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之母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5-01-07

先祖和先妣有什麼區別

先妣:(1).亡母。《荀子·大略》:“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 唐韓愈《故江南西道觀察使王公墓誌銘》:“公先妣, 渤海 李氏 ,贈 渤海郡 太君。”參見“ 先考 ”。

(2).先祖之母。《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 鄭玄 注:“先妣, 姜嫄 也。是 周 之先母也。”

先祖:(1)祖先。

(2)已故的祖父。

在死人的牌位上寫的,先妣是什麼意思

死去的母親

乃是什麼意思啊?

拼音:nǎi

部首:丿,部外筆畫:1,總筆畫:2

五筆86:ETN  五筆98:BNT  倉頡:NHS

筆順編號:53  四角號碼:172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4E43

基本字義

● 乃

nǎiㄋㄞˇ

◎ 才:今~得之。“斷其喉,盡其肉,~去”。

◎ 是,為:~大丈夫也。

◎ 竟:~至如此。

◎ 於是,就:“因山勢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時”。

◎ 你,你的:~父。~兄。“家祭無忘告~翁”。

漢英互譯

◎ 乃

be   so   therefore

English

◎ then; really, indeed; as it turned out, after all; namely

詳細字義

◎ 乃

廼、乃 nǎi

〈代〉

(1) 你,你的 [your]

餘嘉乃勳。——《左傳·僖公十二年》

幾敗乃公事。——《漢書·高帝紀上》

誰謂乃公勇者?——《史記·淮南衡山傳》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父親)。——陸游《示兒》

(2) 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親);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親);乃兄

(3) 他的 [his]

乃心在咸陽。—— 曹操《蒿里行》

(4)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稱別人的父親);乃老(他的父親);乃堂(他的母親)

(5) 此,這個 [this]

吾聞之,五子不滿隅,一子可滿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6) 又如:乃今(如今;從今);乃者(往日;從前)

(7) 這樣,如此 [so]

子無乃稱。——《莊子·德充符》

(8) 又如:因山勢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爾(如此;這樣);乃若(至於)

詞性變化

◎ 乃 nǎi

〈動〉

(1) 是,就是 [be]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 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2) 又如:真乃英雄好漢;失敗乃成功之母;乃是(卻是)

◎ 乃 nǎi

〈副〉

(1) 剛剛,才,表示事情發生得晚或結束得晚 [just now]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經·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聊齋志異·狼三則》

(2) 只,僅僅 [only then]。如:唯虛心乃能進步

(3) 竟,竟然 [unexpectedly;actually]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韓愈《師說》

(4) 卻 [at the same time]

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卻每天尋找可買的合適的土地房屋。)——漢· 劉向《列女傳》

(5) 於是;就 [then;whereupon]

屠乃奔倚其下。——《聊齋志異·狼三則》

乃令張儀佯去 秦,厚幣委質事 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婉貞揮刀奮斫…敵乃紛退。——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6) 又如:乃遂(就,於是);乃其(於是,就)

◎ 乃 nǎi

〈連〉

可是,然而 [but;however]

時夫僕具阻險行後,餘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餘獨往。——《徐霞客遊記》

常用詞組

◎ 乃是 nǎishì

[be] 是,就是

人民群眾乃是真正的英雄

◎ 乃至 nǎizhì

(1) [and even] 甚至

全城軍民乃至老弱婦孺都參加了搶險護堤

(2) 也說“乃至於”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丿字部】 乃

〔古文〕...

