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龍是一個怎樣的人?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趙雲是個怎樣的人?

趙雲戎馬一生,驍勇善戰,膽略過人,劉備稱其一身是膽,軍士呼其虎威將軍。趙雲見識卓遠,清楚認識到吳蜀關係為脣齒相依,力主維護孫、劉聯盟;為人剛毅謹細,劉備軍曾俘獲夏侯敦部下夏侯蘭,蘭乃趙雲同鄉,雲知其明於律法,推薦他為軍正,但不安排為自己屬下,其慎慮如此。蜀軍街亭失利後,各處皆損兵折將,唯有趙雲親自斷後,所屬兵將及軍資什物都無甚損失,丞相諸葛亮要把軍隊剩餘物資獎賜趙雲將士,趙雲不受,認為蜀軍兵敗,不應反而受賞,諸葛亮對其德行十分讚賞。昔日平定桂陽後,趙雲任桂陽太守,原太守趙範之寡嫂有天資之色,範欲將寡嫂配趙雲,趙雲認為範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後來趙範果然逃走。巴蜀初定時,劉備欲將巴蜀田宅分賜諸將,趙雲以霍去病“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之例勸阻劉備分田宅賜將,認為田地應交與百姓耕種,房宅也應歸還百姓,劉備從其言。趙雲為國,不被天姿國色所迷;為民,不為良田豪宅所動,時人與後人皆敬其德。

[編輯本段]【趙雲年表】

辛未(191):初平二年。

趙雲為本郡所舉,率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1],公孫瓚喜雲來附,卻嘲雲曰:“聞貴州人皆歸袁氏,君何獨迷而能反乎?”雲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之徵討。劉備時亦依託於公孫瓚,見趙雲,奇之,深加接納。公孫瓚遣劉備為田楷拒袁紹,趙雲隨之前往,為劉備主騎兵[2]。後以兄喪,辭瓚歸鄉。

庚辰(200):建安五年。

趙雲見劉備於鄴。

壬午(202):建安七年。

趙雲與夏侯敦等戰於博望,生擒並推薦夏侯蘭。

戊子(208):建安十三年。

趙雲於長阪身抱劉禪、保護甘夫人,皆得免難[3]。遷牙門將軍。赤壁戰後,隨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以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原太守趙範。趙範有一寡嫂樊氏,國色,範欲以之配趙雲,趙雲辭之。

辛卯(211):建安十六年。

劉備入益州,趙雲領留營司馬。後與張飛勒兵截江留後主。

壬辰(212):建安十七年———癸巳(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

趙雲與諸葛亮、張飛等率軍入川支援劉備。在攻克白帝、江州後,趙雲率軍由外水深入平定江陽、犍為等郡縣[4]。

甲午(214):建安十九年。

趙雲與劉備、諸葛亮於成都會合,合圍成都。益州既定,拜翊軍將軍。時議欲以成都中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趙雲駁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劉備即從之。

己亥(219):建安二十四年。

趙雲於漢水大破曹操兵。劉備稱其一身是膽,軍中號為虎威將軍。

辛丑(221):章武元年。

劉備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趙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劉備不聽,遂東征,留趙雲督江州。

壬寅(222):章武二年。

劉備失利於秭歸,趙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癸卯(223):建興元年。

云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丁未(227):建興五年。

趙雲隨諸葛亮駐漢中。

戊申(228):建興六年。

趙雲與鄧芝率疑軍據箕谷,以誘魏軍,為諸葛亮祁山伐魏主力爭取時間。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趙雲。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諸葛亮問鄧芝曰:“街亭之敗,兵將不復相錄。箕......

