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論文
心理的健康發展作為實現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必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態影響著個體的整體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談談如何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幼兒健康包括兩個方面: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幼兒園中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從以下幾方面強化:注重幼兒園精神環境建設,創設適宜幼兒發展的物質環境,組織開展多種健康教育活動,增強幼兒心理強度,注重個體差異,進行個別輔導。
關鍵詞:幼兒 心理 健康
1、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人類進入21世紀,健康的兒童將是21世紀的寶貴資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一直以來,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非常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而對幼兒的心理健康重視不夠。在成人的眼裡,幼兒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在工作實踐中,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幼兒存在心理障礙,他們的孤僻、嫉妒、膽怯等心理,以及由此產生的任性、自私、霸氣等行為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幼兒心理健康是指心理髮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性格開朗、無心理障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我國的兒科專家、幼兒心理和教育專家認為幼兒心理健康有五大標誌:①動作發展正常;②認知發展正常;③情緒積極向上;④人際關係融洽;⑤性格特徵開朗;⑥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
由於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一直以來,無論是幼兒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過分注重智力開發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因此產生了許多令人擔憂的現象。大量的研究和調查表明,當前我國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心理健康問題存在和發生具有普遍性和嚴重性,有心理問題的幼兒數量有隨年齡增長而增多的趨勢。據相關資料顯示,全國22個城市的調查發現,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達13%。另據某地區對當地5000名4-6歲幼兒心理健康調查,9.7%的幼兒有不良行為,14%的幼兒情緒抑鬱、自卑,8.9%的幼兒憂慮、緊張。同時,本人在工作中,在對本園幼兒的日常行為觀察和教育中發現:有的幼兒性格過於內向,表現出膽小、不善言語、缺乏自信;有的幼兒由於長期受家長的溺愛而任性、霸道、受不了挫折,唯我獨尊,與人格格不入。個別幼兒甚至帶有問題行為,或蠻橫無理,或依賴退縮等等。這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不僅妨礙著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還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聯合國專家曾經預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象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期是心理髮展速度最快、最易穩固的階段。俗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時期的心理健康與否,與其長大後能否適應社會、抵禦挫折有密切關係。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對一個人的教育成功與否取決於5歲以下的幼兒期。”所以,在這一階段加強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生活習慣,形成一種有益於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勢或反射,包括個性心理品質、情緒情感、社會適應等。
2、注重幼兒園精神環境建設。幼兒園的精神環境是指幼兒園的心理氛圍,它是一種重要的潛在課程。精神環境對人的影響具有廣泛性、潛移默化性、永續性等特點。特別是對於正處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的幼兒來說,精神環境的影響更是潛在而深刻的。
2.1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
2.1.1 熱愛、關注幼兒。冰心老人說:“有了愛便有了一切。”愛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如溫暖、關懷、寬容、安慰、獎勵、讚揚、支援、信任等等。每個孩子都渴望教師的愛與關注,都企盼鼓勵的目光與真愛友情,都需要熱情地讚美與燦爛的微笑。幼兒會說喜歡某某老師,因為“他幫我梳小辮”、“她常摸我的頭”、“她還常常讓我分玩具”……老師的這些行為常是有意無意的,但在幼兒的心裡都代表著教師的愛和關注。同時教師還應利用集體活動的機會,幫助引導幼兒建立友好的同伴關係。由此建立了良好的師生同伴關係,可以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
2.1.2 尊重、信任幼兒。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我們不僅要以慈母的胸懷去關心每個幼兒,還要努力成為幼兒的朋友,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係。要充分尊重幼兒的人格,以民主、寬容的態度對待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不隨便訓斥、體罰幼兒。教師應允許幼兒犯錯,並給予幼兒改正錯誤的機會。這樣孩子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才能心情愉快、茁壯成長。
2.2 管理者優化幼兒園管理方式。不良的管理方式會使教師負擔過重,身心疲憊。教師整天忙於些教學計劃、教育筆記:上公開課,排練節目,迎接各種檢查,思想政治學習、理論學習,教師時刻擔心幼兒安全,精神極度緊張。這樣,教師的時間被條塊分割佔用,相對佔用了教師對幼兒關注、觀察、關心的時間;並且教師很容易把消極情緒帶到工作中去,甚至發洩到幼兒身上,從而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帶來不良影響。所以幼兒園領導要在園內建立民主、和諧、理解、信任的人際關係,另外,要確實為幼兒教師減負。這樣才會真正使幼兒的心理健康得以保障。
