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絲綢之路?
為什麼叫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我們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鼎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併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繫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中國為什麼要發展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這條路上主要販運的是中國的絲綢,故得此名。
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首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為起點,東漢時以都城洛陽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到達西域,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為什麼要建立絲綢之路
我靠,大哥,你沒學過呀,初一歷史就有,為什麼,張騫通西域,本來是西行,但是被匈奴抓了,扣了10年,逃出後,他到達大月氏,當時月氏西遷已久,不想打匈奴了,他就返回長安,報告他在西域的見聞,他又一次去了西域,帶了好多好東西拜訪西域的國家,西域各國也回禮,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就這樣,絲綢之路誕生了!!!!
絲綢之路為什麼會衰落
海運的興起,曾經使古老的絲綢之路在宋代以後逐漸沒落
唐代是絲綢之路沿途貿易活動的鼎盛時期,在唐代王朝滅亡後不久,令人聞風喪膽的成吉思汗及其蒙古大軍征服了橫跨中亞大部分地區的廣闊領土。絲綢之路於是成為蒙古帝國各部落間重要的交通線路。忽必烈統治期間,更多的歐洲人冒險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這些旅行者中最出名的就是馬可波羅,他的所見所聞後來被一位意大利傳奇小說家記載下來,並加以潤色。
14世紀時,蒙古帝國瓦解、明朝實行閉關政策,加上“海上絲路”的發展,絲綢之路被迫走向沒落。直到近19世紀末,才有西方學者重新燃起了對絲綢之路的興趣。古城的存在讓他們興奮不已,於是掀起了一陣考古熱潮。現在,想在絲綢之路尋寶的人們,在倫敦、德里、柏林等許多地方,都可以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詳細資料
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經過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開始衰落,西藏吐蕃越過崑崙山北進,侵佔了西域的大部;中國北方地區戰火連年,絲綢、瓷器的產量不斷下降,商人也唯求自保而不願遠行。唐以後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因而相對穩定的南方對外貿易明顯增加,帶動了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成都和泉州也因此逐漸成為南方經濟大城。當中國人開始將他們的指南針和其他先進的科技運用於航海上時,海上絲綢之路迎來了它發展的絕佳機會。北宋南方高度發達的經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當然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不得已而為之:經濟最為發達的北宋沒有控制以往絲路的河西走廊,這成為日後絲路上青海道繁榮的機遇。到了南宋時期,南宋政府早已無法控制整個西北。因而西北絲路的衰落日益明顯,而南方絲綢之路與海上絲路的開闢,逐漸有取代西北絲路的現象。12世紀以後 1280年忽必烈在宮殿接見馬可·波羅。自唐末以來西北絲綢之路已經錯失了它發展的大部分機遇——中亞和新疆地區荒漠地區的草原、綠洲被連年的戰火所摧毀:這對以一個綠洲國家的農業生產而言毫無疑問是致命的,而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正是古代國家立國的根本。唐代安史之亂後中國各地戰火紛飛,為絲路直接服務的北方地區經濟大受打擊,史料記載黃河流域的絲綢生產幾乎陷於停頓。當成吉思汗及他的子孫們孜孜不倦的開闢著廣闊的疆土時,絲綢之路——不僅是這條西北絲綢之路,包括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都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成為蒙古帝國內部的交通路線。雖然蒙古帝國的統治者們並沒有建立嚴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權體系(這也許與其遊牧民族的特性有關),各地並沒有統一的行政體系。但蒙古帝國也摧毀了以往在絲綢之路上大量關卡和腐朽的統治,令絲綢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個朝代都要方便一些。蒙古帝國和它在中國的權利繼承者,對這些從西方前來的旅行者抱以非常歡迎的態度,元朝統治者甚至任命一些外國人——主要是基督教徒,擔任地方的行政長官。不過沿著絲路前進的人們,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為使命的人們,而不再是以商人為主導的絲綢之路了。諸如馬可·波羅和長春真人的遊記就體現了這一點。這從側面反映西北絲路的衰落。此外,包括中國在內亞歐大陸進入了逐漸寒冷的階段。當絲路的歷史步入14世紀——中國稱其為“明清小冰期”的開端後,西域地區脊背上已不再適合當時的人類居住。西北絲綢之路的東端幾乎已經荒廢。而西域各古國大多已不復存在,成為流沙之中見證絲路輝煌的遺蹟。
絲綢之路為什麼是一條偉大的路?
因為絲綢之路加強了東西方經濟、貿易、文化的交流,促進了各國人民的友誼,所以說是一條偉
大的路。
一隊隊駱駝商隊在這漫長的商貿大道上行進,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養蠶、繅絲、冶鐵、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帶向中亞、西亞和歐洲,將那裡的葡萄、核桃、石榴、蠶豆、黃瓜、芝麻、無花果等食品帶到我國,還有獅子、犀牛、良馬等動物,也傳進了我國。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由於吸收了外來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中國為什麼要開創絲綢之路?有什麼意義?
最初的的意思是聯合西域諸國聯手對抗匈奴,慢慢演變成貿易商道。絲路的開闢大大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宗教、語言的交流和融匯,對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文化傳播、物種引進,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以及創造人類新文明,均作出了重大貢獻,還為今天中國的版圖貢獻了歷史文獻維護祖國的統一。
《絲綢之路》中為什麼說這是一條"偉大的路
絲綢之路的開闢對漢代社會的影響
有利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作用.
這條絲綢之路,至盡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
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濟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作用.
為什麼絲綢之路會衰落
絲綢之路沿線的環境變遷和古文明消失,固然與氣候變幹、降水量減少、冰川融水萎縮、河流斷流、水系改道等自然因素的波動有關,但土地的過度開墾、水資源和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天然植被的破壞,以及盛唐以後民族紛爭不斷、戰火摧殘農業、灌溉興廢不常等人為因素,是這裡古文明消失的主導原因。
絲路曾因戰爭一度中斷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後,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或被廢棄。從中國歷史的發展來看,漢代開闢的這條絲綢之路時而因為政治對立、民族矛盾乃至戰爭而一度中斷。文明的發展,勢力的擴張,商業民族的活躍,草原遊牧民族與農耕定居民族的依存關係,使得東西方的精神與物質的文化交往兩千多年來從未斷絕。
東漢末年,中原戰亂頻仍,秩序混亂,前來貿易的西域商胡也經常受到襲擊。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天下大亂,不少大族和有文化的士人紛紛遷居河西以避戰亂,促使中西交往的通道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隋朝統一南北,隋煬帝時,讓黃門侍郎裴矩往來於張掖、敦煌之間,通過西域商胡,聯絡各國首領。
進入唐代,民族的進一步融合,疆域的更廣闊開拓,政治制度與思想文化的整合,使得唐王朝凝聚了極大的力量,生產發展,商業繁榮,文化昌盛,並以博大的胸懷大量接受外來文化,使之融會到中國文化的整體當中。唐朝的兩京長安和洛陽以及絲綢之路上的一些大城市如涼州,都紛紛呈現出國際都市的風貌。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藉助唐朝強大的政治力量,中原文明也傳入西方,深淺不等地影響了西方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