史上真實趙雲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史載其“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屬於那種標準的河北漢子。現在很多人受演義和遊戲的影響,往往將趙雲視為文武雙全的代表,但其實歷史上真正的趙雲與其說是智勇兼備,不如說他雖然武勇過人,但卻缺乏統帥大軍作戰能力。若將他與同時代的武將相比較,他應該是和典韋、許諸較相像。 趙雲初出山時可以選擇的勢力有兩個,一個是袁紹,一個是公孫瓚。可能是考慮到自己無顯赫的身世背景,況且袁紹手下良將如雲,較難會受重用,於是就率領當地的一些義勇兵投靠了公孫瓚。當然,史書上借他與公孫瓚的交談,將他選擇公孫瓚的動機作了十足的美化。(雲答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 在跟隨公孫瓚幾年後,趙雲終於遇上了真正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劉備。當時寄身於公孫瓚的劉備缺兵少將,對勇猛的趙雲自然是禮遇有加,而趙雲也看中劉備是成大器之人,雙方很快便“情投意合”。不久,趙雲便藉口兄喪,離開了公孫瓚,臨行前更是向劉備信誓旦旦的保證:“終不背德也”。果然,劉備轉投袁紹不久,趙雲即到鄴與劉備會合。此時劉備為了取得趙雲的忠誠,又使出他拿手的一套方法,與趙雲“同床眠臥”,以表示對他的無條件信任。受到如此恩寵的趙雲自然對劉備忠心耿耿,當時他奉劉備密令,私下裡招募了數百人。雖然史書上並沒有記載招募這些人的用意,但以常理推測,這些人應該是作為劉備的祕密警衛隊而存在的,那麼作為這支部隊統領的趙雲,他當時的身份應該是類似於劉備的警衛長之類。 之後趙雲跟著劉備東奔西跑,直到荊州。這期間內他顯然並沒有立下什麼功勞,因為不但史書上缺少他這段時間的活動記載,而且最重要的證據就是趙雲一直沒有受封官職。再然後便是到了趙雲一生中最輝煌的地點——當陽長阪。由於受到曹操精銳騎兵的連夜追擊,劉備在長阪一敗塗地,拋棄嬌妻幼子,獨自與幾個手下倉皇逃竄。史載趙雲此時懷抱後主劉禪,同時還保護著劉禪之母甘夫人,在一片混亂之中將他們平安帶出戰區,並以此功勞受封為牙門將軍。這一段經歷其實是趙雲研究中很重要的一段,有很多可以探討的地方。其一,劉備當初逃竄時重臣如徐庶、諸葛亮、張飛等都在身邊,獨獨趙雲卻和劉禪母子在一起,那麼他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問題大可打個問號;其二,史書上至此才終於出現趙雲受封官職的記載,而且還是品級很低的牙門將軍,這更進一步應證了在此前趙雲雖然跟隨劉備多年,但始終是毫無功績的推斷。而如果依作者在前面文章中的臆斷,趙雲在劉備集團中多是以警衛長身份立足的話,那麼以上這兩條都可以有較圓滿的解釋。正是因為趙雲警衛長的特殊身份,他才會在長阪之戰中待在後方負責保衛家眷,從而得以保護了劉禪母子,而徐庶、諸葛亮、張飛等應該是作為大本營成員與劉備共同迎敵,而後一同逃亡。作為警衛長,自然不象將領上陣殺敵般容易取得功勞,領受封賞,那麼趙雲多年來沒有官職也是正常的了 那麼,接下來問題就又擺在我們面前,為何長期以來劉備只是將趙雲作為一介警衛長使用,而不是讓他上陣殺敵?以劉備用人之能,斷無屈才之事,這應該能說明兩點。其一,劉、趙關係密切,正因為對趙雲的信任,劉備才會委以貼身警衛的重職;其二,劉備認為趙雲擅長格鬥而不擅長領兵作戰,故不讓他帶兵。 長阪之後,本書上直接轉到劉備入蜀,而趙雲則被留在荊州,關於趙雲在赤壁大戰以及隨後的荊州攻略戰中的表現如何,隻字未提。倒是裴注所引的趙雲別傳中記載著趙雲在荊州攻略戰後受封偏將軍,領桂陽太守,劉備入蜀時他出任留營司馬,並隨後與張飛一起“橫江截阿斗”。但該別傳以史料而論並不嚴謹,所記載的多是與趙雲相關的逸事,真實性有待商榷。雖然前文有幾處引用了別傳中的記......

