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每天要吃大米?為什麼??? ?
為什麼人每天要吃大米?為什麼???
大米是中國人最常見的主食,60%的家庭以米飯為主食。然而,恐怕很少有人認真想一想:為什麼要吃米飯呢?米飯裡面都有什麼東西?大米怎樣烹調才更科學呢?米中都有什麼好東西? 米中含有大量的澱粉。澱粉在體內消化吸收後產生能量,供應人體的生命活動,特別是大腦和神經系統的活動只喜歡使用澱粉消化產生的葡萄糖來供應能量,而不喜歡用脂肪裡面的能量。米里面還含有7-8%的蛋白質。據計算,對於一個辦公室工作的成年女子來說,如果每天吃400克大米煮成的飯,就能獲得30克蛋白質,相當於每日需要量的將近一半!另外,米中還含有人體必需的維生素B1、B2、尼克酸,以及鉀、磷等礦物質。維生素B1對於人們的工作效率和情緒都很要緊,如果缺了它,就會感覺疲乏無力、肌肉痠痛、腿腳麻木、情緒沮喪。與其它主食相比,白大米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都比較少,比吃麵食和雜糧更容易缺乏營養素。如何選購大米?市場上米的品種越來越多,讓人們購買的時候眼花繚亂。不過,只要按下面的原則來選米,就沒有問題啦!——按品種選大米。稻米按品種分為三大類:秈米、粳米和糯米。秈米也稱為“機米”或“長粒米”,泰國香米就屬於這一類。它顆粒修長,粘性較差,煮熟之後米粒顆顆鬆散,適合用來製作炒飯。用它煮飯的時候,要適當多加點水。秈米比較“出飯”,但消化快,吃了之後比較容易餓。粳米屬於短粒米,顆粒呈長圓形,半透明,粘性適中,煮熟之後米粒有點粘性但仍能分開。它適合用來煮飯或煮粥,但吃水比較少,“不出飯”。注意,“粳”字念jing,第一聲,可不要當白字先生念成“geng”。糯米顆粒可以是長圓形或長形,分別稱為“粳糯”或“秈糯”。它的特點是米粒白色不透明,粘性大,米粒煮後無法分開。通常用來製作粽子、米糕、湯圓之類。——按顏色選大米,顏色越深越好。市場上有白、紫、黑和綠等顏色的米,其中白米的營養質量最低,黑米的營養價值最高。營養分析表明,與精白大米相比,黑米中的B族維生素含量是大米的4倍左右,鉀、鎂、鐵、鋅、錳等微量元素分別是大米的4.4倍、6.0倍、1.7倍、3.8倍和1.7倍,賴氨酸含量是普通大米的2~2.5倍。。米的顏色主要來自花青素類物質,而花青素具有強大的抗氧化作用,對於保護心血管、預防癌症都有幫助。顏色越深,抗氧化活性最強,所以紫米、黑米都是上佳選擇。我國傳統醫學還認為,紫米能補血益氣、暖脾止虛、健腦補腎,這與其中鐵、鋅、錳等微量元素含量高有一定的關係。——按粗細選大米,糙米比精白米好。脫殼之後沒有經過精磨的大米叫做糙米,經過精磨加工,去掉了比較“粗”的35%左右外層組織,只剩下中間的“胚乳”部分,變得白細的大米叫做精白米。在碾壓過程當中,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損失慘重,如維生素B1的損失接近80%。精製過程中,還損失了絕大部分膳食纖維。所以,糙米口感雖然粗糙,營養價值卻要比精白米高得多了。——按特色選大米。如今的市場上可以看到成袋裝的免淘米,還有營養強化米、留胚米、胚芽米等特色品種。免淘米在加工的時候吹去了沙石和塵土,非常乾淨,不用淘洗就能下鍋,減少了營養損失和風味損失。營養強化米當中添加了特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留胚米、胚芽米等則把米胚當中的寶貴蛋白質、維生素B族、維生素E和鋅等成分留下來,營養價值大大超過普通精白米。——按安全性選大米,有機大米和綠色大米更放心。大米當中的重金屬殘留與種大米的農田環境質量有關,大米中的農藥殘留和栽培管理措施有關。擁有“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標誌的大米,證明出自清潔無汙染的農田環境,而且沒有使用過有毒殘留農藥,那麼吃起來就會更加放心,風味通常也會非常令人滿意。至少可以選擇具有無公......
