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于丹論語心得筆記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度。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一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說過,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我曾經粗略地讀過《論語》,但總是懵懵懂懂,不勝其意。當我聆聽了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中於丹教授講授的《論語》心得,心情如一眼清泉流入心間。於是去書店購回于丹《論語》心得一書,最近細細品讀,她書中樸實的語言、獨到的看法、平凡而深刻的理論高度,使我眼界豁然開朗,心中對孔子陳舊古老的認知頓然改變,使我有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論語》流傳2500多年,影響世代中國人,它的經典語句,每一箇中國人耳熟能詳。但有多少人真正讀過它,知道它的典故呢?讀過或聽過於丹的《論語》心得便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理永遠是樸素的,就好象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象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于丹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讓我們普通人對《論語》都能有一種感知的認識。

  于丹《論語》心得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了兩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們說過的最簡單的道理。例如:同為花崗岩,臺階不服氣地向佛像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告訴我們內心的從容緩和是要經過千錘百煉的。一個抑鬱症患者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建議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戲劇演員的演出,忘懷得失,那個患者滿面流淚地說,我就是那個戲劇演員。質疑我們在角色之外,還留有多大的空間,真正認識自己的內心呢?這樣的還有很多,等待我們凝神靜氣地閱讀,心領神會地頷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儘量寬容。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社會競爭激烈,越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更要調整好與他人的關係,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在現實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我們對聖賢與經典的概念也變得逐漸模糊,如何為人處世、以何種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似乎都已變得摸稜兩可。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下子連結了這個多彩的世界,演變而出的是一種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論語》教給我們要有仁愛之心是從一開始就去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這一點非常像禪宗裡面所說的一個境界,禪宗說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也就是說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你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與其怨天憂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掌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通過聆聽和閱讀于丹《論語》心得,讓人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正確對待的認知,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理念,是一種融入現實社會中的理性道德。所有古聖先賢的經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使我們儘早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準,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於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代。

  我想聖賢的意義就在於,他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而後世的子孫或矇昧地,或自覺地,或痛楚地,或歡欣地,一一去實踐,從而形成一個民族的靈魂。

  篇二

  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眾多人中,家家也都有本難唸的經。那他們又是怎樣看待人生遺憾?

  《論語。顏淵》有錄: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子夏稱自己名為商,勸導司馬牛說,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都由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並順應。但保持一顆誠敬的心,使自己言行減少過失,對待他人充分尊重,謙恭有禮,卻是可以提高自身修養做到的。一個人能做好自己,那麼普天下的人都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于丹在百家講壇上說,人首先要能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問天問在,這樣只能加重你痛苦。其次,要儘可能用自己所做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一種遺憾,其實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那就如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將錯過星星了。”一種遺憾能被放大到多少呢?它可以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陰影,影響到你生命的質量。比如:當一個人在憤怒或憂慮的時候,如果用一個測量儀來檢測你呼吸出來的空氣,它是灰色的,其中二氧化碳特別多。所以,長期困擾於人生的遺憾不能自拔,對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是會有所損害的。既然生活中遺憾不能避免,那麼如何對待遺憾的心態和方式就尤為重要了。這裡也就是我寫這篇部落格的中心意義,那就聖賢們早就在千年之前用文字告訴我們,無力改變事實,卻可以改變看待事情的態度。那就是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所有儒家理論的核心無非常三個字:仁、智、恕。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放得下,就是恕。你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馬上就去做。什麼人最重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推已及人地,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所謂拿得起放得下,除了仁、智、恕外,還要有“勇”,有大勇。如此,內心有約制,得失在心中。一切苦難均可以笑傲。

  《論語。憲問》記載: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要做到讓內心真正的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清身外之物有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稱為:“鄙夫”。

  《論語。陽貸》中有錄: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出,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鄙夫,意義幾乎等同於小人,就是不上臺面鄙陋的人。孔子曾經說過:像這樣的小人,你能讓他去謀劃國家大事嗎?不能。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後又害怕會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利益。這種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

  《論語。公冶長》所言: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君所眾知,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路,很率性,對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別在乎。孔子有次調侃說,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這個世界是推行不了,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雲了。到時能跟隨我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聽到這話很得意。結果老師後面還有一句話,我之所以這麼說,就是因為子路這個人除了勇敢,別的什麼都沒有。“好勇”是子路的特點,但他的勇敢又缺少點內涵。

  《論語。陽貸》中,子路師:“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無勇而無義為盜”意思就是說子路真去問老師:“君子應該不應該崇尚勇敢呢?”孔子說,君子崇尚勇敢沒錯,但這種勇敢是有約制的,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義“。有了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會以勇亂犯,一個小人會以勇敢淪為盜賊。試想,小偷劫匪穿門打戶,甚至殺人越貨,你能說他不勇敢嗎?但這種沒道義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而這個“道”“道義”卻正是一種內心的約制。

  《論語。里仁》有記:子曰:“以失約之者,鮮矣!”意思正是一個人內心有所約制,就會在行為上減少過失。假如一個人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真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就做到了約制。而能夠反省自己的錯誤並且勇於更正,這就是儒者所倡導的真正的勇敢。蘇軾曾在《留候論》中論過這種勇敢,並稱其為“大勇”。原文: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論語》中,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後來越強調內心,越到後來越從容和緩。而在這從容之前,其實要經歷千錘百煉。

  于丹說,其實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還有社會年齡。如果我們在二十歲、三十歲能提前感悟到四十、五十的境界,已經建立了明晰的內心價值系統,已經能把社會給予的壓力變為一種生命反張力,已經可以做到從心所欲那樣的一種淡定從容,那麼我們說,這樣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因此,《論語》中睿智的人生經驗,穿越千古滄桑溫暖著我們,光芒著我們,照亮我們心中的暗夜。品著孔子,微笑中受益的心智再次開朗,讓我們不斷有勇氣解剖自己,征服自己,超越自己。

  篇三

  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回顧自己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也會經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與家人因瑣事產生分歧、和家人鬧矛盾,工作中與同事有時會產生摩擦,與家長產生摩擦,面對不如意的學生會生氣…看過《論語》心得讓我明白了自己給別人帶來煩惱的同時自己也很苦惱。讓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度。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對映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讀于丹論語感悟讀後感
相關知識
讀于丹論語心得筆記
于丹論語心得筆記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之交友
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
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讀于丹論語心得
教師讀于丹論語心得體會3篇
教師讀于丹論語心得
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範文
讀于丹論語心得之心得3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