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學習的方法指導
高一語文學習中要講究學習的方式方法,好的學習方法才是打下基礎知識的關鍵。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高一語文學習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語文學習方法:閱讀思考勝過盲目做題
很多學生都喜歡用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習成績,殊不知如此盲目性的做題換來的卻是“事倍功半”的“杯具”。那麼如何既不用做大量的習題也能提高學習成績呢?
閱讀能力的考查,是語文“高考”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的實際比重大大超過了卷面賦分,同學們都非常重視。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複習,再來做做練習,相當多的同學感覺進步不大或成績不穩定,於是加大了練習的力度——不是個好辦法。
俗話說,一張一弛,文武之道。這裡的“弛”,不是鬆弛,而是靜心與思索,是對自己經驗積累的重新審視,是敢於面對實際的捫心自問——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從某種意義說,複習到一定程度,回過頭來,總結一點規律性的東西,這個過程幾乎是達到能力“飛躍”的必不可少的一環。思索大體上有兩個方面:一是認識上的,二是具體操作上的。
閱讀的基本任務,就是“讀懂”、“理解”篇章和文段。高考試題的取材都來自教材之外,自然科學類文章、社會科學類文章或文學作品,都沒有讀過,尤其是前兩種文章的內容我們會感到陌生,文學作品所傳遞的對生活某些個性化的認識或情感,我們也可能不熟悉。讀懂、理解,並能從容回答試題的提問,決非易事。首先,讀懂、理解必須以豐富的背景知識為依託,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個關鍵詞語或句子沒讀懂、理解錯了,結果“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因此即使在複習期間,也不要拒絕任何新的知識,要努力繼續擴大自己的視野。其次要統觀全文。試題在設問時,雖然常常是針對幾句話或一兩個段落,但是它們的意義都在全文主旨的統攝之下由諸多資訊總而合成,忽略了主旨,忽略相關資訊都可能使理解失之偏頗。
某年高考的選文是《世間最美的墳墓》,試題就文中“特殊的日子”提問,應答必須關照副標題和文後註釋,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第二,一些考生在做題時習慣用自己的認識去代替考試文字的陳述,這是答題總與答案有較大距離的重要原因。特別是文字的認識或見解與我們不完全一致的時候,試題也只要求回答作者的認識、見解是怎樣的,“理解”不是“讀後感”,得忠實於原文。認為只要從原文中尋章摘句就行了,那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由於設問的角度、側重點不同,解讀時要依題做答,表達形式應該是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但可以肯定,內容一定為原文所固有。複習期間這樣一些認識上的問題要解決好,並把它們當作解讀文字的原則加以遵循。
所謂“操作”,是指在解答試題時,選擇好角度,有點方法,講究點順序。做到這一點,必須準確辨析語句之間的相互關係。試題往往就文中某些詞語、句子或段落提問,應答的關鍵是能否找出與之有一定邏輯關係、和它相呼應的另一些詞語、句子或段落。這些一點都不陌生,我們在語文課上經常遇到,比如學習議論文,討論論點與論據,證明與被證明;說明文的說明與被說明,本質與現象;記敘性文字的具體與抽象;其他如隱含與明晰、遞進、並列、因果、條件、轉折、比較、稱代、含蓄、比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諸多關係,由於作者行文的風格、習慣、技巧不同,一般說來,只要認真閱讀,都不難把握。這個過程既包括邏輯思維,也包括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多理性,形象思維偏於感受,各自的特點,在最後衝刺階段,需要多一點體驗。現在,要多看看做過的題,對了的,總結點經驗,錯了的,想一想為什麼、在哪兒出了毛病。一旦有所“悟”,就可能“豁然開朗”。
具體操作,可以概括為下面幾點:1.通讀全文,把握主要內容;2.細審題意,明確要求;3.搜尋資訊,確定其所在的有效的閱讀區間;4.研讀文句,梳理設問與應答之間的關係,準確篩選;5.再審題意,根據設問要求定向應答。
