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是作為姓怎麼讀?

General 更新 2024-12-27

嵇做姓氏怎麼讀

嵇 jí

部首筆畫

部首:山 部外筆畫:9 總筆畫:12

五筆86:TDNM 五筆98:TDNM 倉頡:HDIUU

筆順編號:312341354252 四角號碼:2397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D47

基本字義

姓。嵇 Jī

嵇 這個作為姓氏怎麼讀啊?

讀音:ji 意同稽

稽是不是百家姓 5分

稽是百家姓。

稽姓  來源有二

1)出自姒姓

少康中興下室以後,曾經封兒子季紓於會稽(今浙江省會稽市),使得夏禹有了以“會稽”為姓氏的子孫。

經過夏、商、週三代一直到漢代初年,有一支子孫播遷到現在安徽省宿州市西的嵇山落戶,並且改以“嵇”為姓,從而產生了與會稽的“稽”相近的嵇姓。

稽姓的祖先,可以遠遠地追溯到四千二百年前的夏禹,而夏禹是顓頊高陽氏的子孫,顓頊又是黃帝的裔孫,追本溯源,稽姓中國人也是最值得驕傲的黃帝子孫後代。

2)出自子姓

宋公稽之後,子孫以祖父名為姓。

施字作為姓,怎麼讀?

施(shī)姓,中華姓氏,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三位。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據《姓氏紀略》的記載,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一個以施為國名的諸侯,後來他們的國亡,子孫就以國為氏,統統姓了施。不過,這一支施氏後來的活動,古籍缺少記載,所以對於他們的發展和繁衍情形,迄今仍無資料可稽。

職作為姓時讀什麼

職,作為姓氏,也讀作【zhí】。

一、姓氏起源:

1、起源一

職姓出自東漢應劭著《風俗通義·姓氏篇》中載:“周禮有職方氏,其後因官為氏。望出山陽”。職方氏掌管地理、疆界分化、堪輿等。職方官的後代有的就用官名中‘職’字作為自己的姓氏。

2、起源二

根據《職氏族譜》(為職姓中年長都主持編纂)序言中所述,職姓始見於明朝洪武年間,乃是明初著名的“大槐樹遷民”時所改,此前歷史,不可考。

二、分佈

在西漢元帝時,職洪任朝中諫議大夫,因諫訂子事被謫,遂掛冠朝門,迴歸山陽縣文真山(在今修武縣境內)。後居家由山陽分別遷往獲嘉(當時稱修武)、溫縣兩地居住,這就是職姓歷史上有名的“山陽分脈”。到宋朝末年,黃河兩岸戰事頻仍,職姓避難山西省洪洞縣,居住在南券橋,這時原來的家譜已遺失。時隔九十多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為了鞏固江山,組織了歷史上有名的“山西大槐樹移民”。依照“招撫流民各歸原籍”的移民政策,職姓兄弟四人有三人需離開山西洪洞縣。清朝康熙甲午年(公元1714年)獲嘉職王村職姓族譜中載:“吾祖在洪洞時,兄弟四人聯名富、貴、榮、華,富祖遷於溫縣記曰‘故址’;貴祖遷於獲嘉亦曰:‘故址’;榮祖遷於天津衛今職家衚衕是也;華祖仍在洪洞縣南券橋居住。自漢至明一千四百餘年,因前已無譜可考,故以洪洞復遷故里為始雲。”獲嘉縣的職王村和溫縣的西林肇村的兩職姓從明初開始一直往來頻繁,關係密切,並在族譜中規定“每逢子、午、卯、酉年互相車往祭祖”,且規定“祭禮不過千文,祭者不過十人”。因此,不論從“山陽分脈”,還是從“復遷故里”都說明獲嘉縣的職王村、溫縣的西林肇村均是天下職姓的祖根地。

職姓人經數千年的繁衍生息,人丁興旺、遷徙頻繁、名人輩出。僅獲嘉職姓,歷史上有8個舉人,24個貢生,仕有通判、知縣等,今有副高以上職稱者38人,副縣級以上領導者10人。職姓在獲嘉、溫縣、洪洞、天津均成了名門望族。今職姓人口分佈很廣,僅獲嘉一支就分東、西、南、北四門,現已繁衍27代分佈在全縣13個村莊以及武陟、輝縣、南陽、方城、漢口、太康等6個市、縣,也有僑居美國、加拿大、法國、菲律賓等國者。

“覃”作為姓氏時有兩個讀法,我們應該怎樣區分呢?

