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的四個傳統準則
在20世紀油畫中,由不同的藝術觀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並制約藝術形式呈現多種傾向,傳統油畫技法中的某方面因素往往作為藝術觀念的形式體現被強化,甚至被推向極端,油畫形式語言受到高度重視。油畫有著自己技法的傳統基本準則,而油畫的傳統基本準則主要是有4個,我們下面可以來詳細瞭解一下。
一、先柔和後肯定
傳統古典油畫的可貴之處在於它將肌理的強弱秩序融合於體積、明暗的強弱秩序之中,而產生一種極度的和諧之美。
在古典油畫的普遍技法中,為了建立這種和諧必須將肌理在製作中的逐步推進與體積、明暗、色層等的逐步推進保持同步。由於古典油畫在製作上的程式性,所有的步驟都是循序漸進的,因此,為了保持畫面肌理的完美,一般不將塑造形體的筆觸事先固定過死可堆得太厚,不然會影響油畫多次畫法的製作和油畫魅力的表現,因此肌理的由弱到強在古典繪畫中如同上緩坡一樣是逐漸攀緣的,每一個小變化都是在大的秩序之中顯現的。從製作程式上講,事先太固定的東西未必在製作推進中就不會被改動,改動過多,勢必造成其他各種因素和秩序的混亂。所以只有在形色的各方面條件慢慢成熟後,塑造也才慢慢地得以肯定。因此,在開始階段總是對各部分形色、明暗等關係進行相互銜接、相互過渡、相互柔和的把握一種整體關係,在肥蓋瘦的大原則下,逐步走向肯定、對比、明晰。
這樣在肌理由弱到強的秩序上,才能將逐步確定的重點或高點加以準確的塑造和強化,也只有這樣才能將整個畫面暗部的表面光澤與亮部的表面光澤形成一定的差別。但由於是逐層推進,這種差別又不至於過大,從而形成一種整體的、勻稱的、和諧的光澤感和肌理感。
二、先粉灰後飽和
先粉灰後飽和是針對透明畫法而言的一種有效之法,在古代魯本斯即有“肥蓋瘦”之說。它首先是為了確保油畫顏料的順利結膜及油畫的耐久性而提出的。顏料形成堅固的膜需要色粉與調色油達到一個最為合適的比例才能實現,粉重和油重都不能達到結膜的牢固和長久。由於是多次畫法必須考慮它的每一步驟的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了利於製作的有效進行,將含油較多的顏料覆蓋於含油較少的顏料不僅有助於層層的附著能力,而且能將最牢固的結膜產生於最後的表層上,反過來這種表層又必須依賴於層層含粉顏料適當的吸收性。另外“肥蓋瘦”不僅是從油畫顏料結膜的特性來考慮的,也是關係到透明色與不透明色的作用所產生的最終透明效果而言。純粹的透明色一般含油量比較飽和,覆蓋力差,不能確切地表現色彩純度變化和自然界中各種灰色感受。它必須通過對底層的比物件本身飽和度低一些的色彩,也就是粉一些色彩之重疊才能達到對自然界各種色相純度的準確表達。相反其他粉質顏料儘管具有明確的色相和覆蓋力,卻不具備透明的特性。色彩的最終準確度必須靠多次的塑造和罩染即純度的逐層增加而達到,與此同時不僅獲得了色層的最終透明感,而且形象的最終結果也隨之逐步得以刻畫和呈現。
但隨著油畫的不斷髮展,人們要求“肥蓋瘦”能更準確而生動地表現真實的形體空間和虛實,表現色彩在純度上和冷暖上的豐富變化,所以“肥蓋瘦”之法便發展成為多層次、多變化的法則了。其特徵為第一遍色便以低純度的粉色表現出大致的形色關係,每一種粉灰色都帶有未來色彩的傾向和明度,例如將來是很重的黑色,在這裡就只把它畫成黑灰色,鮮豔的紅色則畫成較粉的紅色或亮黃色,這些都是為下幾個步驟逐漸肥化的透明純色罩染作準備。這樣相對粉灰的顏色與純度高的透明色之重疊而達到豐富的色層、肌理及準確的色相和純度。倫勃朗即是將此技法推向極致者,他的亮色全是統一於油層之下的,暗色也不是簡單的透明色,而是依靠對柔和的重灰色重疊所產生出一種既透明又厚實的油畫韻味。所以他的畫在色彩上是極富魅力的,飽和而不豔俗,也不焦枯;透明而不乏對細微灰色的比較和表現,在總體的厚重感中能讓你體味到自然中最生動而微妙的形色關係以及油層和肌理的最佳契合,這實質上是將自然中一切生動的形色特徵昇華於油畫材質及語言的美感之中,從而獲得油畫的極度表現力。
三、先取固有色,後找變化色
這裡所指的固有色原則不是指用調色盤上簡單而直接的純色來概括和代替所畫物件的色相,而是指包括對色彩的明度、純度特徵的準確把握後的一種色彩傾向,所以其中便包括了自然界的所有複雜色相。而且這種固有色原則主要是從觀察色彩的方式上出發的,也就是說在觀察和概括色彩時必須將物件的細小色相變化、明度、純度變化都統一在它們綜合後的大色相中。所以固有色的區域設定是我們在繪畫的最初階段必須考慮的,有了這一基礎就便於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尋找其後的色相變化。隨著細節的深入,色彩的細小變化也相應深入化、豐富化。我們可以從開始設定的固有色中尋找左右的鄰近色甚至對比色,比如,在我們最初設定的暖黃灰膚色中,可以找出傾紅和傾綠的色彩,甚至傾紫的色彩。但這種變化的尋找又是相對的,它們必須在暖黃色大的傾向中呈現。所以找出的變化色實際上僅有微妙的變化傾向就足以顯示其互補色關係,這時便可以使色調變得更加豐富和生動了。但如果一開始便注重色彩的各種變化,勢必影響色彩大的秩序,而且也不利於塑造和肌理的逐層進行。
四、先平面後體積
這是一個素描意義上的問題,實質上是一種從整體出發的觀念。傳統意義上的繪畫是在平面上創造立體空間。那麼,平面是一切空間可能性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畫家便可以將自己的想象力馳騁於無限的縱深空間中。不過,繪畫中的空間體積以及起伏都是相對的,是在每個形體、體、面的相互比較、對比中建立起來的,畫家的任務是主動地把握其中的關係,讓體積空間適應自己的需要。
先平面後體積能讓我們對起伏的把握更為主動和方便,在相對平面的物件上我們可進可退,有選擇地塑造某些應該突出部分的體積,其他則放鬆,讓它自得其位,也就是說讓我們在平面上有秩序地建立應有空間、體積的強弱關係。如果沒有這種意識,就容易在畫畫時把每個區域性的體積起伏都表現出來,結果失去了畫面本身的強弱秩序,讓每部分的起伏程度相互抗爭而造成相互抵消,失去整體效果。
另外,先平面後體積也是考慮到製作程度的先後關係而得出的。體積的塑造本身也是逐層進行的,古典油畫的色階細微層次必須通過多次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畫法來完成,所以塑造總是循序漸進的。在平面上先建立相對體積,伴隨著每次的塑造罩染逐步再建立極端體積。這也是先平面後體積的原因之一。
其實所謂的傳統技法的基本準則就是是根據傳統大師們在技法上的共同特點及審美標準總結而來的一些準則,也就是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上得出的,也就是前輩們的智慧的結晶,我們是需要學習一下的。
油畫的技法名詞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