就是叔本華所說的意志強烈,有人會說想考一所好大學也不是一件讓人痛苦的事情啊,相反,每當想起自己的夢想,反而會滿心歡喜,幹勁十足,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著強烈的慾望,有了這個慾望以後,在它還未實現的情況下

  三、 人生痛苦的解脫:否定生存意志

  叔本華認為痛苦是一個淨化爐,人只有在痛苦的爐火中經過不斷的煎熬,受盡折磨之後,在體驗到絕望之後,才會轉向內心世界,苦思冥想,認識自己和世界。通過不斷的懺悔、不斷的自苦,以此來抑制、降低,直至滅絕意志,最終以

  死來達到徹底的絕欲,達到“不可動搖的安寧”,達到“寂滅中的快樂”。死亡寂滅。就是前面所說的“和清心寡慾相伴隨而不可動搖的安寧,是寂滅中的快樂”。

  禁慾的最終目的是要導致意志的“寂滅”。叔本華認為,意志寂滅之後,一切因意志的衝動而產生的痛苦、恐懼和令人激動的永不死心的希望也都同歸寂滅了。取而代之的將是那高於一切理性的心境和平,那古井無波的情緒,那深深的寧靜和不可動搖的自得和怡悅。叔本華把這種徹底否定意志的人所達到的境界稱之為“無”。隨著意志的否定、取消,作為意志客體化的表象世界也都取消了,於是剩下的只有無。從唯意志主義走向悲觀主義,於是剩下的只有無。從唯意志主義走向悲觀主義,又從悲觀主義走向虛無主義,這就是叔本華意志哲學的歸宿。

  然而,我們知道,禁慾之路同樣是充滿痛苦的,是需要堅強的意志支撐的。事實上我們說,禁慾本質上也是一種欲求,它是一種對無慾的欲求。既然如此,禁慾也無法從本質上達到無慾的境界。因此,叔本華的禁慾之路也不是擺脫痛苦,實現超我無慾、無生命意志的正確可行之路。

  四、 對生命意志的批判

  在叔本華的生命意志論中,關於生命意志是欲求之本,痛苦之源的論述,充分體現了其人本主義思想,同時也體現了其唯意志論的思想。但是在欲求的發展以及由此產生的痛苦的發展過程和程度方面,具有一種為了其思想意識而過分誇張的痕跡。具體地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對欲求發展過程的誇大、極端化

  叔本華認為,生命意志導致的欲求是無限的。雖然在“自失”中可以暫時忘卻欲求、忘卻意志,得到暫時的滿足。但是滿足之後新的欲求又產生了。從叔本華的欲求發展過程看,欲求的內容是不斷加深的,即總是渴求更高的目標和滿足。這種渴求越向上,其帶來的痛苦也越深。這又恰恰說明了你的生命意志的強烈。因此,欲求好比一把無限長的梯子,越往上,越狹窄,也越危險。然而,事實並非完全按照叔本華所論述的那樣去發展。從總體趨勢上看,由於人性的自私,欲求的加重是必然的。但是在必然中又存在著偶然,即欲求的保持或倒退。究其根源在於有人無法忍受痛苦的煎熬,從而停止了對新欲求的渴求。欲求的倒退一方面是無法忍受痛苦,另一方面則是存在一種無為的思想,即返樸歸真。但它與禁慾是不同的。禁慾需要超強的主體意志,是一條痛苦之路。同時,欲求的發展程度,還會受到一定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文化水平的限制。人們欲求的物件,只有與當時階段的生產力相一致的前提下,才能實現。例如古代的人不會欲求坐汽車、飛機。同樣,一種滿足現狀的保守的社會文化,也同樣限制著欲求的發展。另外,欲求在不同的階級、階層之間,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例如農民不大可能去欲求做國王,國王也不會去欲求做農民。因此,我們說欲求的發展是一把不斷續接的梯子,一節代表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內的欲求是有限的,但隨著它的不斷延續,欲求又走向無限。

  二對欲求產生過程延續性的誇大

  叔本華認為,欲求是不斷迴圈往復的,具有即時的延續性,即一個欲求得到滿足之後,新的欲求就會馬上繼之而起。這就意味著中間是不存在間歇的。因此欲求的過程是連續的。但是,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在一個欲求的滿足和新的欲求的產生這段時間裡,存在著短暫的中斷。欲求的原因是因為不足和匱乏,因為對現狀的不滿足。因此,在新的欲求產生之前,必然會存在一段時間的欲求的中止,即感受到不足、匱乏和不滿足的階段。所以欲求的暫時中止是客觀存在的。那也就以為著欲求連續性的消失。由此可知,欲求的發展過程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綴滿點的射線。在它只上的每個點,都在演繹著舊欲求的終結,新欲求的醞釀和產生。它是一個不完整的連續過程,是一種充滿缺憾的完美。