作為姓氏的時候應該讀qín,另外一個讀音為tán   姓氏名稱: 覃   拼音: qín  覃姓當代分佈

覃氏人口經過幾千年的遷徙、創業,有了很大發展,同時不斷與其他姓氏融合,分佈到五湖四海。根據各省、市、縣地方誌有關資料及各地覃氏家譜記載,覃姓定居地有: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西、廣東、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福建、海南、江西、浙江、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西藏、臺灣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包括漢、壯、土家、布依、毛南、仫佬、仡佬、苗、瑤、侗、傣、水、京等13個民族。定居海外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緬甸、英、美、法、德、荷蘭、瑞士、新西蘭、加拿大、巴西、哥斯達黎加等21個國家。關於覃氏人口,難以進行精確統計。根據廣西民族出版社 1996年出版的《中國覃氏通書》記載,全國約有人口900萬。根據1997年徵集到的資料統計,覃氏人口有900多萬。

“覃”讀音考

由於各種典籍和辭書,大多數都把“覃”說成是來源於“譚”讀“譚”或“潯”,這就給人們以誤導,早在公元前21—16世紀的夏朝,就已經出現了覃部落——覃懷氏——覃氏了。比齊桓公滅譚國的·公元前 684年要早1000年左右。覃氏中確有從譚國的後裔中改來的,這僅是覃氏宗族中的一個分支,不是全部。它是其中一個來源,而不是惟一的源頭,更不是最早的源頭。   民國十一年(1922年)撰寫,1983、1984、1989年三次修改的《四川大足覃氏家史》中說:“覃字早已出現於《詩經》、《書經》,詩云……‘葛之覃兮’、‘覃公為私’,書曰:‘覃懷底績。’這些古老書籍,皆有所載,是早期字也,非譚去言而為覃焉。有的譜牒皆言姓譚而去言從覃者,訛矣,予以更之。”1947年《廣西通志稿》氏族卷載:“來賓縣覃氏丁四千八百強,罩讀如尋,西粵皆然。在漢時讀尋音,望出嶺南。……覃氏族姓頗繁,鄉音絕不讀覃為譚。”

四川省巴縣石龍覃氏支族譜記載:“巴縣石龍支族乃上古皇覃氏後裔。”四川省達縣覃家壩火車站支族譜記載,其支族是上古十三族皇覃氏後裔。廣西修仁縣(現屬荔浦縣境)覃氏祖宗神位上寫有“皇覃氏歷代宗親之位”。湖南省石門《覃氏族譜》說:“覃氏的祖先,考稽上有皇覃氏。”皇覃氏是繼因覃部落、覃懷地而得覃姓之後的又一命姓,就產生的時間來說,覃懷氏要早於皇覃氏,因為覃懷氏因地名、部落名命氏,這屬自然命氏。

湖南省《石門縣誌》記載,覃為古有竺氏後裔,於周穆王時分居覃地為民,遂以國為姓。當地的覃氏族譜記錄有《覃氏源流世系歌》:“覃氏鼻祖墨胎初,孤竹君後是有竹。”據湖南省張家界市覃氏族譜,覃氏是有竹氏的後裔。這兩地族譜所記載的歷史上覃氏是墨胎氏、孤竹氏、有竹氏的後裔,可以看作是覃氏發展過程中命姓的演變,是覃氏部落分支的命姓。其中以孤竹命名的覃部落到週中期,分為三支遷徙,一支到達山東章丘、歷城一帶;一支向今河北省內丘縣西北17裡的有孤山,河北省房山縣有孤山,這可能與孤竹北遷時曾居留過有關;另一支向南、西南方向發展,遷入湖南西部和貴州一帶(即古夜郎國)。

覃氏和譚氏關係密切,《辭海》、《姓氏辭典》、《萬姓統譜》、《百家姓探祕》等有關工具書和姓氏研究的書籍,都說覃本姓譚,是因為避難,把言字邊去掉,改為覃。譚是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名,在今山東省章丘(一說故地在今山東省歷城縣東),公元前684年為齊國所滅。傳說譚國國君逃到莒國(今山東省莒縣),子孫以國為姓,是為譚氏。周武王滅商後,除隨同伐紂的諸......

