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幣改革的原因及影響?

General 更新 2024-12-25

國民政府法幣改革的成效

1935年11月3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佈《民國廿四年十一月實施新貨幣政策命令及章程》,開始在全國實行法幣改革.法幣改革的主要內容有:一、集中鈔票發行權.宣佈“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所發行之鈔票為法幣”.規定其他銀行不再享有發行權,其正在流通的紙幣逐漸收回,停止使用.二、規定法幣是“無限法償貨幣”,國內“所有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之收付,概以法幣為限,不再行使現金,凡銀錢行號、公私機關或個人持有銀幣生銀等類者,應即兌換法幣使用”.三、廢除銀本位制.全部白銀收歸國有以充作法幣準備金,“如有故存隱匿,意圖偷漏者,應準照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懲治”.四、規定法幣不予兌現,但可在指定金融機關無限制買賣外匯,法幣與英鎊實行固定匯價.1936年5月又與美元實行固定匯率。主要作用主要體現在正負兩方面。正方面,首先以法幣統一全國的貨幣,是貨幣發展史上的巨大進步,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束了貨幣混亂的狀況,實現了中國幣制的統一,整飭了貨幣流通秩序,對於掃除繁雜貨幣對經濟發展的障礙有巨大的歷史作用。其次,,法幣改革的成功推動了經貿和國內生產的發展;再次法幣改革成為“增強抗戰能力之最大因素”。負面主要體現為

國民政府利用貨幣發行權的集中,加強了金融壟斷;又以法幣系擁有法償資格的不兌現紙幣,而用膨脹發行辦法填補財政赤字,導致惡性通貨膨脹,成為後來國民經濟崩潰的根要原因。

國民政府法幣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

論南京國民政府法幣改革成功的原因

姚會元

(武漢中南財經大學)

1935年11月3日,南京國民政府開始在全國實行法幣改革。法幣改革的主要內

容:一、集中鈔票發行權。宣佈“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

所發行之鈔票為法幣”。規定其它銀行不再享有發行權,其正在流通的紙幣逐漸

收回、停止使用及流通。二、規定法幣是“無限法償貨幣”,國內“所有完糧納

稅,及一切公私款項之收付,概以法幣為限,不再行使現金;凡銀錢行號、公私

機關或個人持有銀幣生銀等類者,應即兌換法幣使用。”三、廢除銀本位制。全

部白銀收歸國有以充作法幣準備金,“如有故存隱匿,意圖偷漏者,應準照危害

民國緊急治罪法懲治”。四、規定法幣不予兌現,但可在指定的金融機關無限制

買賣外匯,法幣先與英鎊稍後與美元實行固定匯價。

法幣改革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在政府主持下的最重要的金融改革。

法幣改革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成功的標誌有:

第一、法幣的發行一舉結束了千百年來貨幣發行與流通的混亂的狀態,實現

了中國幣制的統一。以法幣統一的全國的貨幣,是貨幣發展歷史上的巨大進步。

中國在實行法幣以前,貨幣制度混亂之極。本位的銀元就有“龍洋”“袁頭”和

“孫頭”等,它們成色各異,不能通價交換;而流通的輔幣則各地有規格和成色

不同的“銀角”“銀毫”,此外,還有眾多的相差懸殊的制錢和銅元等。這些鑄

幣,甲地通用,乙地則不能通用,彼此間兌價相差懸殊。至於紙幣則至為混亂,

在通商大埠流通本國或外國的銀元券居多;在內地都會,政府紙幣流通為多;在

偏僻城鄉,多橫流各種商店、錢莊或其它非金融組織所發行的私票。那時的中

國,從貨幣流通的角度去看,“每埠為一國”,中國“實不啻久已分為十百千小

國”。法幣發行整飭了貨幣流通秩序,對於掃除繁雜貨幣及其障礙經濟發展有巨

大的歷史作用。

第二、法幣改革的成功推動了經貿和國內生產的發展。從對外經貿方面看,

在實行法幣改革以前,中國的金融行市總是受到世界銀價漲落的拉打而發生不

穩。法幣發行後,政府將全國約6.62億元白銀全部收歸國有,既不準買賣有不準

流通,使法幣完全與現 壓常 這就使中國的貨幣完全擺脫了世界銀價漲落的影

響。如美國1935年12月停止在倫敦購銀,世界市場上一週內銀價降低了10%,但中

國因實行法幣,與世界銀價脫鉤,國內金融沒有因之引起大波動。同時,法幣改

革中穩定法幣對英鎊匯價的作法使中國既可以用法幣購買外匯克付所欠各國的外

債,避免用白銀償還外債所帶來的許多幹擾和損失;而且還因為法幣與英鎊有了

固定比價,可以在世界市場流通。這無疑有利於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促進中國

的對外貿易發展。到抗戰前夕,“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此出現外匯率的穩定”,在

法幣改革後的頭幾個月內“出現了幾十年來未曾有過的貿易順差,出口超過了進

口”,這種外貿形勢以及“國外對中國出口貨物的要求,特別增加了農業生產者

的購買力。”從國內工農業生產方面看,在改革後最初的一、二年內,法幣的發

行刺激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法幣發行之初,規定銀元一元可兌換法幣一元,但

實際兌換時,卻是白銀的60%可兌法幣的100%。實行法幣後,市面上紙幣(法幣)

的流通量相對於銀元增加了。法幣的發行數字,1935年11月初為459308123萬元,

到1937年6月底,增發到14......