閱讀的基本任務,就是“讀懂”、“理解”篇章和文段。高考試題的取材都來自教材之外,自然科學類文章、社會科學類文章或文學作品,都沒有讀過,尤其是前兩種文章的內容我們會感到陌生,文學作品所傳遞的對生活某些個性化的認識或情感,我們也可能不熟悉。讀懂、理解,並能從容回答試題的提問,決非易事。首先,讀懂、理解必須以豐富的背景知識為依託,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個關鍵詞語或句子沒讀懂、理解錯了,結果“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因此即使在複習期間,也不要拒絕任何新的知識,要努力繼續擴大自己的視野。其次要統觀全文。試題在設問時,雖然常常是針對幾句話或一兩個段落,但是它們的意義都在全文主旨的統攝之下由諸多資訊總而合成,忽略了主旨,忽略相關資訊都可能使理解失之偏頗。某年高考的選文是《世間最美的墳墓》,試題就文中“特殊的日子”提問,應答必須關照副標題和文後註釋,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第二,一些考生在做題時習慣用自己的認識去代替考試文字的陳述,這是答題總與答案有較大距離的重要原因。特別是文字的認識或見解與我們不完全一致的時候,試題也只要求回答作者的認識、見解是怎樣的,“理解”不是“讀後感”,得忠實於原文。認為只要從原文中尋章摘句就行了,那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由於設問的角度、側重點不同,解讀時要依題做答,表達形式應該是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但可以肯定,內容一定為原文所固有。複習期間這樣一些認識上的問題要解決好,並把它們當作解讀文字的原則加以遵循。
所謂“操作”,是指在解答試題時,選擇好角度,有點方法,講究點順序。做到這一點,必須準確辨析語句之間的相互關係。試題往往就文中某些詞語、句子或段落提問,應答的關鍵是能否找出與之有一定邏輯關係、和它相呼應的另一些詞語、句子或段落。這些一點都不陌生,我們在語文課上經常遇到,比如學習議論文,討論論點與論據,證明與被證明;說明文的說明與被說明,本質與現象;記敘性文字的具體與抽象;其他如隱含與明晰、遞進、並列、因果、條件、轉折、比較、稱代、含蓄、比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諸多關係,由於作者行文的風格、習慣、技巧不同,一般說來,只要認真閱讀,都不難把握。這個過程既包括邏輯思維,也包括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多理性,形象思維偏於感受,各自的特點,在最後衝刺階段,需要多一點體驗。現在,要多看看做過的題,對了的,總結點經驗,錯了的,想一想為什麼、在哪兒出了毛病。一旦有所“悟”,就可能“豁然開朗”。
具體操作,可以概括為下面幾點:
1.通讀全文,把握主要內容;
2.細審題意,明確要求;
3.搜尋資訊,確定其所在的有效的閱讀區間;
4.研讀文句,梳理設問與應答之間的關係,準確篩選;
5.再審題意,根據設問要求定向應答。
高一語文學習方法:讀寫
首先了解一下何為讀?何為寫?讀既是閱讀和理解,寫既是書寫和作文。
讀,可以培養語感。好的語感對語言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段話裡面為什麼用這個詞語而不用另外的一個詞語”,“這是一個病句”,在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用去問“為什麼”,語感都已經告訴我們原因。而語感的培養就是在於我們平時點點滴滴的“讀”所積累的。
讀,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這裡所說的“讀”,並不僅僅是指把文章朗讀或默讀一遍,而是還要包括思考和識記等內容。換言之,讀,應該是一個動口動腦動手的過程。學習一篇文章,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概括起來就是:第一,解決“寫了什麼”的問題;第二,解決“怎麼寫”的問題;第三,記憶文章中的精彩語段和詞語。這三個方面其實就是在說一個動口動腦動手的問題。在一篇文章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去解決好這三個問題,這才是“讀”。也只有這樣,才可以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讀,也是一個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和作文素材的手段。涉獵廣泛,見多識廣,胸中自有“丘壑”。這樣,在作文的過程中,就不會感覺自己無話可說,寫出來的文章也不會空洞乾巴,而是洋洋灑灑,言之有物了。
既然“讀”有這麼多好處,那麼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就從重視“讀”開始吧。
寫,在書寫方面,高考考綱有明確的要求:作文一類卷書寫美觀,二類卷書寫工整清楚,三類卷比較工整清楚,四類卷書寫潦草。高考從2005年開始,山東單獨命題,語文實行網上閱卷。這就對書寫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所以無論是高考考綱還是山東語文網上閱卷,都在告訴我們一個資訊:必須把字寫好。
退一步說,要求所有的人都達到美觀的程度,也不現實,但是書寫工整清楚,避免潦草,這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也許有人拿“寫工整了會影響答題速度”之類的話來給自己的書寫欠工整找藉口。是的,在你認真書寫的最初階段,它是會對你的答題速度有一點影響的。可是我們總不能因為還有下一次的“流感”,就不去治療這一次的“重感冒”了吧?明明知道書寫不過關會影響到語文成績,我們又怎麼敢不去重視呢?
