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是什麼地方的劇種?

General 更新 2024-12-26

越劇是什麼地方的劇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是主要是在哪個省?

越劇流行於浙東地區,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盛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於1906年誕生,時稱“小歌班”。 1942年10月,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對傳統越劇進行了全面的改革,稱為“新越劇”。 新越劇改變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一變為哀婉舒緩的唱腔曲調,即尺調腔和絃下腔。後來這兩種曲調成為越劇的主腔,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 越劇借鑑了崑曲、京劇中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動作,同時也吸收話劇、電影刻劃人物性格、心理活動的表演方法,形成自我獨特的寫意與寫實結合的風格。 越劇有許多經典的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祥林嫂》、《西廂記》、《紅樓夢》等。建國後,越劇還湧現了《五女拜壽》、《漢宮怨》、《胭脂》、《春江月》、《桐江雨》、《花燭淚》等一批優秀劇目。[/

滿意請採納

越劇用什麼方言?發源地在哪?

越劇,中國主要戲曲劇種之一,起源於浙江嵊州,目前為中國大陸第二大戲曲劇種。 越劇曲調婉轉柔美,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主旋律就採用了越劇的曲調。 越劇原來流行於江浙滬一帶,後在中國廣受歡迎。 越劇舞臺語音的基礎語音是嵊縣方言音。在越劇發展過程中,越劇語音在嵊州方言的基礎上,吸收了中州音韻和官話的語音,這促使越劇擴大了觀眾範圍。2006年5月,越劇被列為中國文化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浙江代表劇種是什麼

越劇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臺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藝人初始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中華民國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之。

民國6年5月13日,小歌班初次進入上海,在十六鋪“新化園”演出,因藝術上粗糙簡陋,觀眾寥寥。以後續有3班藝人來上海,但均告失敗。藝人們在學習紹興大班和京劇的表演技巧後,藝術上有所提高,民國8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民國9年起,小歌班集中了一批較知名的演員,編演了一些引人入勝的新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碧玉簪》《孟麗君》等。這些劇目,適應了五四運動後爭取女權和男女平等思潮的興起,受到觀眾歡迎。之後,昇平歌舞臺老闆周麟趾,從嵊縣請來民間音樂組織“戲客班”的3位樂師組成越劇史上第一支專業伴奏樂隊,演奏時以15兩音定弦,沿用紹興大班習慣,稱為“正宮調”,簡稱“正調”,從此“絲絃正調”成了主腔;並借鑑紹興大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體的音樂框架。民國10年9月至民國11年,男班藝人相繼將劇種改稱“紹興文戲”,吸收京劇、紹劇的表演程式,向古裝大戲方面發展。劇目則受海派京劇影響,主要編演連臺本戲,在“大世界”、“新世界”等遊樂場以及茶樓、旅社、小型劇場演出。主要演員有小生王永春、支維永,小旦衛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老生馬潮水,小丑馬阿順、大面金榮水等。

民國12年7月,嵊縣籍商人王金水請男班藝人金榮水回鄉辦起第一個女班,招收13歲以下的女孩二十餘人。翌年1月14日,該女班在上海昇平歌舞臺演出,稱“髦兒小歌班”。民國18年,嵊縣辦起第二個女班,之後續有舉辦。民國20年底開始,一些女演員如王杏花、陳苗仙、呂福珠以及“東安舞臺”、“四季春班”等先後來滬,但仍為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民國17年1月起,女班蜂擁來滬,民國30年下半年增至36個。女子越劇的所有著名演員幾乎都薈萃於上海。報紙評論稱“上海的女子越劇風靡一時,到近來竟有凌駕一切之勢”。而男班由於演員後繼無人,最終被女班取代。

