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減少手機輻射?
隨著無線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使用手機的人越來越多,而手機帶來的相關健康問題也引起了人們更多的關注。www.CHInapp.com 中國 ...
教你如何減少手機輻射
隨著無線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使用手機的人越來越多,而手機帶來的相關健康問題也引起了人們更多的關注。
手機輻射究竟是哪來的,是否每個手機都有輻射呢?其實手機輻射就是指手機所發出的電磁波。當我們使用手機進行通話時,手機會發射無線電波來連線距離最近的基站,基站接收到手機的無線電波後通過交換臺來連線到另一部手機,從而實現通話。這這些無線電波的傳輸中,手機會持續產生電磁波,從而對我們的輻射也就一直在持續。
可能有人會認為,如果不進行通話,我們就不會受到電磁波帶來的輻射影響。其實不然,及時手機處於正常的待機狀態下(有手機訊號),也會有電磁波,只不過這時產生的電磁波功率非常低。並不像接打電話時,手機所需要高功率產生較強的電磁波那樣。一般來講,手機離基站越近,訊號也就越好,手機產生的電磁波只需較小的功率就可以和基站建立聯絡,所以產生的輻射也就越小。反之,手機訊號越差,手機產生的輻射也就越大。
為何在接打電話開始的瞬間產生的輻射最大呢?今年7月份時,國內就有媒體對此做了專項測試。在實驗過程中,當用一手機開始撥打另一外一手機時,微波測試儀開始出現明顯反應,其指標在撥打過程中的最初10秒上升最快,接近了測試儀數值的最大值“10”(相當於100uw平方釐米),隨後指標降至“5”(相當於50uw平方釐米)上下徘徊。大約10秒過後,接聽電話時,測試儀數值恢復至“3”。通過這一測試不難看出,手機接打電話時最初的10秒產生的輻射最大。當10秒過後,這種電磁波趨於穩定,所以電磁波也會逐漸降到較低的範圍,手機輻射也就沒有那麼強了。
既然作為一種“波”介質形態來傳輸,那麼就與距離有一定關係。很顯然,這種電磁波距離我們身體越遠它對我們身體產生的輻射也就越小。這樣一來,及時我們儘可能的減少通話,使用社交網路來交流,也會有一定的輻射。只不過相比接打電話要小的多。我們通常使用手機對身體產生影響最大的部位就是頭部,其次是生殖系統。
如何減少手機輻射?
儘量離身體遠一點
一般來說,手機待機時輻射較小,通話時輻射大一些,而在手機號碼已經撥出而尚未接通時,輻射最大,輻射量是待機時的3倍左右。這些輻射有可能改變人體組織,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手機輻射的危害,手機輻射大嗎?
手機別放枕頭邊
手機輻射對人的頭部危害較大,它會對人的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機能性障礙。在美國和日本,已有不少懷疑因手機輻射而導致腦瘤的案例。歐洲防癌雜誌所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也指出,長期使用手機的人患腦瘤的機會比不用的人高出30%。使用手機超過10年的人患腦瘤的機率比不使用手機的人高出80%。因此,人們在接電話時最好先把手機拿到離身體較遠的距離接通,然後再放到耳邊通話。此外,儘量不要用手機聊天,睡覺時也注意不要把手機放在枕頭邊。
莫把手機掛胸前
研究表明,手機掛在胸前,會對心臟和內分泌系統產生一定影響。即使在輻射較小的待機狀態下,手機周圍的電磁波輻射也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心臟功能不全、心律不齊的人尤其要注意不能把手機掛在胸前。
掛在腰部影響生育
匈牙利科學家發現,經常攜帶和使用手機的男性的精子數目可減少多達30%。有醫學專家指出,手機若常掛在人體的腰部或腹部旁,其收發訊號時產生的電磁波將輻射到人體內的精子或卵子,這可能會影響使用者的生育機能。當使用者在辦公室、家中或車上時,最好把手機擺在一邊。外出時可以把手機放在皮包裡,這樣離身體較遠。使用耳機來接聽手機也能有效減少手機輻射的影響。
放在褲袋會殺精
