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怎樣提升理性思維能力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理性是人類的的一種心理活動或一種心理過程,這種心理活動起源於生活實踐中的挫折、失敗經歷,在這些經歷的反覆刺激下人類的意識中留下了心靈傷痕,此後每逢這些挫折、失敗的表徵出現時在條件反射的作用下人們就會自覺地採取規避的行為,以避免重滔失敗的覆轍。這種規避挫折與失敗的心理活動即所謂的“理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提高思維能力的小辦法

  培養自身理性思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

  人生目標使個體在規劃人生的同時可以更為理性的設計思考自己的未來,初步嘗試性的選擇未來適合自己從事的事業和生活,及早以學生時代為起點開始培養自己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最終實現自己想成為的那一個人理想形象;

  2、建立良好的個人風險管理機制

  —個人風險管理是指對個體對自身的人際交往和置身環境的風險進行主動識別、評估的基礎上,對潛在風險的人事關係、環境作出預防性的安排措施,以應對潛在風險的發生,有效的控制妥善處理風險所致的結果,以便於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的實現自身的權益保障。從置身的人事環境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發現自身行為與環境的內在聯絡、效果及執行機制,對自身行為風險的管理達成預見性的、有效的應對和管控,從根本上杜絕盲目的言行和衝動,從而避免由於不當言行對自身目的的實現所造成不必要的干擾;

  3、工作和生活擁有明晰的行動規劃

  行動規劃是將“理念”從“靜態”轉變為“動態”,將具體的工作或事務按照事理邏輯聯絡形成一個個可執行的工作細節與措施,並在實際的工作中按照排序逐一執行。已達成節約時間、提高效率的目標管理原則;

  4、行為處事擁有條理分明的層次感

  在人們的日常事務中有些事情必須及時辦理,有的則事情不那麼急,可以緩辦,所以人們在日常事物的處理過程應當根據事務的輕、重、緩、急狀況加以區別對待,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這種處理事務方式就是條理性。

  在對待同類事務上採取輕重不同的處置分量,使著力正好達到預期的不偏不倚效果,這種分寸拿捏得當的處理事務程度就是層次感;

  5、培養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藉助於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理性認識過程,又稱抽象思維。通俗地來說“邏輯思維”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是人們在遵守自然規律與社會法則的前提下運用能夠識別、判斷、評估實際理由,並使人的行為符合特定目的智慧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素質能力。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只有藉助邏輯思維特有的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才能達到對具體物件本質規律的把握,進而認識客觀世界。它是人類認識的高階階段,即理性認識階段;

  6、最後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機制

  情緒管理是指用心理科學的方法有意識地調適、緩解、激發情緒,以保持適當的情緒體驗與行為反應,避免或緩解不當情緒與行為反應的實踐活動。包括認知調適、合理宣洩、積極防禦、理智控制、及時求助等方式。通俗地來說情緒管理就是使個人冷靜、喜怒不行於色。

  因此,理性的人首先是具有明確人生目標的人,因而其行為是經過理性規劃的。所以是很珍惜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外界事物只要是與他的人生目標、具體生活沒有必然聯絡自然就不會浪費時間和精力去關注。理性的意義就是最大限度地避免挫折、失敗與追求時間效率。

  提高思維能力的小建議

  理性思維的3種形式

  1、概念:人們在實踐中對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大量積累的基礎上,抓住事物的本質屬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絡,用一定的物質外殼語詞把它標誌起來,這就產生了概念以歸納性、總結性為手段;

  2、判斷:判斷是展開了的概念,是對某一事物內部聯絡作出肯定與否定的論斷的思維形式.以性質判斷為手段;

  3、推理:推理是從已知判斷推出新的判斷的思維形式.它能反映出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內在聯絡推導發展趨勢為手段;

  感性思維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自己各種感官產生的感覺在頭腦中產生許多印象,對各種事物的表面現象有了初步認識.它只反映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絡,尚未達到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絡.

  在感性思維的基礎上,經過思考的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過程,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由概念、判斷和推理階段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絡的理性思維.