母親的什麼是的什麼名字

孟軻之母因為“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天下母儀的典範。但是孔子母親顏徵在的教子故事,卻鮮為人知。其實,孔母在孔子的成長中同樣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弟弟。商朝滅亡後,大哥微子被周封為宋國的國君,微子啟死後,微仲繼位,到孔子父親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魯國只是一名武士。孔子母親的家族先祖伯禽,是魯國的始祖,周公旦的長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孫子。周文王姬姓,伯禽分封他的後代在顏邑做邑首,以封地為姓,世代相傳,成為顏氏,孔子的母親就是魯國顏氏之女。 晚年再娶年輕女子顏氏,生孔子,在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有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從司馬遷記載當中,印證了三個史實:顏氏女、野合和圩頂。 關於顏氏女,史料記載甚少,出現很晚的《孔子家語本姓解》是這樣說的:“孔子之先,宋之後也。……伯夏生叔梁紇,雖有九女而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於是乃求婚於顏氏。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顏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徵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徵在既往廟見,以夫之年大,懼不時有男,而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當時,孔子的父親年紀約在六十多歲,而顏氏女不滿二十歲,讓她心動的原因,除了孔父的“聖王后裔”、“武力絕倫”之外,另外的原因,恐怕就是前面提到的“門當戶對”。 因為年齡相差懸殊,在當時不合禮儀,故有《史記》中記載“野合”之說;有說在野外合歡,按此說法,孔子為私生子。但歷來儒家都避諱此說,認為有失“聖人”體面,才有《孔子家語》粉飾之說。其實,對“野合”之事,傾向於他們兩人未婚同居。 至於“圩頂”的說法,那是孔子父母的共同願望,有一個傳宗接代、傳承宗廟的兒子。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因孔母曾在尼山祈禱才懷了孕,父母給孔子起名為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尼”指尼山,“丘”則暗示出人頭地的意思。孔子約三歲時,叔梁紇病故,葬於防山,後顏氏帶他離開鄹邑,到國都曲阜的闕里居住,當時家境相當貧苦。 徵在的父親是飽學之士,在那個時代,同樣能夠讓女兒識字識禮,可以見其開明。父親的直接傳授,使徵在不僅僅積累了豐厚的識見和學養,在教育和禮上也有很高的修養。她把父親家的全部書籍,都搬運到自己的新家,選三間房子的一間作書房,準備在孔丘滿五歲的時候教他念書。她先收了五個小孩子,在自己家教發矇的書,得到每位學生家的學資,五斗小米和一擔乾柴,足以養活母子兩人。 徵在教孩子們習字、算數和唱歌三門功課,同時也教孩子們學習禮節和儀式。孔丘不到六歲開始跟班學習,後來,徵在又收了幾個小學生,小孔丘成為他母親的小幫手,以盡輔導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細心教育,不到十歲的小孔丘,已經學完全部發蒙功課,因他愛琢磨,肯用腦子想問題,記憶力出眾,喜歡幫助別人,成為同窗學習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幫助別人學習的經歷,對孔子以後辦私學、興教育,起到直接的影響。 按照當時的規矩,童子十歲就要外傅(跟別的老師去念書)。孔母關閉了她的學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內最好的學堂,學習詩歌、典籍、歷史等功課,即被後世稱為《詩》、《書》、《禮》、《樂》的內容。當時學堂稱為“庠”,屬於官辦學府,集中了魯國最優秀的老師,實施非常嚴格的教......

徐庶之母以死教子是什麼意思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

卻說徐庶趲程赴許昌。曹操知徐庶已到,遂命荀彧、程昱等一班謀士往迎之。庶入相府

拜見曹操。操曰:“公乃高明之士,何故屈身而事劉備乎?”庶曰:“某幼逃難,流落江

湖,偶至新野,遂與玄德交厚,老母在此,幸蒙慈念,不勝愧感。”操曰:“公今至此,正

可晨昏侍奉令堂,吾亦得聽清誨矣。”庶拜謝而出。急往見其母,泣拜於堂下。母大驚曰:

“汝何故至此?”庶曰:“近於新野事劉豫州;因得母書,故星夜至此。”徐母勃然大怒,

拍案罵曰:“辱子飄蕩江湖數年,吾以為汝學業有進,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讀書,須知忠

