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多日月的意思?
曆法多日月喜訊貫乾坤.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日月相會”這個概念,恐怕是當代人創造的。傳統文化中諸多描繪天體相互之間關係的詞,至今依然沿用,比如——“衝”、“合”、“大距”、“方照”等等。然而就我的知識體系,沒有“會”這種說法,而且恐怕也不會有,因為它的含義就是“聚集、彼此見面”,相當的籠統和寬泛,不符合術語所需要的概括性和嚴謹性。
那就按照“聚集”的意思來發揮吧,應該是指日月接近的時刻。日月什麼時候最接近呢?朔,兩者黃經相等,最為接近,伺候月球每天向東行13°(26倍月球直徑),兩者逐漸遠離。直到環繞天球一週,達到下一個朔日。
這就可以看出這種說法的貓膩了,完全是故弄玄虛。百度看到不少說“日月相會”會如何如何影響命理。但倘若用大家從小就非常熟悉的“朔”來描述,我想恐怕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對此付之一笑吧?但是換了一個詞,似乎就能忽悠一部分的人了,這已經脫離了天文範疇,可以作為社會學、心理學或者營銷方面的學者研究的素材了。
難得雙立春,爭結吉祥婚;曆法多日月,喜訊貫乾坤什麼意思
是說這是個好日子吧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日月相會是什麼?
日月相會是每個陰曆月的初一,稱為“朔”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的日月相會是啥
“日月相會”這個概念,恐怕是當代人創造的。傳統文化中諸多描繪天體相互之間關係的詞,至今依然沿用,比如——“衝”、“合”、“大距”、“方照”等等。然而就我的知識體系,沒有“會”這種說法,而且恐怕也不會有,因為它的含義就是“聚集、彼此見面”,相當的籠統和寬泛,不符合術語所需要的概括性和嚴謹性。
那就按照“聚集”的意思來發揮吧,應該是指日月接近的時刻。日月什麼時候最接近呢?朔,兩者黃經相等,最為接近,伺候月球每天向東行13°(26倍月球直徑),兩者逐漸遠離。直到環繞天球一週,達到下一個朔日。
這就可以看出這種說法的貓膩了,完全是故弄玄虛。百度看到不少說“日月相會”會如何如何影響命理。但倘若用大家從小就非常熟悉的“朔”來描述,我想恐怕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對此付之一笑吧?但是換了一個詞,似乎就能忽悠一部分的人了,這已經脫離了天文範疇,可以作為社會學、心理學或者營銷方面的學者研究的素材了。
曆法的意思:推算日月星辰之運行以定時節候的方法,這句話中《 以定時節侯 》是怎麼讀的,我怎麼讀的真
不是你看的有誤,就是你敲的有誤
原文應該是:歷,推算日月星辰之運行,以定歲時節氣的方法
曆法成就
中國古代曆法的主要研究內容是日、月及五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就此研究內容而言,稱中國古代曆法為中國古代數理天文學是恰當的。史籍所載中國古歷前後近一百部,其中獲得官方正式頒行的五十餘部。各部曆法在具體內容和治歷方法上有承襲,也有變革,綿綿兩千餘年,作述不息。令人歎為觀止。要而言之,中國古代曆法的中心課題可以歸結為兩個:原理和數據。原理是指日、月、五星運動規律在曆法中得到的反映;數據是指曆法對日、月、五星運動的數值描述。曆法之疏與密主要從這兩個方面表現出來。
根據原理和數據這兩個要素,對中國古代曆法作縱向考察,可以按時間順序將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兩漢魏晉南北朝曆法;(2)隋唐兩宋曆法;(3)元明曆法。
傳說漢代以前有所謂的先秦古六歷,然而對它們的真偽,便是古人也早已懷疑。漢武帝時修的《太初曆》是中國古代有明文記載的第一部曆法,但已不傳。西漢末劉歆所作的《三統曆》是第一部被完整保留下來的歷法,但學者們認為它幾乎就是《太初曆》的翻版。《後漢四分曆》雖經反覆修改,但並無實質變化。直至劉洪《乾象曆》,引入月亮視運動的不均勻性,算是一大進步。此歷並未頒行,至魏晉修歷時其先進方法被採用。南朝何承天《元嘉歷》在實測數據上有所改進。祖沖之所造《大明曆》則試圖從改變閏周和測定冬至點入手,提高曆法精度,但由於政治原因,其法不得施行。