真實歷史上趙雲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趙雲是河北人,當時,河北人大都投奔了有四世三公之稱的袁紹帳下,張郃,文丑,連山東人顏良都過來投奔。但趙雲還是選擇了有“白馬義從”之稱的公孫瓚。

當時,趙子龍也就二十出頭,但他有自己的見解,“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之所在。。。。。”可見,趙雲不是一個渾渾噩噩,只想找個地方,混口飯吃的人,他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想要找一個仁義的主子,幹一番匡扶正義的事。可惜,公孫瓚卻不是這樣的主子。

從史書上看,公孫瓚可能不瞭解趙子龍是一員猛將,並沒有重用他;倒是棄商從戎的劉玄德對趙雲一見如故。劉備當時也客居公孫瓚處,“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托。”

公孫瓚沒有將趙雲帶在身邊,劉備隨田楷征戰袁紹時,就向公孫瓚借來趙雲,任為主騎。

遺憾的是,趙雲因先在公孫集團中,不便就隨劉備四處征戰。從公元192年到公元199年間,史書對趙雲的介紹較少。或曰:趙雲以兄喪,辭瓚暫歸,應該是離開公孫瓚,自謀出路了。

我倒更相信,趙雲並沒有離開公孫瓚,否則,這八年間,縱然趙雲不去找劉備,劉備也會去請趙雲,劉備征戰徐州的幾年,手下的猛將只有關羽,張飛,正是缺人之時,若趙雲無主,劉備定會將他請來。

到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前,公孫瓚已經敗於袁紹,自焚而死,而劉備因兵敗徐州,北投袁紹。正是在此時,“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

時間點完全吻合,這七八年間,趙雲在公孫瓚下,因此,沒有去投奔劉備,待公孫瓚滅,趙雲立刻尋蹤來找劉備,正式加入劉備集團,官渡之戰後,趙雲隨著劉備來到荊州,屯於新野。

24-32歲,趙雲浪費了七八年時間,為了一個不值得的主公公孫瓚,古人對信義兩個字,看得多重,呂布要生於現在,怎麼可能得到一個“三姓家奴”的惡名。

劉備為什麼這麼信任趙雲,原因正在於此,一個人若能不因形勢和環境的變化,始終堅守自己的為人處事原則,這種人,為何不能信任?

因此,當劉備兵敗當陽之時,有人言,雲已北去,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三國演義裡寫的更通俗易懂:子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

劉備在袁紹處時,應該是人生非常低谷之時,可以說,前途一片的不光明,相反,袁紹集團正處在蒸蒸日上之時,按常理,怎麼也該投奔袁河北而不是劉草蓆。

然而,趙雲卻自投羅網,在劉備困窘之時,加入劉備集團。用現代的話說,趙雲是在劉備集團快破產倒閉之時,還應聘加入劉備集團,這需要一種什麼樣的勇氣和信心?

趙雲如此相信劉備,劉備又怎能對趙雲心存芥蒂?

但還好,趙雲在公孫瓚處,雖沒有成績,也並沒有消磨自己的鬥志,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公元202年,劉備和曹操手下的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交戰於博望,趙子龍則生擒夏侯惇部將夏侯蘭。這一年,趙雲已經35歲了。

03-207年,曹操忙於統一北方,劉表從性格上,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主公,劉備雖勸他偷襲許都,劉表卻為人保守,無四方之志,因此,連劉備都感嘆“髀生贅肉”,這幾年,若是求田問舍之輩,生活的應該比較滋潤,但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一面感嘆,一面也沒閒著,三聘請來孔明,操練兵馬,時刻關注天下之變。

207年,曹操統率數十萬精兵,氣勢洶洶,南向討伐劉表,劉表正在病中,聞此消息,驚懼而亡,荊州投降派立刻佔據主導,新主劉琮年幼,沒有主見,舉州降曹。

劉備本還在前線準備抗敵,後抓獲宋忠,才知荊州之變,無奈下,只得倉促往江陵退卻,途中,荊州十數萬百姓跟隨,延緩了行軍速度。曹操知劉備南逃,選五千精兵急追,在當陽長阪追上劉備,雙方一場混戰,由於曹操此次所帶,皆是軍中精銳,有曹......