其實,要做到書寫工整並不難。我們的漢字是方塊字。這句話對我們就是一個啟示:方者,方也。就是要在“方”上動心思。你的字寫得橫平豎直了嗎?你的字左上角與左下角、右上角與右下角在一條線了嗎?還沒有?那就從這兩個方面著手吧。相信不用多長時間,你自己寫的字你自己都不敢認了,你都不敢相信你會寫得這麼好了。
寫,在作文方面。雖然說,文無定法,但是作文還是講究一點“法”的。在這裡,首先要澄清一個問題。應試作文與平時寫的文章是有區別的。平時寫的文章,我們是去“品味”,而應試作文往往是瀏覽的。瀏覽與品味就有了質的區別。所以寫應試作文非注意一點應試技巧不可。比如文章開頭,單刀直入,開宗明義,一開篇先讓讀者明白你在寫什麼,這點很重要。否則,半天了,讀者還雲裡霧裡,不知道你要說什麼。這怎麼可以呢?文章主體部分一定要圍繞中心去寫,一定要言之有物,這些最起碼的要求必須做到。到了結尾部分,對所要表達的主旨最後再強調一次,加深一下讀者的印象。這樣,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
有人把寫好作文總結為兩句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文章,寫成記敘文時,很好地解決了“動之以情”的問題,寫成議論文時,很好地解決了“曉之以理”的問題,那麼你的作文問題也就解決了。
那麼怎麼才能寫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作文呢?就寫好議論文的問題,上文已經有所涉及,所以這裡重點談寫作記敘文的問題。
寫好一篇不足千字的應試記敘文,有幾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① 調動情感的問題。做好作文的準備工作,這是一個大題目,裡面大有文章可作。比如選材的問題。如果選取一些自己比較陌生的材料去作文,就很難調動起自己的創作情感,所以就要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比較熟悉的材料,最好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裡的一些人或事。還有一個儘快入題的問題。150分鐘的語文考試劃給作文的時間在一個小時左右,那麼我們從審題立意到開始動筆,時間最多不能超過15分鐘,當然也不能少於10分鐘。在這段時間裡,我們不僅要考慮文章的立意、佈局謀篇,更要把自己的情感調動起來,讓自己“走進”所要記敘的場景之中去。這種“身臨其境”正是情感被調動起來的表現。
② 擷取生活片斷,藉助“主旨”這根紅線,連綴成篇。這是由作文的篇幅所決定的。一篇千字文章,不可能把事情的始末全部交代清楚,就是能夠交代清楚,也只能是敘述故事的梗概。這樣,不僅內容不厚實,而且還缺乏生動性,不可能“以情動人”。而擷取生活中的幾個典型片斷,進行具體細緻的描寫,則可以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
③ 描寫還是敘述的問題。敘述故事情節,往往容易出現語言乾巴,欠生動的現象,這樣就達不到“以情動人”的目的。所以在記敘文的寫作中,最好採用描寫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的三兩個特寫鏡頭,進行具體形象生動的描繪。我們知道,對事物的描寫,越具體了就越形象,從而也就越生動。
最後,再提一個建議:充分地利用課文。
既然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讀”,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講,只要廣泛地閱讀就可以了。是的,除了快餐式的文章,還有那些垃圾式的文章之外,我們讀什麼文章都可以。
但是,讀課文有讀課文的好處。第一,課文是你的無聲的老師。我們在讀文章的過程中,對“寫了什麼”“怎麼寫的”,思考的正確與否呢?如果無人請教,我們將無法確定。可是如果我們去讀課文,就不會存在這些問題。每篇課文都有閱讀指導,課文之後還附有一些註釋,它們可以給我們解疑答惑,幫助我們積累知識。既然除了快餐式的垃圾式的作文之外,讀什麼都可以,那麼我們為什麼不選擇課文這個最有力的工具呢?第二,課文大都是一些典範作品,不需要我們再去浪費時間挑選。第三,高考的出題原則是“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就是僅僅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也得重視我們的課文啊!
高二語文聽課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