蔣介石的法幣改革為什麼會失敗

蔣介石本身的政治方針就導致了會出現問題的根源,

如果是統一的和平年代還有可能轉變,

但在戰亂的時候不可能改變,

蔣介石的經濟軍費的大部分來源是靠資本家,

而資本家在給蔣介石捐款的同時當然會賺的更多,

其中當然會出現違背經濟環境的情況,

而拿人手短,蔣介石無法做到與資本家完全論事是好的政策無法推行的原因,

民國後期法幣貶值原因

法幣大幅度貶值,變得"一錢不值"! 國民黨政府大量發行法幣。1.中國長期的極為紊亂的貨幣制度迫切需要改革。

自從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和本國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本來就不統一的貨幣制度,變得更加複雜化了,到三十年代還是多種不同的銀兩、銀元、銅幣和形形色色的紙幣並行流通,嚴重阻礙了商品交換和貿易的發展。清王朝和北洋軍閥等歷屆政府,雖有過改革的設想卻未付諸行動。國民黨政府成立後,改革幣制已迫在眉睫。1929年,中國曾聘請美國普林斯敦大學凱未爾教授率一批專家來華,幫助國民黨政府討論制定了《金本位制條例草案》,但因當時的歷史條件不具備而未實現。

中國在實行法幣政策以前,一直是銀本位國家,銀兩和銀元是貨幣的主體,銀兩是中國幾千年的貨幣制度,以白銀重量計值,以兩為計算單位,故稱銀兩。但銀兩的成份極為複雜,使用也很不便,所以,到後來只作記賬單位而不做為貨幣到市場流通了。銀元是一種鑄幣,有一定的模式、重量和質量,較銀兩使用方便,是由墨西哥輸入的;光緒年間,中國開始自鑄,到民國時代,已成為全國通用的銀幣了。為了統一幣制,國民黨政府在1933年4月6日,公佈了《廢兩改元》的訓令。訓令規定:“自四月六日起,所有款項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須一律改用銀幣,不得再用銀兩。”1凡手中持有現銀或銀兩者,可請中央造幣局代鑄,也可將銀兩拿到中、中、交三行兌換銀幣使用。兌換率為一元銀幣等於規之銀七錢一分五釐。銀兩的廢止,完成了對幣制真正而有效的簡化工作,促進了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併為法幣政策的實施掃清了障礙。

2.美國高價購銀造成中國白銀外流,金融緊縮和經濟蕭條,迫使中國必須放棄銀本位而謀劃新的改革。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危機,美國為了轉嫁危機和壟斷世界金融,其要點是放棄金本位,使美元貶值,貨幣準備金改“金三銀一”,為達到這一比例,就得高價購銀十三億銀元。這樣,它在金銀的儲備量上,均可居世界首位,即可“實現壟斷世界金融之大權,藉以執世界盟主之企圖”,又可刺激用銀國的購買力傾銷它的過剩商品,擺脫經濟危機。美國的高價購銀,促使銀價暴漲,如倫敦的銀價1935年5月已上升到每盎斯為33.75便士,遠遠超過了1929年1月每盎斯為26.25便士的水平;紐約的銀價,亦由1933年3月的每盎斯27.50美分升為1935年的每盎斯74.69美分3。銀價的上漲為投機家們造成了牟取暴利的良機,一時間投機商、冒險家趨之若鶩;外國在華的銀行家更甚,他們用輪船甚至兵艦裝運白銀出口,僅1934年就達25,600餘萬元4。其中八月份最嚴重,高達7,900餘萬元,僅8月21日這一天,單匯豐銀行就交英國輪船“拉浦倫號”從上海運出白銀1,500萬元。為了遏制白銀外流,國民黨政府於1934年10月15日開徵白銀出口稅和平衡稅,但因走私猖撅,效果甚微。儘管1935年白銀正式出口數減至5,90O餘萬元,但加上大量走私出口,仍接近兩億元5。

白銀大量外流造成嚴重惡果:一是人心浮動,在京、津等大城市,相繼出現白銀擠兌風潮,迫使許多銀行停業或倒閉;二是由於美國商品廉價傾銷,造成中國貿易嚴重入超;三是由於白銀大量外流造成通貨緊縮,物價跌落。僅以上海為例:1932年跌11.4%,1933年跌7.7%,1934年跌6.5%,1935年跌0.74%,總共1935年比1932年下跌23.94%6。由於物價下降導致商業蕭條,金融恐慌,工廠倒閉,整個國民經濟陷於崩潰的邊緣。僅上海一地1935年就有14家銀行停業,資本額達2,700萬元......