南方人為什麼愛吃米飯?
中國北方有三北 既“東北、華北、西北”
所謂“北方人吃麵”準確的說法是“傳統北方區”的人比較喜歡吃麵食。
就整個中國版圖來說是“中部”地區比較喜歡麵食。這是由地理環境和人文習慣多重決定的。
這裡說的“傳統北方區”也可以叫做“華北地理區”(有別於華北政區)包括
A-華北地區:(京、津、河北省、山西省)
B-關西地區:(陝西、甘肅、寧夏)
c-山東、河南、蘇北、皖北、湖北部分地區
以上地區的人主體上以麵食為主(注:京、津、河北北部除外)
麵食地區佔北方地區面積的約5分之二弱 。因此不能說整個北方人以麵食為主。
而中國北方另外三分之二強的地區為米食或雙混地區。主要有
A-東北邊疆區(含 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 )四省區
B-京畿地區 京、津、河北北部(張家口、唐山、秦皇島、承德等地)
C-西北民族區(新疆、青海 等)
尤其是東北四省區,幾乎都以米食為主。麵食只是偶爾吃。南方人來北方來東北,主食方面幾乎不會有任何不習慣。
新疆、青海、內蒙等少數北方少數民族的主食其實應該算是肉食。米麵佔據的比重遠比漢族地區要低的多。
新疆的南疆少數稻穀類攝入有面有米。其中不富裕的家庭以麵食(囊)為多。而富裕的家庭米(手抓飯)佔據的比例要大。
北疆地區和新疆的漢族則無法確定是米還是面佔多數,應該說是平分天下。北疆地區米食略多。
-----------------------------------------------------------------
吃米吃麵,主要是地理環境決定的。傳統北方地區因為數千年的破壞性開發導致水土流失最為嚴重。森林草場土壤退化,地表水大面積枯竭。氣候乾燥。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關西地區北部以及山東省。水資源嚴重枯竭,相當多的地區挖掘數百米而無泉,且人口極為稠密。已經沒有水稻大面積種植的條件。而這些地區又是小麥種植的傳統發源地區。因此小麥和部分旱稻得以大量推廣種植,而稻穀種植較少。
這種環境所致的原因是,中國傳統北方區以麵食為主的最根本原因。中國麵食地區其實也是“南水北調工程”的主要給水目標區。
而南方因為水網稠密適合種植水稻。但因地勢低窪潮溼而不適合種植普通小麥。所以多以米食為主。南方的江東地區也是最早的稻穀栽培中心之一。
而新疆和東北地區的自然環境與“傳統北方地區”都大為不同。甚至可以說差別十分之大。
新疆為多變山地荒漠沼澤的混雜區,有乾旱少水的沙漠也有水量充沛的地區。氣候上為乾旱低溼潤,所以水稻麥子都有種植。稻穀類食物在新疆平分秋色。比如米泉大米就比較有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此屯墾。新疆為國家戰略儲備糧基地之一。
而東北則和南方一樣屬於溼潤地區,(西部高原屬半溼潤半乾燥)水量充沛。河網縱橫且多深水河流。原始森林沼澤遍佈全境。是世界三大黑土地集中區之一。且四季分明最有利於稻穀生長。且該地區有數千年的稻穀栽培史,也一直是宮廷貢米的生產地之一。現在也有數箇中南海特供大米品種和基地(品種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東北大部分城市和地區都廣泛種植大米,是中國優質大米的最主要產區。
所以東北人主要以大米為主食。
由於人口較少剩餘較多,所以東北大米可以支援全國。除了自用和銷售外,更是國家戰略糧儲備大米最多的地方,
北京由於是政治中心且靠近東北產米基地又有滿清入關後帶來的習慣影響,所以主食也以大米為主。(古代多是由南方漕運大米到北京)
天津以大米為主則是因為過去天津衛地區水網也比較密集水稻有大量種植,而建國後河北地區整體水資源枯竭導致水稻大面積該種旱田。人文上的原因還因為老天津的......
