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神童?

General 更新 2025-01-18

世界上為什麼會有神童?

世界上根本沒有神童 那些都是騙人的 人前的光榮 說不定人後怎麼努力呢 大家都沒有看見 他的努力就說是神童 有點誇大的意思了 不排除有些天賦稍微好點的 要是你能花費別人20倍的努力 去學習或者幹其他的 那麼幾年後 你也是個神童

為什麼神童長大了會不神?

在前些年,“神童”這一詞吵得很厲害。不是這裡出了神童,連跳多少級。就是那裡出了神童,十來歲就進入大學學習。但是這幾年,這種說資明顯地少了。為什麼呢?人們逐漸感覺這些神童長大後並不一定神。而是很多都和常人一樣,或者還不如常人。這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小時神,長大後就不行。是有人刻意吹捧?還是別有其它原因?以下就個人所見說一下。 在我小的時候就很聰明。當然夠不上“神童”之名,但也是遠近村鄰都知道有這麼個小孩兒。成天眼睛嘰裡咕嚕地轉。總是在想問題的樣子。只是大了些患了病,吃了很多藥,腦子變壞了.想記點東西都很難. 在當時比我有名得多的是同學校的一名叫夏玲的女孩.她比我長了幾級.但在三、四、五、六年級她是隻用了半年就讀完了的。這樣也使她成為當時的焦點。都說她有出息。這在農村來說是再也不能榮耀的了。但事隔多年。她早已嫁作人婦。而且因為個頭小,找的夫婿也不太行(莊稼人)。如今也不知道怎麼樣了。說這些,不知一些同齡人會不會想起以前。但事實上,她的確是很悲慘的。倒是許多一級級上去的。只有一個讓人們稱作是“榆木腦子”的孩子考上了上級學校。也是在村人的眼中是“出人頭地”了。 我在這裡只是為她感到惋惜。就她的聰明,是完全可以考上大學的。其一是因為家窮。上不起學。再就是她推動了培養她的環境。 在各種報紙都報導了少年大學生的事情。我想,“少年大學生”現象至少現在還是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有人說:“發展神童”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不應該讓他存在,做學問是需要一級一級的,不能夠逾越。這裡我頗不敢苟同。為什麼就不能夠讓“神童”繼續地神。試問有誰給了他繼續“神”下去的環境?事實上,每一個人所作的工作都 是在剋制他、抑制他,就像新事物出現時,是會被一棒子打倒一樣,認為是“異端”。這一現象可以用本位主義或“專業個人主義”來解釋。 這些被人稱作“神童”的孩子往往思維靈敏且怪異。這樣他們便能提出一些刁專古怪的問題。而我們的教師往往不能回答出這類問題。在“專業個人主義”的指導下,就強迫孩子不想這些問題。不問這些問題,就在地抑制了孩子思維的發展。這樣下去“神童”怎麼還能再神? 很久以來,我們的教育面對的都是大多數學生。只是兼顧兩頭而已。兼顧的話,就不能像對待大多數學生那樣的細心。這樣一些差一點的學生就掉隊了。而那些思維敏捷的學生也在大形勢下變得慢慢懶惰起來。久而久之,就不可能不和常人一樣。對於前面附錄中提到的少年班,還有張國明的問題,下面說幾句。眾所周知。人是社會的產物,而社會是一個大環境。人的發展是要以這樣的大環境作基礎的。前面說過“天才”的孩子的思維往往與大多數孩子不同。那麼我們在對待他們時,還能像對待其他孩子一樣對待他們嗎? 人們可能都能回答出:“當然不能了。應該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可是回頭看看。又有誰是按照說的做的呢? 當前的做法就是按照固定的課本,按照固定的套路來教他們。這樣,他們當然學不來了。因為這與他們的學習習慣相悖。 現如今,提倡特長教育。那麼思維的古怪與敏捷算不算是一個特長呢? 從好多的例子,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們對於天才的學生對待是與常人相同的。而且還近乎於苛刻。怎麼這樣說呢?1、在學習上,他們把這樣的孩子與正經高中畢業考上大學的學生放在一個教室內,這樣違背了常理。這些高中畢業的學生的知識基礎往往是特別牢固的,所以按部就班地學起那些純理論性的數學分析、函數論等是可以的。而這樣的孩子上大學憑的是巧妙的思維與天才的記憶力。他們的聰明有餘,但知識基礎往往並不牢靠。如此,把他們放到一個教室裡,本身就是對於天才的一種摧殘。2、在生活中。孩子終歸是孩子,無論從年齡上還是從其它方面。但......

中國“第一神童”為什麼會出家

寧鉑(1965年--)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78級少年班成員,當時曾被譽為“第一神童”,2003年出家為僧。“第一神童”使其轟動一時,他的經歷又讓人們為之喟嘆。能不能不再提寧鉑——在談論少年班或神童這類題目時?不可能。這個少年的出場及其中年時的謝幕都飽含戲劇性,符合中國人的集體心理,符合他們對神化和傳奇的永不饜足的需求。他們,在那個特定年代共同參與了神話的締造和後來的“傷仲永”。1978年,全中國的報紙、雜誌、電視聚焦一位名叫寧鉑的少年天才。20多年後,有人把他與張華、朱伯儒並列為那一年代的“時代人物”。

為什麼所有天才又都是神童?

