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的原因分析?
為什麼要著力推動供給側改革
一、著力推動供給側改革的原因:
1、從國際經濟大背景看。
從國際上看,當前世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歐美髮達經濟體借貸消費,東亞地區提供高儲蓄、廉價勞動力和產品,俄羅斯、中東、拉美等提供能源資源的全球經濟大循環,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經濟增長遠低於潛在產出水平。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勞動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社會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較快,傳統產業和增長動力不斷衰減,新興產業體量和增長動能尚未積聚。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找準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
2、從國內經濟面臨的局勢看。
從國內看,經濟發展面臨“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些問題的主要矛盾不是週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供給結構錯配問題嚴重。需求管理邊際效益不斷遞減,單純依靠刺激內需難以解決產能過剩等結構性矛盾。因此,必須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二、進行供給側改革的措施: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簡言之,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
推進供給側改革,必須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供給側改革影響的分析需要哪些數據
從生產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將導致第三產業佔比上升,第二產業中傳統工業佔比下降、新興產業佔比上升。而從收入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將引發經濟蛋糕的重新分配:減稅將導致生產稅淨額佔比下降,加速折舊和產能去化將導致固定資產折舊佔比短期上升、長期趨降,降低成本和產能去化將導致企業營業盈餘佔比上升,加速勞動力跨地域、跨部門流轉以及提高人力資本,將導致勞動者報酬上升。
產能去化意味著企業部門槓桿率將持續下行,戶籍制度改革和二三線城市地產庫存去化意味著居民部門槓桿率將持續下行,減稅降費和財政支出提升意味著政府部門槓桿率將大幅上升,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企業降低財務成本意味著金融部門槓桿率將緩慢上升。
從經濟生活分析供給側改革的原因措施意義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規律是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進行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係,按市場規律辦事。 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是,穩定物價,促進就業,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社會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進行供給側改革,有利於完善科學宏觀調控,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促進供給側,也可以推動經濟發展。 生產決定消費,實現供給側改革,有利於更好地發展生產,保障供給,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科學發展觀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
談一談對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認識?
一、基本概念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殭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說的通俗點:想必大家都聽過"需求側",就是那個有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的"需求側","供給側"則與"需求側"相對應,與此同時,要著重強調"供給側"是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四大要素。
需求側學派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提高總需求,使實際產出達到潛在產出。供給側學派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迴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二、為什麼提出“供給側改革”
1.供需不匹配。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學派觀點採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動經濟增長,但實則是“供給跟不上需求”。
打個比方,現在熱門的"海淘",還有之前中國人們去日本買馬桶蓋、紙尿褲等新聞,難道是我們中國沒有這些產品嗎?顯然不是,相反,很多這些產品還是"made in China".為什麼人們會不惜重金、不嫌麻煩去國外買這些東西?另外,中國手機廠家那麼多,而蘋果手機卻大受國人追捧。究其原因,是產品質量跟不上,或者說是我們的質量標準定的太低,正是我國長期忽視"供給側"的原因。
2.消化過剩產能刻不容緩。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產能過剩企業會佔據大量資源,使得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同時,在局部造成環境汙染,制約了新經濟的發展。當前多個行業、多個地區的產能過剩正引起各方的擔憂,可能引發通縮、失業、經濟動力不足等一系列風險。
3.服務業黃金時代到來。這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服務業是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雙重穩定器。一方面維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提供就業崗位。第三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多50萬個左右。對政府保持經濟增長和穩定就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服務業發展的根本瓶頸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給不足。在教育、醫療、金融、旅遊等領域,一方面國內抱怨聲不斷,另一方面大批消費者源源不斷地到國外消費。究其緣由,這跟國內服務業供給側的乏力有關。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做什麼
只有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6年及今後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議認為,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圍繞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四大要素,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一是化解產能過剩。"現在化解產能過剩,要更多從供給側著手,促進產業升級,堅決淘汰殭屍企業。此外,推動去產能,還要進一步推動市場化的兼併重組,通過優勢企業發揮主導作用對生產力重新整合,提升整個產業的供給效率。
二是降低企業......