"嵇"姓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嵇(Jī)姓源流較純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姒姓,稽姓所改。上古時候,會稽曾是大禹召集天下諸侯開會的地方,是當時一個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大禹死後埋葬在會稽山,他的後代在會稽山上建立了宗廟。夏朝君主少康即位,將王子季抒封於會稽,稱會稽氏,遂以稽為姓。到古代漢朝初年,會稽氏的後裔遷到礁郡的嵇山,便又改為嵇姓。此後,會稽氏的後裔就以“嵇”作為姓氏了。

2、出自北方少數民族所改。據《魏書·官氏志》上記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複姓統稽氏、紇奚氏,遷徙定居中原後,改為漢姓嵇,遂成嵇氏。

得姓始祖:季杼。嵇姓是禹的後代。根據《元和姓纂》所記載,大約在4100年以前,夏禹死後,葬在會稽山,夏帝少康繼位後,又將庶子季杼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季杼的子孫稱為會稽氏。到了西漢初年,會稽氏遷往譙郡的稽山,即現在的安徽省亳州,就以嵇山的“嵇”作為姓,稱嵇氏。另一種說法,根據《文帝敘錄》上的記載,稽康本姓奚,會稽人,由會稽遷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縣西),取會稽的“稽”字上半部,去“日”加“山”為“嵇”,而稱嵇氏。二則雖稍有出入,然嵇源於稽則一。故嵇氏後裔尊季杼為嵇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缺)嵇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略)

三、歷史名人

嵇 康:會稽人,後徙遷譙郡(今安徽省宿縣西南)銍縣,三國時期魏國名士,“竹林七賢”之一,也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博學多聞,有奇才,崇尚老莊,常修養性服食之事。工詩文,善鼓琴,精樂理。他善於寫四言詩,風格清峻,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鹹、琅邪王戌、沛人劉伶友善,遊於竹林,稱“竹林七賢”。後遭鍾會誣陷,為司馬昭所殺,年40。著有《養生論》、《幽憤詩》、《琴賦》、《聲無哀樂論》等。後人輯本,以魯迅輯校的《嵇康集》為最詳備。他還擅長鼓琴,以彈《廣陵散》著名。嵇康在古琴曲上的成就也很高,他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東漢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可見其影響之大,成就之高。嵇康的兒子嵇紹在“八王之亂”時,為了保護晉惠王而被殺,鮮血濺到了惠王的身上,典故“嵇侍中血”就是出自此事。

嵇 紹:字延祖,晉朝礁郡銍縣人。事母孝敬。山濤薦諸武帝,徵為祕書郎。趙王倫篡位,署為侍中,惠帝復昨,遂居其職。永興初河間王禺、成都王穎舉兵,紹從帝戰於蕩陰,侍衛皆潰,惟紹以身捍衛,遂被害於帝側,血濺御衣。事定,左右欲洗衣,帝說:“此嵇侍中血,勿洗”。元帝時溢忠穆。

嵇 穎:字公實,宋代應天府宋城人。天聖年間(1023-1031年)進士,時王曾、張知白相繼任南京留守,見穎謹厚篤學,乃謂子弟曰:“若曹(你們)師表也。”官至翰林學士。

嵇 璜:字尚佐,清代江寧人。乾隆年間(1736-1795年),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幼年讀《禹貢》,曰:“禹治水皆自下而上。蓋下游宣通,水自順流而下。”長老皆驚異,後治河果多有功績。

嵇文甫:名明,河南汲縣人。民國7年(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後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提前回國。先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中國大學、民國學院等校講授先秦思想史、明清思想史、宋代哲學及中國社會經濟史等。民國20年後,任教於河南大學,曾任教授兼文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 1948年6月,與一部分師生投奔解放區,幫助創辦中原大學,任副主任委員。 1949年5月起,歷任河南大學校長,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中國科學院哲學......

相關問題答案
稽是作為姓怎麼讀?
咎是作為姓怎麼讀?
筵作為姓怎麼讀?
臧作為姓怎麼讀?
茆作為姓怎麼讀第幾聲?
儲作為姓怎麼讀?
桓這個字作為姓怎麼讀?
問作為姓怎麼讀?
華作為姓怎麼讀?
車作為姓怎麼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