通過“法幣”分析南京國民政府的興衰原因。

這次幣制改革就是法幣改革,1935年11月3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佈《民國廿四年十一月實施新貨幣政策命令及章程》,開始在全國實行法幣改革。法幣改革的主要內容有:一、集中鈔票發行權。宣佈“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所發行之鈔票為法幣”。規定其他銀行不再享有發行權,其正在流通的紙幣逐漸收回,停止使用。二、規定法幣是“無限法償貨幣”,國內“所有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之收付,概以法幣為限,不再行使現金,凡銀錢行號、公私機關或個人持有銀幣生銀等類者,應即兌換法幣使用”。三、廢除銀本位制。全部白銀收歸國有以充作法幣準備金,“如有故存隱匿,意圖偷漏者,應準照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懲治”。四、規定法幣不予兌現,但可在指定金融機關無限制買賣外匯,法幣與英鎊實行固定匯價。法幣改革的歷史動因第一,國際金融形勢的影響。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之交,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危機中,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英、德、日本、加拿大等國先後放棄金本位,企圖以此向用銀國轉嫁危機。1933年3月,美國亦放棄金本位,使美元貶值,並單方面違背1932年7月世界8個主要產銀、用銀國通過的“白銀協定”,在國際市場上高價收購白銀,企圖以“提高銀價,即為提高四萬萬人民的購買力”的辦法,將美國的經濟危機轉嫁給中國人民。種種因素使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1935年以前,白銀及銀元在國際市場上是一般商品,在中國則是通貨。國際市場銀價的上漲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從1934年6月到10月的5個月內,上海輸出的白銀(含銀元)數量高達2.229億元。這一數量相當於1933年輸出量的3倍。有的外國在華銀行甚至僱傭兵艦搶運白銀出口以謀取暴利。白銀外流的劇增,減少了上海的白銀儲備,從1934年3月到1934年12月,上海各銀行(包括中、外銀行)的白銀存量從5.894億元減少到3.35億元。1934年到1935年,中國又大約外流白銀1.8億元。白銀的大量外流對中國造成嚴重後果:一是國內人心恐慌;二是中國外貿嚴重入超;三是銀根緊張,市面週轉不靈,銀行、錢莊、商號接踵倒閉;四是通貨不足,物價下跌,以上海為例,1935年物價比1932年下跌了23.9%,乃至工廠難以維持,被迫倒閉。總之,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並引發1935年的白銀風潮。對於白銀風潮,南京國民政府也曾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進行補救,如1934年10月起對出口白銀課徵重稅,企圖攔阻或減少白銀的外流;加快實施幣制改革的步伐,以此切斷國際市場上銀價漲落起伏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嚴重影響。當然,30年代初開始,基於世界經濟恐慌的“各重要國家相率改定貨幣政策,不許流通硬幣的潮流,對南京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也起到了示範和推動作用。第二,防備日本擴大對中國侵略的戰略需要。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發生,舉國震動。事變發生後,南京國民政府雖一味依賴國聯,幻想通過國際調解,以妥協的辦法解決東北問題。但面對日本無視國際法準則、咄咄逼人之勢,畢竟也不願意日本人吞併整個中國。在此形勢面前,錢昌照(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向蔣介石提出組織國防設計委員會的建議。錢氏的本意是積極的,他認為:日本遲早會大舉侵犯中國。為了及早做好應戰準備,未雨綢繆,他提議組織專門機構,聘請一批科技專家和教授,從事有關國防建設方面的調查、研究和有關計劃的制定工作。錢昌照的建議十分符合蔣介石的心意。因為,這一機構的設立給蔣帶來了主動。1.有助於增強蔣介石在國民政府中的勢力。通過這個機構打出準備抗日的旗幟可以拉攏一批各方面、各專業的知名人士及社會名流為己所用,增強他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改變......

如何評價廢兩改元和法幣政策?

兩 說的是 黃金 白銀 元和法幣 是說紙幣 很簡單 控制黃金外流紙幣只是一種形式一種信用券他本身沒有價值 但卻代表一種價值尺度 信用來自發行主體 如果發行主體不存在 那麼他就是一張紙 所以47到48年49年的時候 國統區的法幣一日百跌 跌的原因是發行主體即將不存在 持有者大勢夠物 造成供不應求的 通貨狀態 物價上漲 如果眾人有裡持有的是黃金那麼就不存在這些情況 本身存在價值 但價值的外流 外流的結果!!!!統治機構為了避免黃金外流 社會穩固 所以要庫存黃金 發行信用紙幣 便於控制金融市場 宏觀的進行調空黃金白銀卻是真正有價值的一般等價物這是一種積極 有效 也是社會發展 所錠須的 政策

有人看過誰是大英雄嗎?

我看過書!

為什麼民國時期的法幣不值錢

不能一概而論 也有很多品種是值錢的 真是普通的存世很多 便宜

相關問題答案
法幣改革的原因及影響?
蘇聯解體的原因及影響?
加快供給側改革的原因?
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原因?
供給側改革的原因分析?
北魏漢化改革的原因?
大躍進的原因和影響?
網絡欺凌的原因和影響?
校園欺凌的原因和影響?
大人尿床的原因及調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