為什麼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天涯論壇
供給側改革實在是要將供給的結構進行調節,壓縮規模以增加有效需求。
原因如下:
首先: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產能過剩,特別是工業產能過剩的弊病,特別是鋼鐵產業,雖然都是好鋼,但是銷售嚴重下滑。這十年以來,隨著房地產的逐步發展,日漸蓬勃,國有企業很多該轉型的企業都得到了豐厚的利潤,從而導致國有企業過渡工業化,扎堆集中於第二產業,而對於第三產業,比如服務業、互聯網,物流業,則幾乎沒有涉足,所以就像一個人投資一樣,將所有的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裡面,導致了風險就變得十分大。可以說,國企過度重工業化,是嚴重的問題,將會演變成為危機。現在的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及時的調整國有企業的經營範圍,更多的向高科技,服務業,互聯網方面演變。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國有企業既要供給,也要整合。目前來看,對於這一點,各級主管部門要麼是因為體制機制原因,都沒有任何有效的措施。要麼是因為惰性和責任,都未能採取有效措施。國企的供給側改革無疑是痛苦的,對於殭屍企業,要逐步解散破產重組。對於負債的企業,要及時成立戰略諮詢委員會,該換領導班子的就換領導班子,特別是要注意讓基層幹部,工人和中層幹部成立企業監事會(要實行換屆選舉),來監督企業戰略的實行。現在很多國有企業,管理者失去嚴密內控,導致企業最終走向不可持續的破產局面。鼓勵業績良好的國有企業兼併重組業績不佳甚至負債累累的國有企業。在這個上面,要及時控制。
其次,民營企業部分大多都是偏向於生活服務業,主要集中在輕工,代理,奢侈品,互聯網方面。在有效整合需求的同時,存在零散,混亂的問題。但是,相比於國企,這已經是比較小的問題了。
再次,政府財政收入的改革,政府的財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稅收,而國企上繳的利潤已經十分微小了。財政收入是國家機器運行的基本養料,它的供給是一個關乎全局的問題,要小政府還是大政府?這是供給的另一側的根本問題,對於中央與地方財政分配也是一個重要問題,以後,地方政府在企業營業稅,消費稅,甚至增值稅上,要有更大的話語權,這樣才能夠很好的轉移地方的幹勁兒,藉以創造新的企業發展格局,結束土地財政的非理性衝動。
然後,是要改善融資環境,資金是供給的一個方面,現在的銀行,仍然沒有克服那種偏好貸給大企業,國有企業的毛病,雖然支持小微企業的口號喊了好幾年,但是,真正付諸實踐的仍然微不足道,如何改善這種局面,也要實行供給側改革才行。具體的措施就是要大力發展民營銀行,規範和支持互聯網金融。
再次,房地產去庫存化也是一個問題。現在的房地產庫存嚴重超量,不僅要通過適度降價促銷,政策支持,還要鼓勵房地產企業相關的創新,比如租賃,融資租賃,地產銀行等形式。爭取每年消化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的庫存。在這個過程中,融資,抵押,都要創新模式。不能夠把所有的風險都集中到一個籃子裡面。明年的政策就是積極去庫存,降價不能一直降,個人覺得,要漲跌相間。才能夠有力支撐這種政策的實行。
最後,城鎮化是需求發展的基本。
供給側改革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國以往通過擴大內需(生產和消費需求),也就是通過需求側改革來拉動經濟增長。所謂供給側改革是與需求側改革相對應的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式,是對生產供給進行改革”,調整產業結構,減少和淘汰落後產能減少無效供給,增加新興高科技行業,增加有效供給,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平衡。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
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關鍵藥方,對突破我國發展的“歷史關口”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第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顯著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是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的長效手段。一方面,將結構性改革引入宏觀調控,形成“宏觀調控+改革”的政策組合拳,是新一屆政府宏觀調控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實現穩增長與調結構平衡的重要舉措。這是強調穩增長中的結構變量和制度變量,二者是決定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主要因素。傳統的宏觀政策偏重於總量問題而忽視結構、制度問題。結構失調、體制僵化不僅增加穩增長的困難,甚至可能使發展不可持續。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增強發展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長期穩增長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領域改革取得明顯突破的情況下,宏觀調控可以更多采取市場和經濟手段,儘可能減少行政手段,這既能增強市場信心,又能顯著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大舉措。如果說確立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十三五”規劃的最重要主線,那麼深化改革,特別是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規劃的另一條主線。“十三五”規劃建議並不是單獨講改革,而是把改革貫穿於五大發展理念中,改革是為發展服務的。發展難題的形成和解決,最大制約因素是體制機制障礙。就經濟體制問題而言,最大的結構性改革還是市場化改革,即簡政放權、深化價格改革和要素市場化改革,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我國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方面都面臨重大的供給側體制問題。以創新發展為例,長期以來我國創新動力不足,一些人把大量精力、財力、智力花在投機取巧上,熱衷於泡沫投機活動,這是導致實體經濟不振、創新動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這其中有文化因素,也有發展觀短視、政績考核制度等的問題,更有政府對市場干預過多的供給體制問題。推進市場化改革,不僅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為市場主體創造更加寬鬆公平的宏觀環境,讓市場在競爭性領域發揮決定性作用,還能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激勵,增強微觀市場主體的競爭力。