女子越劇在上海立足後,為適應環境和觀眾需求,以姚水娟為代表的一批越劇從業者進行了變革,當時稱為“改良文戲”。各劇團、班社競相編演新劇目。4年間,編演的新劇目超過了400個,劇目題材廣泛,風格、樣式多種多樣,編劇多半曾從事過“文明戲”,劇目一般採用幕表制,當時主要的編劇有樊籬、聞鍾、胡知非、陶賢、劉濤等。劇目內容的多樣化,引起演出形式相應的變化,出現紛紛向兄弟劇種學習的趨勢。當時有的學海派京劇,如商芳臣曾搬演周信芳的名劇《明末遺恨》;有的學申曲,如施銀花、屠杏花移植上演西裝旗袍戲《雷雨》;有的則學習電影、話劇,如姚水娟演的《蔣老五殉情記》《大家庭》,採用寫實佈景,人力車上臺。在經營方式方面,破除了封建性陳規,實行經理制,統一掌管前後臺。

這時期,最有名的演員旦角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小生為屠杏花、竺素娥、馬樟花;青年演員如袁雪芬、尹桂芳、範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等,都已嶄露頭角。

民國31年10月,袁雪芬以話劇為榜樣,在大來劇場開始改革。前兩年陸續聘請的編導有於吟(姚魯丁)、韓義、藍明(流)、蕭章、呂仲、南薇、徐進等,大多數是年輕的業餘話劇工作者。他們把進行改革的越劇稱為“新越劇”。民國33年9月,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龍門戲院進行改革。此後,上海的主要越劇團都投入“新越劇”的行列,越劇的面貌在短短几年中發生了巨大變化。

越劇改革,首先是編演新劇目,建立劇本制,廢除幕表制。即使演出......

越劇在哪兒產生,現在在哪裡。簡介

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1] ,有第二國劇之稱[2] ,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3] ,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4-6] 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7] 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8] )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後又有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臺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第一次稱“越劇”,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遊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9] 1938年起,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但各戲報上的稱謂依舊不統一,記者與投稿者經常各用各的。1939年,《大公報》記者樊迪民,兼為姚水娟之“越吟舞臺”的編導,受李白《越女詞》之啟發,兼考慮紹興是越王勾踐生聚教訓擊敗吳國的復興基地,而越劇發源地嵊縣是紹屬之一,又受越劇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響,越唱越高,越唱越遠”之豪言觸動,遂給茹伯勳編的《戲劇報》寫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諸觀眾。[10] 自此以後,各報“女子文戲”的廣告陸續改稱為“越劇”,新中國成立後,更是統一稱為“越劇”。[11]

因越劇早期曾用”紹興戲劇“、”紹興文戲“為名,故有將越劇稱為“紹興戲”的說法,實是因當時無“越劇”之名而借用“紹興戲”之稱,但“越劇”實際上並非“紹興戲”。[12-13] 然因訛傳訛,越劇劇名的翻譯中也有了“Shaoxing Opera”一詞。但正規表述,對“越劇”劇名的翻譯,應是“Yue Opera”(亦有翻譯成“YueJu Opera”者),此稱謂已被越劇專業書籍及官方文檔廣泛應用,亦被報刊媒體所接收並使用,而當日誤翻之“Shaoxing Opera”則成為了一個歷史。[14-20

百度百科有我就是越劇發源地的人

越劇是哪地方的劇種?

越劇shi中國傳統戲曲形式。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等地。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劇演員初由男班演出,後改全部女班。中國傳統戲曲形式。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等地。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劇演員初由男班演出,後改全部女班。

越劇是哪裡的

越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亦是“全國第二大劇種”。清末起源於浙江嵊縣(即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由當地民間歌曲發展而成。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縣(今嵊州),發祥於上海。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演變。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16781.htm

中華戲曲中有什麼之稱的是越劇

越劇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黃梅戲是什麼地方的劇種

黃梅戲盛行在安微省皖南地區,源自於安慶地區。

相關問題答案
越劇是什麼地方的劇種?
藏是什麼地方的簡稱?
亭是什麼地方的簡稱?
榴蓮是什麼地方的特產?
藍莓是什麼地方的水果?
鄂字是什麼地方的簡稱?
桃子是什麼地方的特產?
椒鹽魚下巴是什麼地方的菜 ?
尕字讀【ga】第三聲是麼??是什麼地方的方言詞 ?
家鄉指的是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