為什麼吃米飯會長胖
麵食的蛋白質比米飯高,澱粉比米飯低,僅就同等分額的麵食跟米飯相比,吃麵食更不容易發胖。
但是,根據生活習慣,吃麵食時,往往菜比較少一些,因為很多花樣的麵食已經調好了味。吃米飯則往往需要較多菜餚,那麼吃進去的米飯的量就比較少了。而多吃菜也不容易發胖。
總之,從營養成分看,麵食比米飯利於減肥,但是關鍵要看進食的分量
為什麼每天都要吃米飯?
米飯主要是碳水化合物 是補充人體所需的能量的 改吃別的主食也沒關心
古代中國人為什麼會開始吃米飯?
這個屬於食物生產起源的機制或動力問題,還是相對容易解釋的,並不需要引入“上帝”或類似的變數。“想不通”主要是由於你自己的體驗與特定時空範圍內的古人相差太遠,而且缺乏觀察問題的時間深度。從樓主的長篇自述看,認為食物資源只要被古人嘗試覺得好吃就會被開採,而野生稻穀明顯屬於一種產量和密度都很低、利用起來比較費勁的資源,因此不會被自然而然地利用 進而有目的地馴化。本來這個觀察角度是挺好的,而且確實需要做出解釋,但是樓主說的那種可能無疑是最不需要思考和最懶惰的一種。在晚更新世之末到早全新世(距今約萬年前後),從單純的狩獵採集向食物生產轉型是世界上不同地區都曾經歷過的事件(或過程)。一是由於一些狩獵採集人群遇到了資源壓力,從末期冰期最盛期起到全新世開始,這個時間段是環境急劇變化的時期,表現如海平面上升壓縮了陸地空間、動植物群的變化特別是大中型有蹄類的滅絕,等等。狩獵採集者最基本的適應策略是流動,但如果同時人口增長,每個群體的領域縮小,狩獵採集者將不得不在有限的領域裡尋找食物,一些平時不經常食用的食物就會進入他們的食譜,即“廣譜適應”,利用這類資源一般要比狩獵大型動物在能量和技術上要有更大的投入,野生禾本科的種子就是其中之一。還可能進行的包括採用人為的干預使某些有增產潛力的物種提高自然生長的密度和產量,即強化。長期的資源壓力有可能促使生計策略向一個方向的持續演化。二是由於人類行為的自組織演化,文化系統具備了發展農業的必要的初始條件,比如有些狩獵採集群體具有更好的資源稟賦結構,有相對固定的居址,他們就有可能投資房屋建築、更耐用而而不易攜帶的工具、實用但不易搬運容器如陶器,可以更多地進行儲備,因為不用拖兒攜女,他們生育的間距更短,所以生育的孩子也更多,人口密度自然也更大,這種生計策略讓他們更適應人口相對集中的定居生活,對於定居導致的疾病傳播有更好的免疫力。而所有這些都是農業起源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因素。總之,原問題第一沒有考慮到資源壓力,以為古人永遠生活在伊甸園之中(有了厄運也是上帝導致的……);第二沒有考慮到栽培和馴化是一個過程,錯誤地設想文化是靜止的、完全沒有發展可能的 。眾多因素都有可能為這一過程添柴加火,而且每到一定階段條件就會發生改變(比如技術提高的話利用水稻的難度自然降低),當然不能再套用初始條件去看問題。PS:很多回復反映以上文字與原問題無關。我想可能需要補充幾個基本點:1. 在舊石器時代,狩獵採集者的主要食物是那些花最少力氣和時間能得到最高回報的食品 ,比如野生的牛、馬、鹿、羊等,稻米之類的食物並不在其中。不是因為不知道它可以吃,而是因為 稻米的回報率太低(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採集,需要特定的加工、烹飪技術,而其所能提供的熱量又非常低) ,絕對不是一種“牛逼的食物”。一般來說,狩獵採集者對其活動範圍內各種可利用的食物資源都是極為熟悉的。