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談”——老年養生應被常談?
在家庭小型化、市場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的衝擊下,傳統家庭養老已經面臨挑戰,代際之間的孝道、贍養、照料老人的觀念日益淡化。相比於對自...
“老生常談”——老年養生應被常談
在家庭小型化、市場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的衝擊下,傳統家庭養老已經面臨挑戰,代際之間的孝道、贍養、照料老人的觀念日益淡化。相比於對自己新生兒的百般心疼呵護,食物、用品都精心挑選,不敢怠慢,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對養育自己長大的父母則給予著“隱形”的無視:回家探望的時間寥寥,對於父母的健康也只懂病來尋醫,不懂得養生防病。加之年輕人工作忙碌,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經常都無暇顧及,關注老年養生更是無從談起。然而對於身體退化,逐漸脫離工作環境,更容易產生心理落差的老年朋友而言,“治病”前後段的養生實則更為重要。
老年養生應被關注
近年來,隨著環境質量的日益惡化,大氣汙染,飲水和食物汙染導致很多過去罕見的疾病大有肆虐之勢,身體機能退化、抵抗能力逐漸降低的老年人首當其衝成為受害者,老年人因環境問題引起的病發機率也在不斷升高,老年人正承受著多種疾病的威脅。
注老年人的日常養生,從生活點滴入手,進行疾病預防,不僅能有效減少老年人受到疾病危害的機率,還能延緩衰老,提高生命質量。
老年養生還可以防微杜漸,對於已經存在的病症進行有效控制。醫生只會治好“病症”本身,老年人還需通過養生調理恢復到健康狀態,否則敏感脆弱的老年人身體極易復發或感染其他疾病。
從國家角度而言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面對個人醫療費逐年上升的趨勢,現有的養老設施總量很難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而且相較於病後的醫療建設,日常養生的投入相對較小,對緩解國家的醫療、保健負擔大有裨益。而且貼心的社會保健關懷也更能讓老年人感到自己被重視、被關愛,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
養生資訊應當有的放矢
在移動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今天,資訊投放和傳播的主要途徑已經從報紙、廣播、電視、雜誌等傳統媒體逐步過渡到以手機、電腦等為載體的網路媒體上。雖然網路上有大量的老年養生資訊,但通過上網自主搜尋獲取養生保健資訊對於絕大多數對現代網路技術並不熟悉的老年人而言無疑是一個不小的障礙。
時下正在全國多家衛視播出的如《楓葉正紅》、《朝花夕拾》、《養生堂》等老年養生節目就充分考慮到老年朋友這一群體的特殊性,選取最容易接觸到老年朋友的傳播媒體,通過系統、正確的養生知識傳遞,幫助老年朋友建立起良好的養生觀念和養生習慣,享受更高質量的老年生活。而且這些節目多以中醫為理論基礎,對糖尿病、高血壓、便祕等老年常見疾病進行專業解析,並在節目中輔以養生常識的分享與介紹,為觀眾瞭解和實踐老年養生提供了便捷而有效的途徑。
父母為天,老年人不僅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更將自己半生歲月獻給了社會,為我們創造瞭如今的美好生活。年輕人有責任也有義務對他們的暮年盡責,常回家看看,讓他們不再孤單,並對養生多一份關注,讓父母的晚年盡是歡顏。而作為養生最大的受益群體老年朋友們,同樣要發揚“老生常談”的主體意識,主動獲取養生資訊,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培養積極心態,實踐健康長壽的夢想。
來源中國品牌網chinapp.com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