據6月28日英國《泰晤士報》報道,匈牙利科學家發現,經常攜帶和使用手機的男性的精子數目可減少多達30%。有醫學專家指出,手機若常掛在人體的腰部或腹部旁,其收發訊號時產生的電磁波將輻射到人體內的精子或卵子,這可能會影響使用者的生育機能。英國的實驗報告指出,老鼠被手機微波輻射5分鐘,就會產生DNA病變;人類的精、卵子長時間受到手機微波輻射,也有可能產生DNA病變。
專家建議手機使用者儘量讓手機遠離腰、腹部,不要將手機掛在腰上或放在大衣口袋裡。有些男性把手機塞在褲子口袋內,這對精子威脅最大,因為褲子的口袋就在睪丸旁邊。當使用者在辦公室、家中或車上時,最好把手機擺在一邊。外出時可以把手機放在皮包裡,這樣離身體較遠。使用耳機來接聽手機也能有效減少手機輻射的影響。
“輻射等於把腦子煮熟了”
英國學者曾經做過一個試驗,把手機放到線蟲的撫育箱裡,手機發出的電磁輻射作用一段時間後他們發現,線蟲就像用水煮過一樣。李教授說:“儘管顱骨可以遮蔽一部分微波,但電磁輻射的穿透力很強,微波穿透顱骨後作用於腦子,等於把腦子煮熟了。”
有關研究證實,使用手機時,會有40%至60%的輻射量直接滲透到腦部一寸到一寸半的深度,而且手機輻射會不停地在腦子裡累積。
李教授簡單介紹了手機輻射可能致腦瘤的發病過程:腦細胞由神經元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組成,神經元細胞受到輻射加熱會死亡,這時膠質細胞就會增殖。增殖出來的膠質細胞如果有一部分屬於異常,那部分就是癌變。
國內外的很多報道認為,手機電磁輻射引起的普遍現象是神經衰弱,症狀主要有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手機掛腰間將導致不孕?!
臺北市立和平醫院不孕病症主治醫師吳麗惠以多年門診經驗觀察指出,手機若常掛在人體的腰部或腹部旁,其收發訊號時產生的電磁波將輻射到體內的精子、卵子,這可能會影響使用者的生育機能。
據我國臺灣媒體報道,吳麗惠指出,手機發射的電磁波屬於微波,與微波爐發射的微波類似。微波爐可把肉類烤熟、烤焦。手機的微波雖沒有微波爐強,但如人體距離太近,也會造成傷害,尤其是手機即將接通的瞬間,電磁波的能量最強,傷害也最大,雖不至於“烤焦”人體,但對於精子、卵子這種微小的生殖細胞所造成的傷害也許將是它們所無法承受的。
近4年來,吳麗惠在和平醫院主持不孕病症門診觀察發現,患者幾乎都有使用手機的習慣。她建議手機使用者,儘量讓手機遠離腰、腹部,如不要將手機掛在胸前、掛在腰上或塞在大衣口袋裡。有些男性會把手機塞在褲子口袋內,而這對精子威脅最大,因為褲子的口袋就在睪丸旁邊。不管是在辦公室、家中或車上,手機最好擺在一旁,按下接聽鍵後也不要馬上接聽,應稍等1、2秒後再接聽。
吳麗惠表示,手機對人體的傷害雖不易測量,但目前不斷有手機危害人體的報告及論文出現。英國的實驗報告指出,老鼠被手機微波輻射5分鐘,就會產生DNA病變;人類的精、卵子如長時間受到手機微波輻射,也不排除產生DNA病變的可能,並因此影響生育機能。
手機輻射:比想象中的可怕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手機釋放的電磁輻射對腦細胞的影響比以往估計高出兩成。
據新華社報道,研究由西班牙馬德里孔普盧滕塞大學應用物理學系進行,負責人塞巴斯蒂安教授指出,現有方法得出的資料,低估了輻射對人體組織的影響,因為一般用於量度電磁輻射SAR指數的模型是圓形,與真實的人類細胞不同。
這次實驗證明,使用與實際形狀跟人類細胞較相似的模型、如圓筒形和欖球形細胞模型時,電磁場的強度會較高。
研究人員分別透過圓筒形、欖球形和圓球形細胞模型,來測量手機造成的電磁場強度。結果顯示,圓筒形和欖球形模型內的電磁場強度,高於圓球形模型一成半至兩成。
塞巴斯蒂安說:“既然電磁場的強度較預期大,對健康的影響也會相應提高。我們估計,電磁輻射的遺害會不斷累積,在十至十五年後,很可能出現更多因手機普及而導致的癌症個案。”
用手機患眼癌機會率高三倍
據《東方日報》報道,德國一項研究首次發現,手提電話可能會導致眼癌,因為研究人員發現,常用手提電話的人患上眼癌的機會比其他人多出三倍,這項研究結果倘獲進一步證實,勢必會導致大量索賠訴訟。
由手提電話釋放出的輻射,長久以來都被指會暫時改變腦細胞的功能,卻一直無證據顯示這些輻射會長遠地危害人類的健康。