在舊石器時代漫長的幾百萬中,就算有上帝無數次的循循善誘,可以肯定如果沒有一定的社會條件,稻米是不可能得到推廣的2、從新石器時代以來,不同地方的人們開始主動種植並馴化水稻、小麥、粟等糧食作物,逐漸成為人們食譜中的主要部分並延續至今,與之前相比,這是一個全球範圍的革命性的變化。在中國南方人開始吃米的約略同時,中國北方的人也開始吃粟、黍,西亞人開始吃小麥、大麥,不久之後還有美洲人開始吃玉米,等等, 種植作物不是某一個天才的發現發明或者上帝引匯出來的單一事件 。3、最初的狩獵採集者是怎麼發現稻米可以吃的,這幾乎是無關緊要的問題,就好像在問最初的人是怎麼發現馬肉可以吃、最初的馬是怎麼發現草可以吃、最初的草又是怎麼發......
人為什麼要吃米飯才能長高?
那你見過不吃任何東西而活下來的嗎? 人吃麵食也可以長高呀!
人為什麼要吃米飯?總是吃不膩呢???
這是習慣 而且你說的也不正確 很多地方是麵食為主食的 吃米飯就吃不慣的 地球上 還有的地方主食是別的呢 比如土豆
人類為什麼要吃大米?
你好!
大米營養價值和營養素含量:
大米中各種營養素含量雖不是很高,但因人們食用量大,故其也具有很高營養功效,是補充營養素的基礎食物;米粥具有補脾、和胃、清肺功效。
熱量 (343.00千卡)
維生素B6 (0.20毫克)
蛋白質 (7.70克)
維生素B12 (20.00微克)
脂肪 (0.60克)
泛酸 (0.60毫克)
碳水化合物 (76.80克)
葉酸 (3.80微克)
膳食纖維 (0.60克)
生物素 (220.00微克)
硫胺素 (0.33毫克)
核黃素 (0.08毫克)
尼克酸 (1.50毫克)
維生素C (8.00毫克)
維生素E (1.01毫克)
鈣 (11.00毫克)
磷 (121.00毫克)
鉀 (97.00毫克)
鈉 (2.40毫克)
碘 (2.30微克)
鎂 (34.00毫克)
鐵 (1.10毫克)
鋅 (1.45毫克)
硒 (2.50微克)
銅 (0.19毫克)
人為什麼要吃飯?
人的五大需求:
第一層,生理、生存的需求:滿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生兒育女和生存競能的掌握,生活和生命在某種意義上說有本質區別。
第二層,安全的需求:生命、財產的安全保障,如住房、醫療、健康……
第三層,社交的需求:與他人和社會的交往從而體現自我在群體中的存在,涉及給予愛和接受愛。
第四層,事業的需求:體現自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度,展示自尊和來自他人的尊重。具體表現在財物分配權、時間支配權、人事自主權。
第五層,自礎價值實現的需求:是精神和物質追求追求的完美歸宿。
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只能維持在1-3層的階段,而少數人能達到4-5層的境界。
吃飯是人的最基本需求,所以人要吃飯。
為什麼天天要吃飯
因為人都想活著,並且還要好好的活著,不想死去,所以才要天天吃飯。如果想死的話不吃飯就餓死,有的也會說三天不吃飯也不會死,但那樣會不好受,所以要想好好的活著就必須要天天的吃飯。如果你要再往下問,那就不是為什麼要天龔吃飯的問題了,那就是為什麼不天天吃飯就會感到餓,或者說為什麼會餓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