趙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自謙,穩重,處事謹慎,有遠見,考慮問題周全;文武雙全,足智多謀,不貪功,不圖利,不近財色酒樂,清正廉潔。一方面堅定自身的信念,不貪虛名,任勞任怨,盡人臣之職;另一方面保持著高度的清醒,謙虛謹慎,深諳明哲保身之道。

智 勇 仁 信 嚴,在他身上一點不少。

趙雲一直保持著非常清醒的政治頭腦,不恃才傲物,不隨波逐流,而是堅定地在亂世中尋求仁主。在待人處事,謹小慎微,低調而為,從不露鋒芒,不憑藉功績爭寵,更不圖高官厚位。

他與一般武將不同,有儒將之風,不但武藝高強,還很有才,用現在的話說,他不但是一個能領兵的將軍,而且還是一位很有頭腦的政治家。他還有著卓越的洞察力,從不感情用事。

三國志內查明,空城計真正發明權乃趙子龍,其足以證明趙雲的才智。

諸葛亮失街亭後,趙雲率兵退走箕谷,親自斷後不傷一兵一卒全身而退,沒丟一束糧草,說明其膽識過人,無愧於渾身是膽的稱號

趙雲打仗帶兵不多,但是每戰必勝,所以常勝將軍的頭銜絕不是空穴來風。

雖為武官,然為官之道比之於文官有過之而無不及,處處盡善盡美,利國利己,令人欽佩。

對君臣,知隱忍,急流勇退,懂得明哲保身;對將士,公正無私,嚴賞分明

三國裡的趙雲和趙子龍是不是同一個人?

你好。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趙雲和子龍當然是同一個人了!

希望採納

趙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自謙,穩重,處事謹慎,有遠見,考慮問題周全;文武雙全,足智多謀,不貪功,不圖利,不近財色酒樂,清正廉潔。一方面堅定自身的信念,不貪虛名,任勞任怨,盡人臣之職;另一方面保持著高度的清醒,謙虛謹慎,深諳明哲保身之道。 智 勇 仁 信 嚴,在他身上一點不少。 趙雲一直保持著非常清醒的政治頭腦,不恃才傲物,不隨波逐流,而是堅定地在亂世中尋求仁主。在待人處事,謹小慎微,低調而為,從不露鋒芒,不憑藉功績爭寵,更不圖高官厚位。 他與一般武將不同,有儒將之風,不但武藝高強,還很有才,用現在的話說,他不但是一個能領兵的將軍,而且還是一位很有頭腦的政治家。他還有著卓越的洞察力,從不感情用事。 三國志內查明,空城計真正發明權乃趙子龍,其足以證明趙雲的才智。 諸葛亮失街亭後,趙雲率兵退走箕谷,親自斷後不傷一兵一卒全身而退,沒丟一束糧草,說明其膽識過人,無愧於渾身是膽的稱號 趙雲打仗帶兵不多,但是每戰必勝,所以常勝將軍的頭銜絕不是空穴來風。 雖為武官,然為官之道比之於文官有過之而無不及,處處盡善盡美,利國利己,令人欽佩。 對君臣,知隱忍,急流勇退,懂得明哲保身;對將士,公正無私,嚴賞分明

真正歷史中 趙雲趙子龍是怎樣的一個人

人挺厲害,劉備不用,地位也不高,歷史上只有4虎將軍,沒趙雲的,陳壽把他和4虎合成一專,民間才叫5虎的

求採納

如何評價趙雲趙子龍這個人

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唯有常山趙子龍。個人非常喜歡這首詩!

趙子龍是個什麼樣的人?