不過,今次由德國埃森大學施湯授領導進行的研究卻有驚人發現,他們在調查一種“葡萄膜黑素癌”的眼癌時,便發現該癌症與輻射有密切的關係。
索賠高達數十億鎊
英國《流行病》雜誌引述施湯授指出,他們曾派出調查員向一百一十八名患有“葡萄膜黑素癌”的病人,套取他們日常使用手提電話的詳細資料,並將資料與四百七十五名沒有患上該病的人士作出比較,結果發現“葡萄膜黑素癌”的病患者,使用手提電話的頻率比其他人為高。
雖然研究仍不清楚手提電話的輻射如何引發癌症,但至少知道眼球內的大量水分會加強對輻射的吸收。另外,他們亦發現葡萄膜內的黑素細胞當暴露在微波輻射之下,便會開始成長及加速分裂。
由於通常在虹膜層及視網膜的底部發現的“葡萄膜黑素癌”,最初都是在黑素細胞開始形成,故此手提電話發出的輻射可能是對該種細胞產生影響,一旦手提電話用者本身有較易生癌的基因,便會在這些輻射的誘發下患癌。
英國政府去年已委任一間公司對手提電話的安全作出研究,結果無證據顯示手提電話與腦癌或其他毛病有任何的關連,不過,上月由Vodaphone擁有四成半股權的一間美國手提電話公司,卻被用家集體狀控,指他們用了手提電話後患上腦癌及其他病症,索賠金額更高達數十億英鎊。
別對手機危害置之不理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日前,本報轉發了一幅新華社圖片。畫面中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正打手機,其原意是表現上海手機已經接近普及。但是來自佳木斯大學物理學教授謝宜臣先生卻為此專門趕到報社。謝教授稱,當心手機輻射,尤其是孩子。
謝教授認為,目前關於手機輻射危害的爭議,其實僅僅是量的討論,而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謝教授稱,有些媒體為了追求與眾不同曾片面報道“打手機對健康無損”,這是不負責任的。
謝教授分析,手機輻射對人體的危害,可從眾所周知的能量守恆定律來理解。手機向外輻射微波,這種輻射其本質是能量的傳播,這些微波能量具有很強的穿透力,當它們進入人體器官後,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它不會消滅,它將把這些能量傳遞給人體器官,轉換為其他形式的能量:產生致熱效應和非致熱效應。
人們正是根據微波的致熱效應,發明了微波爐。有人會理直氣壯地說:“沒看見誰的大腦被手機微波烤熟呀!”
謝教授解釋說,這是由於功率的不同,然而由於手機在使用時緊貼頭部,發射的微波非常集中,因此反覆長時間地使用手機,必將引起區域性病變。關於手機輻射引發眼癌、腦癌的報道屢見不鮮,值得一提的事,最新一期的歐洲防癌雜誌發表了專家對1617名腦癌症患者的研究報告,長期使用手機的人患眼癌的機會比不用的人患腦癌的機率高出80%。
更有人可能會說:“我都用了這麼多年手機了,什麼事都沒有。”對此倫敦大學研究人類大腦神經細胞的科學家蓋布林指出,手機致癌有一個很長的潛伏期,人們很難一下子看到它的危害,致使許多人對使用手機的危害置若罔聞。
大量的科學研究結果表明,微波能量轉化為非致熱效應的那部分能量對人體危害更為嚴重。英國的實驗報告指出,老鼠以手機微波照射五分鐘就會產生DNA病變,對人類的危害可想而知。
鑑於手機輻射對人體造成危害的共識,世界各國均對手機輻射制定了安全標準,英國政府明令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手機;日本政府規定出售手機必須連同手機防輻射裝置一同出售等等。
我國手機使用者已近二億部,相當數量的手機輻射嚴重。為保護數億國民的健康,謝教授呼籲政府有關部門儘快頒佈我國的手機防輻射安全標準並認真執行。
離遠一點,晚上關機。
綜上所述,到目前為止,對於手機輻射的危害,嚴格的表述應為:大多數臨床研究沒有發現手機輻射與腫瘤發生有確鑿的相關性;手機輻射存在某些生物學效應,但其意義尚不清楚。對於手機輻射是否應該防護,各方意見尚不統一。孕婦防輻射服遮蔽電磁輻射的效果究竟如何,呼喚具有實驗精神的朋友們予以證實。
來源中國品牌網chinapp.com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