  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有性質的不同,但又互相連貫,二者在實踐的基礎上聯絡起來.理性思維必須依賴於感性思維,否則就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木.而感性思維必須發展到理性思維,才能更深刻、更正確、更全面地反映客觀事物.

  常見的非理性思維方式

  1.災難化

  災難化又被稱為認命,指學生對未來持過分消極的預期,往往把一次失敗看成是一場災難。這樣的學生往往不自信,自主性較差,受暗示性強,一個細微的外部刺激也會引起他許多極端的想法,帶來強烈的情緒反應。比如,某學生僅因為一次作業沒有做好受到老師的批評,就產生消極認識,認為自己一定是一個差生,老師肯定對自己非常失望,再也不會欣賞自己,進而悲觀、抑鬱,學習成績不斷下降。學生形成災難化的思維方式一方面和自身的特質有關,另一方面和教師平時的教育方式有關。這並不是說教育者在學生犯錯誤時不能批評,而是應注意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指正時,要根據受教育者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方法。對年齡較小、比較敏感或脆弱的學生不要使用過於嚴厲的言辭,而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教育之後,還要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應,必要時,可以向學生解釋自己的初衷,消除批評造成的不良影響,以溝通思想,達成理解。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對外部評價的正確認識,能理性地看待表揚與批評。

  2.非此即彼

  非此即彼又稱為黑白分明、極端化或對立分割性思維,指學生用簡單的二分法看待事物,習慣於對事物得出一個確定的結論是或非,對或錯,好或壞,對事物要麼全部接受、要麼全盤否定的思維方式。在低年級,學生的年齡較小,認知能力較低,只能接受簡單的二分法原則,於是教育過程中經常以這樣的方式提問,如“這道題這麼做對不對?”或“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當這一過程被習慣化以後,學生思考任何問題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對不對”、“好不好”等,沒有意識到是非對錯只是事物的兩個極端方面,在它們之間還有許多中間狀態。教育者過分強調“典型”而忽略了事物存在的其他大量的中間狀態是學生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維習慣的主要原因。

  3.無端否定

  無端否定就是不合理地否定自己的積極經歷、事蹟或素質。某學生一次考試取得了好成績,但這並未增強他的信心,因為他認為這只是自己運氣好,考試發揮得好,並不能說明自己有能力,學習方法得當。教育者因為害怕學生產生驕傲情緒,所以經常告誡他們凡事多想自己的不足,強調“謙虛”的傳統美德。這樣做固然有積極的意義,但一旦走向極端,也會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使學生形成無端否定的思維方式。因此,在進行“謙虛”教育的同時,教育者應該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引導他們形成對自己的正確評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驕傲自大。

  4.情緒推理

  使用情緒推理的學生,會因為自己強烈的主觀感受實際上是相信就認為某件事情合乎現實,無視或輕視反面的證據。一名初一學生,雖然期中考試考了全班第五名,但她仍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而無視自己取得的好成績。老師和家長起初都認為她只是不夠自信,因此,並未給予足夠的關注。在期末考試時,她未能進入前十名,這時,教師和家長都責問她成績為何退步。於是,她更認定自己是個失敗者,並將情緒推理擴充套件到對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都認定是失敗。

  5.貼標籤

  貼標籤是指評價者不是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而是以內心的刻板印象成見來評價外界事物的思維方式。一個學生認為自己的數學老師對自己非常嚴厲,他非常堅信自己的判斷,因此,即使這位數學老師在批評別的同學時,他也會認為“老師又在罵人了,好像就是在罵我。”

  6.最大化或最小化

  這也反映了一種極端的眼光,指學生片面地誇大或縮小事實,不顧實際情況的思維方式。某位初三學生在臨畢業前的一次考試中成績不太理想,於是他認為自己“非常”差勁,對即將臨近的畢業考試感到害怕和沒有信心,所以情緒非常低落。導致他產生抑鬱情緒的原因是他誇大了考試成績中消極一面的資訊。習慣於這種最大化或最小化思維的學生,往往都會在評價自身、他人或一件事時,不合理地誇大消極面或縮小積極面,不能正視自己取得的成績或存在的缺陷。