第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導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結構升級失敗,即經濟結構長期處於中低端而無法向中高端轉換,從而導致長期需求不足、產業競爭力低下、社會嚴重不公平、人均收入水平難以提高等問題,最終使得經濟長期失速,各類風險交織且集中爆發。結構轉型升級順利推進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動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原動力。
第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促進中國向法治國家轉變的關鍵一招。改革並不僅是對舊體制的“破”,更關鍵的是在於“立”,即“立什麼樣的新規”。成功的改革要靠法治來鞏固,法治的形成過程就是制度的完善過程。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不是僅提供一時的激勵,而是在打破一些關鍵領域體制障礙的同時,建立基於法律規範的長效體制機制。另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要靠法治,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進。
闡述供給側改革的作用
如果用一個公式來描述人們口頭上所說的“供給側改革”,那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含義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改革實質
供給方式
供給側改革實質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給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產生、輸出、執行以及修正和調整方式,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說到底,供給側改革,就是按照市場導向的要求來規範政府的權力。離開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談供給側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無形之手,不僅不會有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也會損害已有的市場化改革成果。
供給結構
從中國中央政府“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改善供給體系的供給效率和質量”等明確表示看,供給側改革就是以市場化為導向、以市場所需供給約束為標準的政府改革。從供給側改革的階段性任務看,無論是削平市場準入門檻、真正實現國民待遇均等化,還是降低壟斷程度、放鬆行政管制,也無論是降低融資成本、減稅讓利民眾,還是減少對土地、勞動、技術、資金、管理等生產要素的供給限制,實際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內容。
改革角度
從中國政府改革的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可謂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時間裡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多方面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供給約束,使產業、企業的自然活力非受限於作為公共政策供給方的政府約束。
改革重點
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說過,“任何制度都是對實際生活中已經存在的需求的響應”。隨著中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一些制度體系已嚴重滯後,進而提出了創新制度供給的迫切需求。所有這些需求加起來,可以概括為一句話: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這主要是因為,雖然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有三十多年了,但迄今為止仍然只能稱為“半拉子”市場經濟,在影響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土地、勞動力、資本、創新等要素方面,還存在著十分明顯的供給抑制與供給約束。現在制度結構、生產結構已經不能滿足龐大中等收入家庭的各類新需求,不利於中國各類消費潛力、改革紅利的釋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才會提出“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號召。
1.居於制度創新之首的,應當是政府管理經濟、社會方式的創新
具體表現在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管住、管好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通過嚴格規範政府的行權方式,做到廉潔、高效、透明、公正、公開,一方面優化合法經營、公平競爭、高度法治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和規範,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目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已進入深水區,諸多系統性、基礎性問題正在浮出水面,進一步深化改革不僅需要決心與勇氣,更需要改革的系統設計與專業化的技術解決方案。政府在這方面可以作為的空間還很大。當前最重要的是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預上多做“減法”,把“放手”當作最大的“抓手”,同時切實履行好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等基本職責。
2.深入推進財稅改革,形成政府與公民、中央與地方之間穩定的經濟關係以及規範的政府財政管理制度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與重要支柱。兩年來,財稅改革的力度很大,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在當前經濟下行、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推進財稅改革的外部環境正在變得現實而嚴......