隋張賓《開皇曆》依何承天之法,微加增損而已。而劉焯的《皇極曆》根據北齊張子信發現的太陽週年視運動和行星運動不均勻性,引進定氣;採用定朔、歲差;還運用先進的數學手段解決計算問題。所有這些先進的原理和方法的運用使得《皇極曆》成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上的歷法。同樣由於政治原因,其法不得施行。但時人稱其為精密。唐初《戊寅歷》和李淳風《麟德歷》雖然行用一時,但它們的成就均不出《皇極曆》的範圍。直至一行《大衍曆》,在對天體運動的理解、實測、計算技巧方面,都有重大革新,使得《大衍曆》成為中國古代曆法史上冠絕一時的好歷。南、北兩宋頒行的歷法共有十九部之多,然均無重大突破。
《大衍曆》之後,元代郭守敬等人的《授時歷》成為中國曆法史上的另一座高峰。經過前後數百年的努力,曆法所反映的天體運動規律,即治歷的基本原理已被古代天學家們大致掌握,欲使曆法有所改進,惟有在數據及其處理方法上下工夫,《授時歷》便是在這方面作出努力並獲得成功的典範。其基本數據全憑實測,打破古來治歷舊習,開創後世新法之源。明代遵用《大統歷》,其法沿用《授時歷》。
曆法的漢語詞語
【詞目】曆法【拼音】lìfǎ【英譯】[calendar]【基本解釋】推算日月星辰之運行以定歲時節候的方法。為適應人們日常生活、特定社會活動和研究的需要,根據對人類最攸關天象的精確觀察,運用其規律科學合理地計量時間、制定時間序列的法則,稱為曆法。 曆法的起點稱為曆元,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法則稱為紀元。 依功能分生活曆法、法定曆法、特定社會活曆法、研究曆法。 依歷年、歷月分太陽曆、太陰曆、陰陽合曆。 1.民用年的起始、長度和劃分是固定的歷算系統,這種系統中按一定的規則安排日和更長的時間劃分單位(如星期、月和年)。《漢書·律曆志上》:“ 箕子 言大法九章,而五紀明曆法。”《新唐書·方技傳·李淳風》:“ 貞觀初,與 傅仁均 爭曆法,議者多附 淳風 。”宋 程大昌《考古編·正朔二》:“ 太初 曆法,其在立冬、小雪,則曰於 夏 為十月, 商 為十一月, 周 為十二月,則 秦 漢 十月皆建亥也。”元 姚燧《領太史院事楊公神道碑》:“積月為歲,積歲為世,必於曆法益精益密。”2.違犯法紀。《大戴禮記·盛德》:“凡民之為奸邪竊盜曆法妄行者,生於不足。” 盧辯 注:“亂法者生於不知足。”
古代中國最優秀的歷法是什麼
郭守敬的《授時歷》
元朝統一中國以前,中國所用的歷法是《大明曆》。這部使用了七百多年的歷法誤差很大。元朝皇帝忽必烈決定修改曆法,派大科學家郭守敬主持這項工作。
郭守敬認為:曆法要精確必須經過實地測驗,而要進行測驗必須有精密的儀表。因此,他自己動手改造和創制了許多天文儀器。
元代以前,用來測量日月等恆星和行星位置的儀器是渾儀,但它結構複雜,轉動不靈活。郭守敬根據自己的觀測經驗,把渾儀改裝成兩個簡單的裝置,叫作“簡儀”。簡儀很精密,不但使用方便,觀測結果也比渾儀準確得多。
郭守敬還研製了仰儀,用來觀測太陽的位置和月食。他還改革了圭表,創制了景符等儀器。景符與圭表結合使用,可以觀測太陽、月亮和星星的運行變化。
有了先進的儀器後,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要在大都(北京)建一座新的司天臺(天文臺),又建議在全國分期分批設立觀星臺,開展實測。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在全國設立二十七個測影點,派出十四個歷官。郭守敬親自經廣州到最南邊的南海進行測量。
新的司天臺在大都修好後,郭守敬把各種最新式的天文儀器安放在上面,日夜進行天體觀測。
郭守敬等人經過辛勤的工作,計算出一年為365.2425日,這個數字比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只差26秒。根據這一數據,郭守敬終於完成了新曆法的編制工作。新曆法被命名為《授時歷》,意思是要告訴老百姓日月時光,不要錯過了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