孝不能兩全。豈不識曹操欺君罔上之賊?劉玄德仁義佈於四海,況又漢室之胄,汝既事之,

得其主矣,今憑一紙偽書,更不詳察,遂棄明投暗,自取惡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與汝

相見!汝玷辱祖宗,空生於天地間耳!”罵得徐庶拜伏於地,不敢仰視,母自轉入屏風後去

了。少頃,家人出報曰:“老夫人自縊於樑間。”徐庶慌入救時,母氣已絕。後人有《徐母

贊》曰:“賢哉徐母,流芳千古:守節無虧,於家有補;教子多方,處身自苦;氣若丘山,

義出肺腑;讚美豫州,毀觸魏武;不畏鼎鑊,不懼刀斧;唯恐後嗣,玷辱先祖。伏劍同流,

斷機堪伍;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賢哉徐母,流芳千古!”徐慮見母已死,哭絕於地,良久

方蘇。曹操使人齎禮弔問,又親往祭奠。徐庶葬母柩於許昌之南原,居喪守墓。凡曹操所

賜,庶俱不受。

崑崙山為什麼被譽為萬山之母

、 羌族就是羊族是漢人舊部落,當年漢人是在羌塘放羊的一支畜牧族群。古羌族是5萬年前從非洲出來經過印度雲南繞過青藏高原南側於1.5萬年前到達羌塘,就是現在青海的可可西里,羊是當時古羌族的圖騰,羊字本來就是羌字的異寫,中華始祖炎帝黃帝都是來姜姓,其實就是羌,羌姜分別是男羊女羊的書寫,進一步演化為兒女兩個字。羊羌姜本是一個字。

這也是為何中國人崇拜崑崙山的原因,崑崙山被稱為“萬山之祖”“萬神之鄉”“龍祖之脈”在中國文化裡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種崇拜是因為先祖當年生活在崑崙山下對其巍峨宏偉印象深刻。漢族的玉石文化漢人對玉石的喜愛也和崑崙產玉有關。

羌族分裂出一支從事農耕人口增長成為華夏族繼而發展為漢族,繼續牧羊的那部分後來和華夏族衝突被打敗走向西南就是今天的羌族,他們至今保有羊圖騰。

羊至今在中國文化裡面地位很特殊,羊在我們文化中代表滋養,我們把胎盤內孕育嬰兒的水叫羊水。早期牧羊相對採集狩獵是先進群體,因為生活有保障了,所以羊在漢文化裡面還代表幸福吉祥威嚴權力的含義,美,吉祥,養分,用膳,鮮美這些字都帶有羊,就是舊羊圖騰在漢文化的印記。

漢族獲得了小麥開始種植麥子建立了夏,於是圖騰也從羊改為了龍。華夏由華族夏族合併而來但都是羌塘後人。華也是麥的異寫,古羌族的兩支種植作物麥人口擴張有了華族夏族,再有了原始政治結構夏,華和夏放在一起就是華夏稱呼的由來。

再後來華夏民族從絲綢之路獲得了青銅器更獲得軍事優勢,結合種植小麥的經濟優勢於是有了周朝和春秋戰國,這其實是古代羌族分化為華夏再順著黃河向東擴張的過程,華夏民族後來更獲得了絲綢之路傳入的鐵器經濟能力和軍事能力人口進一步發展壯大,不到三千年就擴張到全國最南到馬來西亞。

孕育於崑崙,崛起於華山,顯赫於泰山,這就是漢族的發展歷史。封禪泰山其實是漢族從黃河源頭崛起到控制整個黃河流域平定天下的標誌。

漢族本來是西部羌塘的一個毫不起眼的小部落,不過是從絲綢之路(當時還不是叫絲綢之路,應該說從遙遠的西部)獲得了先進技術,先是小麥後來是青銅器鐵器因此發展強大崛起,控制了整個東亞成為今日世界上數量第一血統最純智商出色的超級民族。

