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思想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2-27

佛教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緣起法: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

四聖諦:苦集滅道

十二緣起:指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娶有、生、老死等十二支

菩提心: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

空性見:

所謂般若性空,在大乘佛教教義中,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虛而不實的。換言之一切事物的本質,沒有一種是永久不變的,事物的本質都具自在自得的本性。故稱之為「性空」。但事物的自性雖空,而產生這些事物的因緣關係卻是存在的。如十二因緣,因無明而引起一串環環相連的關係,卻是存在的。反過來說,世間所有的一切事物,並非絕對不存在,也並非虛無的,只是因為它們的本質,變幻不實而已。所以另一種稱謂,名之為「幻有」。般若是真正的智慧。大乘佛教認為,只有確實瞭悟到性空幻有的真諦,才能使我們,在這世間獲得真如實相,從而達到真正涅盤常樂之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的內容,就是關於這方面的論說。

佛家思想是什麼

佛家思想是緣起性空。

當年目犍連就礌被緣起性空這句話感悟出家修行的。

有一次還沒有接觸佛法的目犍連與舍利弗兩位尊者見到儀態非常莊嚴的馬勝比丘,就詢問馬勝比丘的師父是誰教導什麼法。馬勝比丘說自己的師父是釋迦牟尼佛,而且說了一首偈語:“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兩位尊者聽後頓時有所領悟,於是剃髮出家追隨了釋迦牟尼佛最終成就了大阿羅漢果位。

佛教的思想是什麼?

鳥巢禪師的話,就是對佛教思想的總結: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據說白居易聽了,很不以為然,說:三歲小兒都知曉。

鳥巢禪師又回答:七十老翁行不得。意思是說,雖然這個道理很易懂,人人都知道,但又有幾人去踐行呢!

可見,佛教是一個重實踐的宗教,不僅知道佛教的思想,更要去實踐。因此,實修實證,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比如說:自淨其意,如何自淨?這就要通過一定的修行方法才能做到的。

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思想分別是什麼?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分別也十分之多了.激.

(人需)要的規條,思維哲學盡在孔子的四書五經之內了...簡之為"儒"

而道法而非常之道,為老子開示天地有"道"的方向,尤以柔示反例示眾之...

莊子用寓言解說得十分明瞭了...

佛是印度古老哲學思維的大成集...主旨"開悟",而用經文萬千深羅,

因"聲聞"...因"緣起"...因"菩薩心腸"

或"頓悟"...或"契機"...或"即身成佛"

成就:"了生脫死,超越六界(輪迥)"達至"殊勝"(槃)

參考資料:另類經史

佛家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學佛是一件十分難得的事情,但我們學佛學什麼?什麼是佛?向佛學習什麼?一定要搞清楚。佛是覺者 ,《華嚴經》 雲: 【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 。】 這就是佛。如果用比較通俗的話講:就是要了解自己,瞭解一切。行止圓滿無缺。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學這個,學做一個明白人,不作糊塗人。

自覺覺他首先是要自覺,瞭解自心。我們會有人說:難道我還不知道自己嗎?事實上正是這樣。我們大部分的人並不瞭解自己,不熟悉自己。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如何運轉,不知道他為什麼會老,為什麼會生病,為什麼會死。這是任何一門科學都無法回答清楚的。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語言邏輯是怎麼產生的。不瞭解為什麼有的事情想記記不起來,有的想忘忘不掉。不懂得人活在世,該如何做、如何行,什麼才是生活的意義。這是很多哲學家熱衷於探討的問題。甚至於有人為此而發瘋。是任何心理學家也不能徹底搞明白的問題。他或許能夠幫助你解決一部分問題,卻無法解決一切問題。

我們更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如何運作,為什麼就會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會有夢、有幻。有自我,有恐懼,有愛情。這一切的問題無人能夠回答。除了一個,那就是釋迦牟尼佛。

然而世尊並不是簡單的告訴我們答案。而是幫助我們瞭解答案。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是能夠用語言傳達的。

《佔察善惡業報經》 中講唯心識觀。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什麼方法呢?第一步就是對自己的行動、語言、思維切實詳細地觀察。隨時隨地、沒有間斷地觀察。經典中講“ 隨身語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 ”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解決問題首先要了解問題如何產生。我們要自覺,就要深刻、沒有遺漏地瞭解。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徹底問題的根源,拔除病根才能痊癒、才能幸福。

這樣的瞭解最初可以達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其實也是前面所提問題的初步答案。那就是“ 知唯是心 ”知道這一切無不是源於自己的心。這個心就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也是產生一切問題的根源。不僅是我們痛苦的源頭,更是我們脫離痛苦、成就幸福,得到無上快樂、清靜、喜樂的鑰匙。

……

摘自地藏論壇《唯心識觀(五)-知唯是心》

佛教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佛教導我們要善待一切眾生,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就像淨空老法師說的那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隨緣、自在、唸佛。

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思想分別是什麼?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週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學注重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其他人要博愛,“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遊。”,“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佛家思想用一個非常簡潔的概念來概括就是——“自覺”。這個“自覺”是“自我覺悟”的意思。佛教整個的思想精髓就是覺悟。怎麼才叫定悟?為什麼要覺悟?覺悟是達到解脫的道路,人通過自我覺悟最終要達到這個解脫。這個時候“解脫”這個詞就成為整個佛教展開的最為核心的概念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佛教教理】