3、創設適宜幼兒發展的家庭環境。家庭是幼兒成長的第一所學校,也是鑄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場所。家庭環境和家長教育方式的優劣將對幼兒心理健康產生正反兩方面的影響。現代社會飛速發展和競爭的日趨激烈,使越來越多的家長不得不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把養育孩子的重任交給了爺爺奶奶。隔代的寵愛式教育滋長了孩子惟我獨尊的不良個性,而父母對孩子的忽視養成了孩子冷漠的性格……。《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援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援、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向家長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取得家長的積極配合,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家園同步,延伸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首先,讓家長從思想上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讓他們明白孩子的心理健康將影響他以後一生。同時,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幫助分析家庭教育方式與孩子心理健康的關係,提醒家長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用自己健康的言行、人格去影響孩子。
其次,讓家長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家庭融洽和睦,團結友愛,對陶冶孩子的心情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要讓家長懂得自己要有一定的追求,生活積極樂觀,對人寬容,言傳身教,才能給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孩子在這種環境中會心情愉快,活潑開朗。此外,還要提醒家長注意教育方法,堅持說理,善於引導,給孩子更多鼓勵。
第三,提醒家長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他們自己的願望、要求、興趣和愛好,成人應尊重孩子的個性。要提醒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從而扼殺孩子的天性:不隨意挖苦、諷刺孩子,要允許孩子失敗,支援愛護孩子的嘗試行為。父母還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保護其自尊心。
最後,提醒家長重視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獨立性差的孩子容易患上抑鬱症或對生活不適應等心理疾病,而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不僅有利於孩子的健康。還有利於孩子勞動習慣和文明行為的形成,也是知識技能學習的基礎。因此,要讓父母懂得該放手時就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以更好的適應未來社會的競爭與挑戰。
4、組織開展多種健康教育活動,增強幼兒心理強度。由於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響、多種行為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一日活動中去。通過語言、藝術、科學、健康、社會活動的組織,角色遊戲、表演遊戲、體育遊戲、結構遊戲等遊戲活動的開展及一日生活常規管理,有意識的將心理健康的內容滲透其中,挖掘各個活動的心理培養目標,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例如,在小班的表演活動“禮貌娃娃”中,教師可讓幼兒分別扮演小猴、小兔和山羊老師,並利用這三個角色創設不同的情景,如遇到山羊老師時該說些什麼,小猴踩到小兔的腳該怎麼辦,使幼兒逐漸學會移情和換位,進入情知交融的境界,提高幼兒的適應能力。
在遊戲活動中,要為幼兒提供自由活動、自主選擇、滿足自己心理需要、表達或發洩自己情緒的場所,並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合作的愉悅,增強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幫助幼兒克服人性、霸道、孤僻等不良的心理傾向。在生活中還要善於發現和利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偶發事件,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進行健康教育活動。如以強調幼兒公平競爭為重點的“搶椅子游戲”是幼兒非常喜歡的遊戲,我們可以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比如讓搶不到椅子的幼兒出局,體驗受挫失敗的情感,讓幼兒思考和討論如何幫助搶不到椅子的幼兒,培養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的品質。
此外,針對幼兒出現的各種行為問題,教師還可以選擇多種方法進行教育,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1 情境模擬:讓幼兒以表演的形式表現出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如何做出有效的行為和對策。這種方法能幫助幼兒認識在社會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並做出合乎社會規範的行為反應,提高幼兒辨別是非、經受挫折的能力,增強其社會適應性。
4.2 榜樣示範:通過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的形象,讓他們進行模仿,從無意到有意,從被動到自覺地去學習榜樣的行為,逐漸養成與榜樣一致的行為習慣。幼兒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模仿能力強,因此,這種方法對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十分有效。
4.3 行為實踐:讓幼兒對學習過的行為及技能進行反覆練習,在具體實踐中加深對他們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形成穩定的行為習慣。
5、注重個體差異,進行個別輔導。《幼兒園指導綱要》指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關注幼兒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種發展潛能和不同發展障礙,與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每位幼兒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各自的特點,存在差異。教師要做有心人,細心觀察,分析每位幼兒,必要時可建立個人檔案,對每位幼兒的心理髮展水平、每天的狀況乃至每個活動的反應都要有大致的瞭解,從而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改變教學方法,滿足不同幼兒的心理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輔導,幫助幼兒解決面臨的問題和困擾。對於一些有心理缺陷、心理障礙、行為怪異的問題兒童,更要進行跟蹤研究,制定系列方案,採取積極的辦法,進行矯正性輔導,必要時可聯絡心理醫生進行諮詢,幫助幼兒恢復健康心理。在進行個別輔導的同時,還要密切與家長的聯絡,相互溝通,達成共識,齊心協力,步調一致地做好工作,使家園教育形成合力,促使每位幼兒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變革,未來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個人都要具有面對現實、開拓進取的精神,具有關心他人的意識和責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強的品質。這意味著跨世紀的一代,不僅要有良好的智慧素質,更要有一種健康的心理,所以不論是教育工作者還是家長都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幼教人員的幼兒心理健康素養現狀杜建政; 劉寧; 張翔; 楊文登學前教育研究2015-06-01