一般來說,天才與神童的概念是相近的。如果具體考證一下,則又有區別。中國漢代的察舉制有童子科,考試十二歲至十六歲的學童,凡能誦讀九千字以上的,就可入選為吏。據《文獻通考》記載:“任延年十二,為諸生,顯名太學中,號為任神童。”由此,後世多稱年幼早熟,智力超常的學童為神童。一般對智能高度發展的兒童稱為天才兒童,因此,在這一點上,是一樣的,神童就是天才兒童。但是天才所特有的某些心理品質,如優異的認知能力、較高的創造力或特別專長於某學科的理解力等,其顯露年齡會有所不同,多數在兒童期已有突出表現,但也有要到成年後才表現出來,天才的顯露早晚受社會、教育、經濟環境及天才自身發展特點的影響。

怎麼樣才能變成神童?

這是不太現實的,還是腳踏實地好~~~其實做神童也沒什麼好嘛,很孤單~~

神童17歲考進中科院卻遭退學為什麼

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於湖南省華容縣,因為母親曾學梅從小的悉心教育,從兩歲起,魏永康就被人稱為“神童”。 他的“神蹟”有:兩歲掌握1000多個漢字,四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八歲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但像古時“傷仲永”一樣,神童魏永康並沒有在長大後依舊延續神奇。2003年7月,已經讀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連碩士學位都沒拿到,就被學校勸退了。 從此,“神童”魏永康和母親曾學梅,就陷入了命運的“漩渦”之中。 2003年,魏永康被學校勸退時,怒氣衝衝的母親曾學梅來到北京。“我當時恨不得他死了才好。”曾學梅指著中科院的大樓,讓兒子跳樓,“這麼好的條件不爭氣,你去死!” “神童”兒子 在冰涼的水泥地板上,1歲3個月大的魏永康寫下了七八十個不同的字。 是什麼讓母親講出如此絕情之語?故事還要從1984年的冬天說起。 1984年12月,湖南的天氣愈發寒冷,華容縣下起了入冬後的第一場雪。 為了帶孩子,31歲的曾學梅把1歲6個月大的魏永康,帶到自己的單位飲食公司,“那天特別冷,飲食公司也基本沒什麼客人。” 在幾乎所有員工都百無聊賴的時候,他們發現了曾學梅身邊僅有1歲多的永康。“你會寫字嗎?”一個員工逗著還不怎麼會走路的魏永康。正在地上爬來爬去的魏永康點了點頭。 “嘿!你寫字,每寫一個字,就給你一粒花生米。”說著,他向永康晃了晃手中的一把花生米,順便給了永康一粒。 嚐到又酥又香的花生米後,魏永康明白了,只要寫下字,就能得到花生米,於是他就用粉筆趴在地上寫了起來。 從最簡單的“人”字開始,魏永康為了能夠獲得花生米使出渾身解數,在冰涼的水泥地板上寫下了七八十個不同的字,也因此,獲得了七八十粒花生米。 當魏永康已經不會再寫其他字後,大人們沸騰了起來。這是魏永康最初的“高光”時刻。其實,曾雪梅在魏永康1歲3個月時,就開始教他寫字,到了魏永康兩歲時,他已經能夠掌握1000多個漢字。“神童”的稱呼就此傳開。 “名揚”全省 1991年10月,年僅8歲的魏永康連跳幾級,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 “這是他們稱呼的,我們從來沒有這麼叫過。”曾學梅說。 儘管如此,但魏永康的“神蹟”在偌大的縣城中,已傳得神乎其神,被越來越多人知曉。4歲時,他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後來,魏永康連小學也只讀了二年級和六年級,到1991年10月,年僅8歲的魏永康連跳幾級,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 也是從1991年開始,湖南省內的媒體發現了這個小縣城中的“神童”,並進行了報道。“華容神童”進一步升級成了“湖南神童”、“天才少年”。 此前,曾學梅對兒子一直堅持著“默默無聞”的低調態度。但自從媒體報道之後,曾雪梅的名字,連遠在邵陽的孃家人都得知了。 1978年恢復高考時,許多家鄉的同學、老師都來信,讓曾雪梅回去報名參加高考, 但那時,曾學梅已經結婚。儘管放棄高考,她還是堅持每天學習,特別是在兒子出生之後,她開始用自己的學習方法影響兒子。 “牆壁”教育 在魏永康床邊的牆面上,寫著“睡覺之前看此牆”。 曾學梅學習時,喜歡將需要記住的東西寫在牆壁上,同時,她還將自己心中的想法,編成“打油詩”寫在牆壁上。 走進魏永康的家中,除了客廳的牆壁掛著魏永康父親魏炳南的遺像,其他並沒有任何掛飾,牆壁上大多寫著四句的“打油詩”,和一些數學公式,以及一些日語和英語。 牆壁上一人多高的位置,貼著一張書本大小的“名言警句”: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 這句“名言警句”,是曾學梅教育兒子時經常去強調的一點,只有“知識”的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智商。 曾雪......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會有神童?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留守兒童? ?
三亞為什麼會有霧霾?
炒雞蛋為什麼會有腥味?
鬼壓床為什麼會有幻覺?
為什麼會有生理需求?
為什麼會有匯率?
為什麼會有中華臺北?
為什麼會有海浪?
電腦為什麼會有重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