古漢語中乃都什麼意思

基本字義

1. 才:今~得之。“斷其喉,盡其肉,~去”。

2. 是,為:~大丈夫也。

3. 竟:~至如此。

4. 於是,就:“因山勢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時”。

5. 你,你的:~父。~兄。“家祭無忘告~翁”。

詳細字義

1. 你,你的 [your]

餘嘉乃勳。——《左傳·僖公十二年》

幾敗乃公事。——《漢書·高帝紀上》

誰謂乃公勇者?——《史記·淮南衡山傳》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父親)。——陸游《示兒》

2. 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親);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親);乃兄

3. 他的 [his]

乃心在咸陽。—— 曹操《蒿里行》

4.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稱別人的父親);乃老(他的父親);乃堂(他的母親)

5. 此,這個 [this]

吾聞之,五子不滿隅,一子可滿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6. 又如:乃今(如今;從今);乃者(往日;從前)

7. 這樣,如此 [so]

子無乃稱。——《莊子·德充符》

8. 又如:因山勢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爾(如此;這樣);乃若(至於)

〈動〉

1. 是,就是 [be]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 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2. 又如:真乃英雄好漢;失敗乃成功之母;乃是(卻是)

〈副〉

1. 剛剛,才,表示事情發生得晚或結束得晚 [just now]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經·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聊齋志異·狼三則》

2. 只,僅僅 [only then]。如:唯虛心乃能進步

3. 竟,竟然 [unexpectedly;actually]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韓愈《師說》

4. 卻 [at the same time]

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卻每天尋找可買的合適的土地房屋。)——漢· 劉向《列女傳》

5. 於是;就 [then;whereupon]

屠乃奔倚其下。——《聊齋志異·狼三則》

乃令張儀佯去 秦,厚幣委質事 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婉貞揮刀奮斫…敵乃紛退。——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6. 又如:乃遂(就,於是);乃其(於是,就)

〈連〉

1. 可是,然而 [but;however]

時夫僕具阻險行後,餘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餘獨往。——《徐霞客遊記》

常用詞組

1. 乃是 nǎishì

[be] 是,就是

人民群眾乃是真正的英雄

2. 乃至 nǎizhì

(1) [and even] 甚至

全城軍民乃至老弱婦孺都

乃 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基本字義

1. 才:今~得之。“斷其喉,盡其肉,~去”。

2. 是,為:~大丈夫也。

3. 竟:~至如此。

4. 於是,就:“因山勢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時”。

5. 你,你的:~父。~兄。“家祭無忘告~翁”。

詳細字義

1. 你,你的 [your]

餘嘉乃勳。——《左傳·僖公十二年》

幾敗乃公事。——《漢書·高帝紀上》

誰謂乃公勇者?——《史記·淮南衡山傳》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父親)。——陸游《示兒》2. 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親);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親);乃兄3. 他的 [his]

乃心在咸陽。—— 曹操《蒿里行》4.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稱別人的父親);乃老(他的父親);乃堂(他的母親)5. 此,這個 [this]

吾聞之,五子不滿隅,一子可滿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6. 又如:乃今(如今;從今);乃者(往日;從前)7. 這樣,如此 [so]

子無乃稱。——《莊子·德充符》8. 又如:因山勢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爾(如此;這樣);乃若(至於)

〈動〉

1. 是,就是 [be]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 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2. 又如:真乃英雄好漢;失敗乃成功之母;乃是(卻是)

〈副〉

1. 剛剛,才,表示事情發生得晚或結束得晚 [just now]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經·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聊齋志異·狼三則》2. 只,僅僅 [only then]。如:唯虛心乃能進步3. 竟,竟然 [unexpectedly;actually]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韓愈《師說》4. 卻 [at the same time]

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卻每天尋找可買的合適的土地房屋。)——漢· 劉向《列女傳》5. 於是;就 [then;whereupon]