2、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任務、內容與途徑姚本先; 鄧明教育科學研究2004-01-20
範文二: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要: 近些年來,幼兒產生情緒和心理問題的人數比例在升高。究其原因,大多由社會和家庭生活緊張、家庭變故、家庭教養態度和方式不當、家庭人際交往缺乏等原因引起。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
蒙臺梭利有一個精彩論斷:兒童擁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兒童出生後4——6年,是形成健康的獨立意識的關鍵時期。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習得的是與成人直接接觸中感受最為真切、最為深刻的社會性行為。在這一時期,如果成人能積極鼓勵兒童的獨創性和想象力,就有助於培養其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的目的的勇氣。反之,兒童就會缺乏自信心,產生內疚感。我認為教師應做到如下幾點:
一、熱愛幼兒
教師對幼兒的愛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營養。只有沐浴在愛的甘霖下的幼兒才會有安全感,才能適應幼兒園環境,學會與同伴、教師交往,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幼兒總是先感受到成人對自己的愛,進而才能發展到愛周圍的人。如果教師不愛幼兒,幼兒就無法適應冷漠的幼兒園環境與溫馨的家庭環境間的巨大反差,就會怕上幼兒園,怕教師,患“幼兒園恐懼症”。
二、尊重幼兒
馬斯洛有一句著名論斷:“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當之無愧的來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兒童是幼兒心理健康成長的前提,是幼兒人格和諧發展的保證。尊重幼兒,主要表現在平等、民主地對待幼兒,尊重幼兒發展的積極因素,讓幼兒主動地發展。幼兒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教師要尊重其權利和地位,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教師往往以長者自居,要幼兒聽命自己,否則就批評懲罰或斥責,要麼不準參加遊戲,要麼罰站……其實,幼兒出現“對抗”行為一定事出有因,且這正是其獨立意識和自主性萌發的表現。因而遇到衝突,教師要研究其原因,再做處理。“聽話的孩子才是乖孩子”的陳舊觀念一定要剔除。另外教師要尊重幼兒發展的積極因素,給予其充分活動和自我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果成人的言行中處處體現著對幼兒的尊重,就會使幼兒意識到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是有價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從而幫助他們獲得積極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兒發現自己是被忽視的,又經常為做錯事遭到責備,幼兒會逐漸在心裡確認自己是無能的,進而導致幼兒喪失最基本的自尊與自信,建立起消極的自我概念。作為一種穩固的心理特徵,幼兒的自我概念一經確立,便會相對持久地保持下去。我們無法相信,一個整天要服從於成人指令或是不時遭成人指責的幼兒會構建出活潑開朗、寬容友善的人格特徵。因而“尊重幼兒”這一行為本身所內含的潛在教育價值是不該也不能被忽視的。
三、創設一個適合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首先,教師應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師情緒沮喪時,態度粗暴生硬;情緒愉快時,就無原則地遷就容忍。教師的情緒波動最易導致孩子產生心理障礙,所以教師應始終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使幼兒生活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之中。其次,要為幼兒提供充滿生機、能陶冶心靈的自然界環境,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陶冶他們的情操,培養其審美情趣。
最後,教師要為幼兒提供一個自由活動的遊戲場所,以及有吸引力的玩具,讓孩子在自己的天地裡自由快樂地遊戲。兒童只有在自己選擇的有興趣的活動中,才能達到專注和自主,此時,他們的困擾將會消失,夢魘不再出現,行為問題會逐漸減少,食慾與健康也會恢復如常。如藝術教育活動就能充分發揮幼兒的愛美天性,使幼兒的人格變得高尚、精神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四、參與並引導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
同伴關係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指標。在同伴中受歡迎的幼兒會有安全感、歸屬感;反之,會產生孤獨感、自卑感。現在,獨生子女佔絕大多數,建立良好同伴關係對其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交往中,如引導幼兒在遊戲中學會合作;教育幼兒助人為樂;鼓勵小朋友在父母帶領下彼此串門等。在這種開放的環境中,幼兒交往機會將曾多,更利於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五、加強與家長合作
近些年來,幼兒產生情緒和心理問題的人數比例在升高。究其原因,大多由社會和家庭生活緊張、家庭變故、家庭教養態度和方式不當、家庭人際交往缺乏等原因引起。所以,幼兒園教師和家長在思想及行為上必須保持一致。出現問題時,教師要主動與家長取得聯絡,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援,共同採取行動,消除幼兒心理健康障礙,這樣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幼兒心理健康與家庭功能之間關係的研究童旭雷華東師範大學2009-09-01
2、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探討李槐青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07-01
幼兒心理健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