  三對痛苦的誇大

  叔本華認為,由於欲求的連續無限,痛苦也無窮無盡。整個人生充斥著痛苦。同時,由於欲求內容的加深,痛苦的程度也必然會加深。但是我們已經知道,連續永恆不斷的欲求中充滿著無數的間歇,這意味著痛苦也是充滿間歇的過程。如果這些間歇也同樣是充滿痛苦的,那麼我們就可以說痛苦是連續永恆的。按叔本華的理論,欲求的滿足只能帶來短暫的部分的滿足,即使是得到了完整的滿足之後,隨之而來的也是痛苦、孤寂和厭倦。也就是說人們無法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樂。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不妨以自己為例。當我們的某一欲求實現以後,我們第一時間感受到的是痛苦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第一時間感受到是幸福快樂。而且這種幸福和快樂是發至人的內心的,是一種真實的感受,儘管它是短暫的。同時,只有當人們完全感受完這種幸福快樂之後,人們才會產生新的欲求。而正是這種真實的幸福快樂,才是人們追求新的欲求的動力,使欲求的發展走向無限。因此,痛苦之路並非是單調之路,而是一條充滿無數美好插曲的星光之路,在每顆星上都閃耀著幸福快樂之光。

  四以自我為中心的欲求之路

  叔本華的生命意志理論中,欲求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但目的卻是唯一的,即以自我利益為出發點,追求自我的滿足。因此痛苦的本原其實是私利。而事實上,對於那些追求公益和崇高理想的人來說,欲求的過程是充滿幸福和快樂的。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個體的主體,融於社會,融於自然,在追求中實現了自我的超脫。雖然對於崇高理想的追求也具有一定時間階段性,但是社會和自然是無限的。因此追求無限,幸福和快樂的實現也無限,痛苦的擺脫也實現了永恆。叔本華的生命意志理論,通過對欲求發展過程的剖析,揭示了痛苦產生的根源。即人的私利。對於痛苦的擺脫,叔本華提倡走禁慾之路,以實現對生命意志的否定和達到無慾的境界。但是,欲求是無法滅絕的,無慾也是一種對慾望的追求。因此對欲求的否定是無法實現真正的幸福的。唯一正確的途徑,則是通過對公益的追求,個體的社會內化,使自我融於社會、自然之中,達到意志的超然。這樣痛苦才會真正的永久的解脫,幸福才會永恆。叔本華的生命意志理論,

  叔本華人生哲學,特別解渴,他的一字一句都像甘霖,滴進乾涸的心田。他把人的命運概括為三類:人是什麼;人有些什麼;如何面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他的看法是,第一類問題遠比第二、三類重要:“一種平靜歡愉的氣質,快快樂樂的享受非常健全的體格,理知清明,生命活潑,洞徹事理,意欲溫和,心地善

  良,這些都不是身份與財富所能促成或代替的。因為人最重要的在於他自己是什麼。當我們獨處的時候,也還是自己伴隨自己,上面這些美好的性質既沒有人能給你,也沒有人能拿走,這些性質比我們所能佔有的任何其他事物重要,甚至比別人看我們如何來得重要。”

  叔本華的鐘擺理論: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無聊這二者之間像鐘擺一樣擺來擺去:當你需要為生存而勞作時,你是痛苦的;當你的基本需求滿 足之後,你會感到無聊。當時覺得這個說法非常深刻,又讓人絕望——我已經經過痛苦的階段,到達了無聊的一端。難道人生只能如此了?

  對於人生應該是樂觀還是悲觀的問題,有人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樂觀主義是直升飛機,悲觀主義是降落傘。直升飛機可以讓我們青雲直上,降落傘在必要時可以給我們一條逃生之路。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

哲學導論論文
生活中的哲學的論文
相關知識
叔本華哲學的論文
叔本華哲學對社會的影響
叔本華哲學對世界的影響
關於政治哲學的論文
關於教育學哲學的論文範文
生活中的哲學的論文
人生與哲學的論文
關於哲學的論文範文
中國古代哲學的論文
選修課管理哲學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