屠乃奔倚其下。——《聊齋志異·狼三則》

乃令張儀佯去 秦,厚幣委質事 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婉貞揮刀奮斫…敵乃紛退。——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6. 又如:乃遂(就,於是);乃其(於是,就)

“相通論”是什麼意思? 20分

易》《老》相通,古人即有此論,到了近世則漸為學界所認同。所謂相通,並非概念的簡單比附,亦非學派的接續傳承,而是就人類思維的邏輯進程及其思想義蘊的展現說的。從這一角度,我們將《易傳》和《老子》作一比較,不難發現二者是有著內在的契合點的。當然,《易傳》也吸納了儒家、陰陽家、黃老家的思想,但是從《易傳》的思維架構及其展現來看,《易》《老》相通顯然更為突出和顯著。

一、宇宙圖式:道生與易化

一般認為《周易》的最高概念是“太極”,其實這是不確切的,或者說是有些誤會。《周易》的最高概念不是“太極”而是“易”。這正如《老子》的最高概念不是“一”而是“道”一樣。“易”作為《周易》的最高概念,似乎脫胎於《老子》的“道”。因此,它和道一樣,既是一個本體論範疇,又是一個宇宙生成論範疇。

(一)作為哲學本體論範疇的“道”與“易”

何謂“易”?《繫辭》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無思則無意識,無為則任自然,寂然謂靜,感通為動。又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下之道。”“準”,虞翻注云,同也。帛書《繫辭》作“順”,優於通行本。所謂“易與天地準”,即易與天地順同,故能囊括天下之道,包絡宇宙萬有。可見,“易”與《老子》的“道”影似。《老子》把天、地、人道納入“道”這一總體性範疇之中,從而對道的性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作了全新的解釋,首次出現了由理論思維所建構的哲學本體論。“易”肖似“道”。它廣大悉備,“冒天下之道”,理當覆蓋“三極之道”。所以《繫辭》說它“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那末,天地與易是何關係呢?《繫辭》說:“乾坤,其易之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乾坤即天地。易在天地之中,與天地共久長。值得注意的是它所作出的結論。這個結論清楚地告訴我們,天地是具體的物,是形而下者,是器;“易”是抽象的,是形而上者,是道。這正如《老子》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五章)

需要強調的是,《老子》在它的哲學本體論中,提出了“樸”和“器”的範疇。《老子》說:“道常無名,樸。”(三十二章)又說:“樸散則為器。”(二十八章)“樸”作為一種原始的無固定形質的內在的終極根源是宇宙萬有的素材,而不是本身。但是,任何具體的形下之器都是由這種素材演化而成的,沒有樸也就沒有器。同時,各種具體的器在運動變化中還要“復歸於樸”。可見,《老子》的樸器論實質上乃是闡明道與器的關係問題,只是論述尚欠完備而已。《繫辭》的作者明顯地繼承和發揮了《老子》的思想,將之概括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並使之範式化。從此,道與器便成為中國哲學中極為重要且富有生命力的一對範疇。

道與易作為本體論範疇,具有許多質的規定性的特徵,舉其要者為:

一、有與無的統一

有和無作為哲學範疇,是由《老子》首先提出的。為了探尋作為“萬物之奧”的道的本質,揭示它同世界萬有的差異和聯繫,於是《老子》運用了這對範疇。道相對於具體的有而言,是“無”;而相對於虛無來說,又是“有”,是有與無的統一。道的有和無,是不同於具體事物的有和無的。前者是無形(“無狀之狀”)、無體(“無物之象”)的,後者是有形、有體的。對無形、無體的東西,人們是無法用感官直接感知的,只有通過直覺思維和理性思辨去把握它。所以道作為有與無的統一,乃是直覺思維的辯證統一,而非感性的具體的統一。這是《老子》對道所作的哲學證明。我們再來看“易”......