  7.精神過濾

  精神過濾又被稱為選擇性注意,是指不看整體,僅將注意力集中於部分細節的思維方式。例如,在考試中雖然有幾科取得了高分,但因為一門功課分數偏低,某學生就認為自己的成績糟糕透頂,而對自己形成消極評價。它也可以被稱為選擇性概括。片面性是這種思維方式的顯著特徵。它也可能表現為只注重自己的成績,只根據自己的優點來評價自身,而沒有注意自己的缺點。這兩種情況都不利於學生形成對事物正確全面的認識。

  8.度人之心

  度人之心是指堅信自己懂得別人的心思,因此,不考慮其他可能性就作出武斷的判斷。這種問題易見於那些過於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生。某位初二的女生,數學成績在一個學期內急劇下降,老師和家長都百思不得其解。後來,這個學生告訴家長,是因為數學老師不喜歡她,所以上課時她再也提不起興趣,不能集中注意力了。原來在一次數學課上,她因為和同學講話而被老師批評,從此她就認為數學老師討厭她。“她很討厭我,所以才對我那麼凶。”這名女孩這樣告訴她的父母。

  9.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是指遠遠超出現有情境得出一個更大範圍的結論。一個人個子不高,這可能導致他對自己的外表沒有信心,進而消極地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不行,各方面都不好。教育者要幫助學生客觀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事物,“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有缺點是難免的,只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取長補短,還是瑕不掩瑜的。

  10.個人化

  個人化的思維是指個體相信別人都是因為自己才產生消極行動,而不考慮其他更有可能的解釋。家裡來了客人,孩子主動為客人倒開水,但杯子太燙,孩子失手打了杯子還灑了客人一身的水,受到大人的責備。於是孩子可能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有錯誤,因此,怕見任何客人。其實,家長只是想告訴他端杯子時應該握住杯柄,這樣才不容易滑落。家長的錯誤在於沒有明確告訴孩子為何受到批評。對孩子來說,他還不能像一個成人那樣自己分析事情的原因,他們可能會錯誤理解大人的批評,對原本正確的事也會形成錯誤的觀念。這提示表明,在教育中,教師一定要明確告訴學生受到批評或表揚的原因,尤其在批評學生的過錯時,更應明確告訴他們原因,並肯定其行為中正確的成分,指出其不正確行為中的可以理解的原因,激勵他們堅持對的方面,改正錯的方面,這樣才能使教育收到效果。

  11.“應該”和“必須”陳述

  這又被稱為“命令式”思維,是指個體有一個精確固定的觀念認為自己或他人“應該”怎麼做,或“必須”怎麼做,高估了不這麼做的嚴重後果。“專制式”的教育方式容易導致學生形成這種思維方式,變得教條化,迷信權威。習慣如此思維的人思想僵化,缺乏創造性和自主性,總是服從規則,不愛動腦筋思考事物的合理性,過分注重原則,靈活性差。糾正這種思維習慣的最佳途徑是採用民主式的教育方法,鼓勵學生一起討論,讓學生逐步養成思考的習慣,學會質疑,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12.管狀視野

  管中窺豹,只看見事物的一個方面——無論是消極方面還是積極方面,就得出片面結論的極端思維方式。面對這種情況的出現,教育者應當讓學生認識到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學會辯證地看待事物。教師不要刻意迴避事物的缺陷方面,也不要一味強調事物的積極方面,而應該一方面指導他們克服可以改正的缺點,另一方面讓他們逐漸明白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關鍵是每個人都應當發揚自己的優點,從而讓他們學會悅納自己,接受自己。

感性和理性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小學生如何培養思維能力
相關知識
成年人怎樣提升理性思維能力
怎樣提高兒童思維能力以及訓練方法
老年人怎樣提升記憶力
青年人怎樣提升記憶力
中年人怎樣提升記憶
老年人怎樣提升記憶
成年人怎樣提高記憶力
中年人怎麼提升記憶力
成年人怎樣增強記憶力
成年人怎樣自學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