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的用法和意義?
雖的文言虛詞用法和意義
列舉幾個用法,樓主參考: 1、“即使”、“哪怕”的意思,表示一種假設,比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史記·項羽本紀》),意思是楚國就算只剩下三戶人家,將來滅亡秦國的也必定是楚國,這裡的“雖”表示一種設想的前提; 2、一種轉折,表示首先承認既定事實,然後在此基礎上引出本意,比如,“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三國志》),意思是劉備的軍隊雖然在長板坡敗陣,但倖存的將士再加上關羽將軍的水軍,一共還能湊得精銳萬餘人。這是諸葛亮出使東吳時舌戰群儒的一句話,先是承認我們劉家軍在長阪坡戰敗了,但話鋒一轉,引出後面的正題,即我們還有殘餘部隊和荊州水軍,仍有一戰的實力; 3、固定用法,與“然”連用,“雖然”在現代漢語裡是一個詞,但在文言文裡是兩個詞,表示“雖然是這種情況”,引出下文,比如,“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戰國策》),唐雎代表魏國安陵君出使秦國,秦王向他表示願意用五百里地交換安陵君的封地安陵,唐雎說出了上面那句話,意思是雖然如此(“如此”是指秦王以大換小,讓安陵君得利),但是封地是從我們先王那裡獲得的,我們要一直守護,不敢把它換給別人; 4、表示轉折,“雖然”的意思,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5、特殊用法,表示自謙,比如,“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是藺相如對門客解釋為什麼在道上回避廉頗,意思是我雖然為人資質平庸,但是我就那麼畏懼廉將軍嗎?這裡的“雖”是自謙的說法,並非指實際情況; 6、又是一種固定用法,與“然”、“而”等連用,表示“雖然……但是……”,比如,“灌嬰雖少,然數力戰,乃拜灌嬰為中大夫”(《史記》),意思是灌嬰雖然年少,但仍在多次戰役中奮勇作戰,於是劉邦拜灌嬰作中大夫的官職。 7、“僅僅”、“只有”的意思,例如,”決之則行,塞之則止。雖有明君能決之又能塞之“(管子·君臣下》),意思是對於河水,放開口子它就會順勢而行,築壩圍堵就能止住它,只有那些聖明的君主才能夠把握好這個度,既能引導流向又能適時阻止。
文言文雖的用法
雖
"雖"作連詞,在文言中有兩種用法。
1.用在假設關係的句子裡,作用是先承認一種假設,然後轉入正意,可譯為"即使"。例如: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用在轉折關係的句子裡,作用是先承認一事實,下面再轉入正意。可譯為"雖然"。例如:
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赤壁之戰》)
3.複音虛詞"雖然"。
現在漢語用"雖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個"雖"字。文言的"雖然","雖"是轉折連詞,"然"是指示代詞,結合在一起,有承上轉下的作用,相當於"雖然如此"或"話縱然這麼講"。例如: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用雖然但作用
關聯詞語的問題,雖然但是是起一個轉折的作用
關聯詞語是複句中用來聯結分句與分句,標明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關係的詞語。它有如下特點:
第一:作為聯結分句、標明關係的詞語,關聯詞語總是標明抽象的關係,可以作為某類複句的特定的形式標誌。
第二:關聯詞語性質複雜,能在複句中起關聯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幾類詞語:
1.連詞。連詞是用來做關聯詞語的主要詞類,但並非所有連詞都能充當關聯詞。有的連詞不能連接分句,不能連接分句的連詞當然不能做關聯詞;有的連詞能連接分句,但如果在某個句子中連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關聯詞。
2.副詞。某些副詞可充當關聯詞。但如果在某個句子中連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關聯詞。起關聯作用的副詞仍舊保留原有的修飾作用。
3.有些短語也可以充當關聯詞語,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關聯詞語是在複句中才能確認的,離開復句,就無所謂關聯詞語了。
並列
……又……又……
……一面……一面……
……有時……有時……
……一會兒……一會兒……
……既……又……
承接
……一……就……
……首先……然後……
……便……
……於是……
……才……
……接著……
遞進
……不僅……而且……
……不但……還……
……不但不……反而……
……連……也……
……何況……
……甚至……
選擇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寧可……也不……
……還是……
轉折
儘管……可是……
雖然……但是……
……卻……
……然而……
即使……也
假設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麼……
條件
只要……就……
只有……才……
無論……都……
不管……也……
因果
因為……所以……
由於……因此……
既然……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