什麼叫供給側改革? 請用最通俗最易懂的話來描述,並舉個例子。供給側改革到底改什麼?
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除供給約束,積極進行供給干預促進經濟發展。
簡單來說, 供給側改革即是叫伒效企業關門, 令到生存下來的做大做強。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這篇接地氣的文章終於說清楚了
用包子來舉例,什麼是供給側改革
事情的起因是,有一次去蕪湖。蕪湖有一家據說始建於光緒年間的包子鋪。一天早上,朋友帶我去那裡吃包子,就聯想到現在人們討論的供給與需求的關係。所以,回來就寫了一篇長微博。
後來覺得當時一些問題沒有說清楚,現在重寫一遍。現實是:很多包子做出來了,但是賣不出去(通常說的內需不足或產能過剩)。
於是,從需求側做文章,號召人們買包子,並促進包子外銷。但從效果看,人們買包子還是不踴躍,而且外銷也基本飽和了。這意味著在需求側做文章的空間已經不大。
於是,目光轉到了供給側。一看供給側,問題來了。原來包子做的就有問題,好吃的包子很有限,無法下嚥的包子做了一堆。
這樣,新的思路就有了。多做好吃的包子,少做或不做無法下嚥的包子(即供給側改革,發展新興產業,提供適銷對路產品,去庫存,消滅過剩的產能)。
這個思路對不對呢?當然對。但誰也沒想到的是,大量的好吃的包子做出來了,結果銷量還是沒增加多少,很多人還是不買這包子,而是弄兩個饅頭夾點鹹菜就完了。
一問,問題清楚了。你們為什麼不買包子吃饅頭?因為我們買不起,包子10塊錢一個,這一籠就100塊(誇張點,為了好算賬)。
而饅頭5毛錢一個,兩個一塊錢就搞定了。嗯,看起來還是需求的問題。但需求的問題在哪呢?哦,對了,價格,價格,10塊一個包子實在是太貴了。
於是,找到了老闆:你的包子賣得這麼貴,怎麼行啊?降降價,銷路不就上去了嗎?
但沒想到,老闆也是一肚子苦水:我也知道這包子貴啊,我也知道10塊錢一個包子人們買不起啊。可是有什麼辦法呢?這一個包子裡,稅就佔了5塊。
原料面肉菜雖然不貴,可運費貴啊,每個包子物流的成本就合一塊錢,房租一塊錢,再加上人工還有其他的七七八八的費用,你知道我一個包子才賺多少錢嗎?兩毛錢!我怎麼降這個價啊。
現在知道問題的癥結在哪裡了吧?就在供給和需求的中間地帶。由於這個中間地帶的扭曲,就造成了我說的,企業生產什麼什麼不掙錢,消費者買什麼什麼貴的不得了。結論是什麼?就是我前些天說的:只有疏通中間,才能打開兩側(供給與需求)。
所謂中間地帶的問題,有兩個。
一是政府稅收和社保繳費過高,讓企業無法生存;二是壟斷國企佔有太多的社會資源而效率又太低,靠價格壟斷生存,擡高了整個社會的生產成本。
如國際油價由140多美元跌到了現在20多美元,可是國內汽柴油價格僅僅下跌了約30%,是美國的2倍多,政府和壟斷國企都得利,但擡高了全社會的生產成本,降低了中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同樣的,房價這麼高,土地和稅費佔了大約70%,這個錢都被政府拿走了,而高房價帶動了幾乎所有物價的上漲,降低了中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所以,政府應減稅降費。媒體炒作的所謂供給側改革,純粹是瞎忽悠!泱泱大國,每年培養出的博士全世界第一,為何不搞點有意義的發明、創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