水為茶之母 器為茶之父 什麼為茶之師

2007年6月22日,以“茶道中國,和諧天下”為主題的首屆新昌·中華茶道節暨中國“茶道之源”新聞茶話會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舉行。據悉,此次活動由浙江省新昌縣人民政府主辦。

■茶道之源在剡溪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但是,作為茶文化中最精華的“茶道文化”卻一直被誤以為起源於日本,甚至韓國。為此,以陳放先生為代表的民間茶文化專家,聯合中國國內眾多茶文化、詩詞文化、歷史學、考古學等多領域的權威專家,經過多次實地考察、理論研究和探討,歷史一年之久終於解密出——世界茶道之源在中國,中國茶道之源在剡溪(即今天的浙江新昌及附近部分區域)這一創新性課題。並且,為弘揚中國茶文化之精髓,建設和諧社會,在有關政府及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縣委、縣政府的積極努力下,首屆“中華茶道節”也將於今年*月份在新昌舉行。

■名茶聖地——古之剡溪,今之新昌

好山好水出好茶,茶史山水的寵兒。《剡錄》說茶是“水石之靈”,“剡茶聲譽,唐已著”。故此,古之剡溪,今之新昌也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名茶聖地。

新昌隸屬浙江省紹興市,其境內風光旖旎,勝景眾多,這裡有“江南敦煌”之稱的大佛寺、穿巖十九峰(央視影視基地)、聞名古今的沃洲湖、天姥山等300多個自然和人文景觀。對此,白居易有詩讚譽:“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州、天姥為目”。

的確,由於地處神祕的北緯30度的位置,這裡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亞熱帶氣候,山高水長、雲繚霧繞的環境使新昌成為了名茶誕生的“搖籃”。像大佛龍井、大佛玉龍、十九峰龍井、沃州龍井、天姥仙、羅坑山、天姥峰茶、望海雲霧、新昌雪芽、安山碧玉等一大批名茶早已是享譽海內外。這裡自古就是“貢茶之鄉”,1995年,新昌還特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名茶之鄉”。

■“新昌——中國茶道之源”的十大理由

“茶道”二字看似簡單,卻蘊藏著樸素的哲學奧祕,其形而下為茶,其形而上為道。故此,“茶道”既包含物質之“茶”,又暗含精神之“道”,成為“茶道之源”自然也必須是“茶之源”和“道之源”的結合體。一些人所謂的“茶道”源於日本,簡直就是一個常識性錯誤,因為日本的茶葉最早引進於中國,其茶文化、茶藝葉根源於中國,只是日本繼承和表現出來的“茶道”文化比較完整而誤導了許多人。

茶道之源在中國,但為什麼最終落腳點在古之剡溪,今之新昌呢?

一、新昌具有極為久遠的產茶歷史

有史料記載,新昌產茶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唐宋時期生產的剡茶已經名聲在外。但從新昌出土的硅化木來推斷,在1.5億-3億年前,新昌這裡就已經是叢林茂密,這裡有野生茶種的生長有可能比只有3000萬陸地氣候的西南地區更早。而且就在新昌附近的會稽山跨湖橋遺址中,出土了距今近8000年左右的茶樹籽,這更強有力的佐證了剡溪流域也應該是茶葉的發源地。

二、剡溪茗直接孕育出了“茶道”

從各種史料上探索發現,“茶道”二字的出現,以及茶道意境的完整描述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高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云: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似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壅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在這裡,從茶葉、茶具、泡茶、煮茶、茶飲方式、茶境、茶舞……茶道等方面,詩僧皎然已完整地勾畫出了茶道的形式、意境與神韻,這裡一飲乃養身,二飲乃養心,三飲達到體道悟道的境界,從......

相關問題答案
先祖之母是什麼意思?
高祖母是什麼意思?
外老祖母是什麼意思?
破執之作是什麼意思?
不或之年是什麼意思?
先天稟賦是什麼意思?
來頂之災是什麼意思?
四海之內是什麼意思?
缺點之一是什麼意思?
無恩之刑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