指佛教之教相義理。教理,又作教義、宗義、宗旨、宗乘。即佛陀之教示或由教示顯現出來之真理,經由理論、客觀性之整理所呈現出之義理教說。廣義而言,包括教判、教義二者;狹義而言,唯指教義。就佛教教理之發展情形,約可分為六部分,即:

(一)原始佛教教理:為其後大小乘根本教理之基礎,即三法印(或四法印)、十二緣起、四諦,皆以「緣起說」為依準。緣起說為佛陀教法之代表,乃佛教與世界上其他宗教或古今任何哲學流派區別之根本特徵。於原始佛教教理中,法印為緣起說之基礎,十二緣起、四諦則為緣起說之一種型態。

四法印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涅槃寂靜」,又除去「一切皆苦」,即成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系對現象及諸法之客觀性觀察。即就時間上而言,現象乃經常生滅變化之無常存在(諸行無常);於空間上、訂論上而言,現象界之諸法必與他物相互關連和合,無一為孤立獨存者(諸法無我)。如此對現象活動情形,作法則性之觀察,即一般所謂之緣起說。緣起通常即以此二命題為基礎而成立;而反過來說,通過緣起之觀察,才能把握諸行之無常性、諸法之無我性。

對現象、諸法之價值觀,有「一切皆苦」、「涅槃寂靜」二法印。即於現實之凡夫輪迴界中,充斥著不滿、苦惱,而無法獲得絕對之淨福,故深感「一切皆苦」;反之,以脫離輪迴之理想境地為絕對之淨福者,稱為「涅槃寂靜」。此種對現實之苦與其原因理由,兩者間之關係,作法則性之觀照,即稱為「流轉緣起」;而說明理想狀態以及達到之方法者,稱為「還滅緣起」。對於「苦」在何種因素下發生、存在,佛陀舉出十二項具體條件(流轉緣起、順觀),稱為「十二緣起」,更以還滅緣起、逆觀來說明滅此條件即滅苦。四諦即苦、集、滅、道,其中最初之苦、集二諦系闡述現實之苦惱與產生苦惱之因素,以及兩者間之關係(流轉緣起);後之滅、道二諦則明示理想涅槃與達成目的之方法,及兩者間之關係(還滅緣起)。上述四法印、十二緣起、四諦等三大教理之關係,如右表所示。[PIC:P2689.GIF]

(二)部派佛教教理:原始佛教教理,於原始經典(阿含經)中並無組織或統一,故上述所示一貫性教理,系後來的祖師、學者從片段性之教示中加以綜合而成者。將原始經典中所載各個教說加以說明解釋,分析組織等學術性之研究,稱為阿毗達磨之研究法。此研究法,至後世逐漸發展,及至佛教即將分裂成諸部派時,教理解釋之歧異遂成為部派分裂原因之一。從而各部派以獨自之教理組織與解釋,製作獨自之教理書,即稱為「根本阿毗達磨」之論書。

初期之論書系原始經典之註解說明,或教理之組織整理,故與經典有密切關係;然至後期論書,與經典之關係逐漸薄弱,遂成立經典所無之阿毗達磨獨特學說。在原始佛教時代,所有教理均系作為實踐修行基礎之理論,並無與實踐無關之論說。然至部派佛教之後期論書,逐漸採用與實踐無關之存在論為考察事物有、無、假、實之論究法,已不再側重具有實踐意義之教理。此外,部派佛教時代,於諸部派間所主張之種種教理學說,每每互相爭論,各執異說。成為爭論之問題者,例如佛陀論、涅槃論、因果論、心法論等皆是。

(三)初期大乘佛教教理:反對部派佛教流於形式上之學術性佛教,及其以無關於實踐修行之存在論為重心之傾向,而提倡佛教迴歸本來之實踐信仰。於革新主義者之間,興起新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相對於部派佛教之理想人格(即依四諦、八正道能成就之阿羅漢),而強調修持六波羅蜜可成就佛道之菩薩,故不僅認為部派佛教乃自利之小乘,又自認為自宗乃利他之大乘。此外,於修行階段方面,新立十地之說,即菩薩依利他之誓願、發菩提心,經由十地而成佛。蓋所謂「利他行......

佛教…核心思想?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緣起性空”,佛教有兩大定律:因果律和無我律——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三法印、一實相印、四依四不依皆不離於此

佛教核心思想是什麼?

應該是"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靜寂)。 三法印是佛教的核心價值,佛教允許在謹守三法印的價值與教義上,對其他方面進行方便性變動、改變、變化。只要不違反三法印,可以用各種方式傳教、修行,如密宗的密法加速修行,也因此使佛教富於變化與多樣性,相對的有部分宗教對於教義、教規、教條、傳法、授法、修法等有著較嚴格的堅守性,不允許任意或隨時地需求而變異。

相關問題答案
佛家思想是什麼?
佛家迴向是什麼意思?
小說家的思想是什麼?
道家的思想是什麼?
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什麼?
佛家行者是什麼意思?
縱橫家的思想是什麼?
佛家的蟬是什麼意思 ?
黨指導思想是什麼?
佛家五葷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