是一位驍勇善戰,富有智慧,NB卻對主公忠心耿耿,少年將軍,萬千腐女之夢 劉備: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劉禪: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衝,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所以敘元勳也,外議雲宜諡。 姜維: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 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 陳壽《三國志》: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楊戲《季漢輔臣贊》贊趙子龍、陳叔至:徵南(趙雲)厚重,徵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陳壽: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雲,俱以忠勇稱。建興初,官至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封亭侯。) 唐 《舊唐書·薛登傳》:至如武藝,則趙雲雖勇,資諸葛之指捴;周勃雖雄,乏陳平之計略。若使樊噲居蕭何之任,必失指縱之機;使蕭何入戲下之軍,亦無免主之。將長於摧鋒,謀將審於料事。 《大唐平百濟國碑銘》:標秀氣於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彭韓而高視,趙雲一身之膽,勇冠三軍;關羽萬人之敵,聲雄百代。捐軀殉國之志,冒流鏑而逾堅;輕生重義之(闕四字)而難(闕一字)心懸水鏡,鬼神無以蔽其形;質過鬆筠,風霜不能改其色。 宋 蕭常《蕭氏續後漢書》:雲雖虎臣,其所建明,通達國體。如還田宅以系民心,留軍資以須冬賜,赦吳而專事魏,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納趙範之兄嫂,以遠同姓之嫌,律己之嚴如此。方時諸將。其最優乎。 朱黼《三國六朝五代紀年總辨》(論趙雲伐吳之諫):可謂深切著明。知天下大體矣。 陳造《江湖長翁集》(論漢水之謀):皆可為法矣,彼皆大不得已,所謂出死入生轉敗為功者。 元 郝經《續後漢書》:雲忠繾綣禦侮。始終不渝。為漢爪士。功烈志膽。曹樊之儔。雲尤識慮經遠。壯而不疏。每進忠益。輒中幾會。 明 牛運震《讀史糾謬》:趙雲別傳載雲從先主本末及辭賜田諫東征,皆卓然識大體。 鍾惺《史懷十七卷》:觀雲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獨名將而已。 範光宙《史評》:然則雲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豈名將云乎哉? 王士騏《諸葛忠武侯全書》:光明洞達,可為濫賞之戒。觀雲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但名將而已。 沈國元《二十一史論贊》:而趙雲之辭田宅請滅魏,皆有古大臣識量,寧得僅以以名將律之。 李光地《榕村語錄》:趙雲張嶷不獨有將畧,其見事明決持重老成,實古重臣之選。 李賢《明一統志》:智勇兼全。子龍可謂有古大臣之風。 萬應隆《三峰史論》:趙雲以漢賊不可不討,故授以室而不顧,漢賊未滅一語,嚴於春秋,大哉即己溺天下之心也。 張溥《歷代史論》(論趙雲伐吳之言):其明大義,斷大策,同於魯肅,然度先主不能聽也。 李紀《詳註史略補遺大成》:(昭烈)用趙雲而取漢中,遣關羽而攻樊城。 楊時偉《狂狷裁中》:子龍心貫金石,義薄雲天,不減關張。 葉山:斯趙子龍所以艱難百戰而求先主也。然則舜之於堯;禹之於舜;皋陶稷契之於禹;伊尹之於湯;太公之於武;幸之幸者也。孔明之於劉禪;陸贄之於唐德;李綱趙鼎之於宋高;其有良工之苦心乎。 徐奮鵬:子龍不特渾身是膽。殆渾身是智。為三分之完人歟。 王夫之《讀通鑑論》:迨猇亭敗矣,先主殂矣,國之精銳盡於夷陵,老將如趙雲與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餘民,承愚闇之衝主,以向北方,而事無可為矣。公故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敗固不能自必也。向令先主以篤信羽者信公,聽趙雲之言,輟東征之駕,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時,連吳好以問中原,力尚全,氣......

相關問題答案
趙子龍是一個怎樣的人?
小嘎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龐統是一個怎樣的人?
劉姥姥是一個怎樣的人?
王溥是一個怎樣的人?
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
關羽是一個怎樣的人?
陳仲弓是一個怎樣的人?
神農是一個怎樣的人?
鄭板橋是一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