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地區自由行?

9月大熊與朋友沿滇藏線在大香格里拉地區一遊,歷時六天。個人非常佩服徒步或騎行入藏的驢友。那種對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考驗和煎熬,一般人還真受不了。 路上雖有顛簸,但我們這些越野入藏的簡直就像在天堂一般。

9月的滇藏線天氣狀況很好,路上沒有遇到泥石流和塌方,還算好走。2004年大熊曾經去過拉薩、羊八井和納木措等地,對於高原反應也已經有了心理上的充分準備。而這一條茶馬古道線由於氧氣含量還比較充足,因此高原反應也不嚴重。總之,我們這一路上充分享受了旅途的風景,而最令人難忘的是那片純粹的藍天,藍到那樣的不真實。

我們選定的線路:香格里拉---德欽---鹽井---芒康---左貢---邦達---昌都

第一站:香格里拉

現在從北京飛香格里拉很方便,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無論是國航還是南航都不是直飛的。與飛西藏拉薩一樣,都需要中途換機前往。因為香格里拉機場屬於高原機場(海拔3280米),一直以來對飛機機型要求特別苛刻,僅有少量的機機型適合此航線飛行。機票上顯示的目的地是香格里拉所在州的名稱:迪慶。迪慶,藏族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雲南省境內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州首府的名稱原為“中甸縣”,2001年正式更名為“香格裡拉縣”。此一更名為該州帶來了豐富的旅遊資源並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機場與香格里拉市區之間並無公交線路,機場裡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出租車。在這裡您可以與藏族司機直接議價並談妥去市區的車錢。去市區並沒有想象中的遠,真的是很近,只用了20多分鐘我們就來到了下榻的賓館---月光城飯店,非常有詩意的名字。

和內地一樣,不管是什麼星級的酒店,大堂都是比較氣派的。

稍事休息,大家便向古城進發。香格里拉古城區離我們入住的酒店並不遠。信步走去,不一會兒就到了。這裡的建築很有特色,尤其是門窗上的木雕手藝非常不錯。

但和麗江一樣,香格里拉古城的商業化氣息也非常濃。在這裡,你會發現不同民族的餐飲和諧共處,也能發現驢友們的大本營。

城中的白塔以及經幡在藍天白雲下顯得是那樣的肅穆。雨後泛光的青石路面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五色經幡在風中獵獵作響。在藏族傳統中,五色中的藍色象徵天空、白色象徵祥雲、紅色象徵火焰、綠色象徵水,而黃色則象徵大地。排列的順序分別是藍、白、紅、綠、黃,代表著從天到地的自然順序。

月光城飯店附近的夜景,我終於知道了這家飯店為何叫“月光城”。高原的月光果然不同內地。

古城的月色讓人生出“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感嘆!

普達措森林公園

普達措森林公園位於香格裡拉縣城東部22公里處,“ 普達措”意為神助乘舟到達湖的彼岸。景區內的主要景點就是兩個高山湖泊:屬都湖和碧塔海。

可惜天公不作美,烏雲滿天,景色大打折扣。不過景區內絕對是一個天然氧吧,空氣極其新鮮。

景區內的人工棧道極大的方便了遊客,即使是在雨季,遊客也可以在腳不沾泥的情況下欣賞美景。但此舉是否破壞了景區的景觀,這就是見人見智的事情了。

這裡的樹木上面都有這種叫做”樹鬍鬚“的東西。這掛在樹上的淡綠的“鬍鬚”實際上是樹上的一種寄生物。這種微生物的生存條件要求十分高,如果環境汙染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死亡,所以它也是檢驗環境汙染的一種標誌。

根系發達的枯樹靜靜的躺在湖邊,猶如一位老人在述說昨天的故事。

這樣的湖光山色不同於內地,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粗獷之美。

一條目前乾涸的小河橫跨彌裡塘的高山草甸,可以想象,如果黃昏的夕陽照在河水上,如金帶纏繞在綠色的草甸上,那將是怎樣的一種美景。

由於天空下起了小雨,我們乘坐了景區內的遊船穿越了碧塔海。但如果天氣狀況好的話,還是建議大家走湖邊的棧道。這樣的美景在船裡是無法欣賞到的。

注意事項:

1、門票共190元。含有從大門到屬都湖和碧塔海的環保車車費,外來車輛根本開不進去。

2、有人說碧塔海和屬都湖特美,連瀘沽湖也比不上。但就我個人感覺,也許是之前的期待值太高,普達措並沒有給我以驚豔的感覺。

3、景區內能不做車的地方儘量步行,運動量不算大。棧道設計非常人性化。我個人基本沒有什麼高原反應。只有在景區最後一段爬臺階到停車場時,略有點吃力。

噶丹·鬆贊林寺

噶丹·鬆贊林寺位於香格裡拉縣城北面5公里處,離縣城非常近。這是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在整個藏區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其外觀佈局酷似布達拉宮,所以又有“小布達拉宮”之稱。

由於有自己的車,我們沒有走尋常路。我們想找到一處高地,找尋拍攝鬆贊林寺的最佳位置。車行至後山時,前方已經沒有供越野車行走的道路。一行人拿上攝影器材便徒步行走在草甸上。此時可見不遠處的縣城正在下雨,這幅奇景可能也只有在這裡才能看見了。

草甸上盛開著不知名的各色野花,不遠處山坡上依稀可見用藏、中和英文寫就的“香格里拉”。

在翻越了一道山樑,又爬上一道山樑後,我們終於見到了鬆贊林寺。我們的面前是山上剛剛成熟的青稞,而背景就是那壯觀的鬆贊林寺。

而此時從滿天烏雲中透出的一束陽光正好打在對面山坡上的一處白房子上,這樣的美景已經讓人陶醉。

回望高原陽光下的山坳處,香格裡拉縣城鋪展在青山綠地之間。整個色調綠的讓人心動。

意事項:

1、門票價格為85元,包含景區環保車,遊客必須要乘環保車進去了。

2、雖為雲南最大藏傳寺廟,但對於去過其他藏區的人來說,無論跟西藏扎什倫布寺、大昭寺,還是跟青海的塔爾寺相比,鬆贊林寺可看的東西實在是太少。(網友感覺,本人沒有進去)

3、很多當地的藏民會在黃昏時沿著寺廟前的溼地湖泊轉經。根據傳統,必須按順時針方向沿湖走,才能祈福得吉祥。

第一段旅程:香格里拉---德欽(179公里)

德欽---鹽井(111公里) (214國道)

從香格裡拉縣城出來直接上214國道,一路向偏西北方向行進。探頭向公路邊上的深谷看去,在山坳裡有村莊存在。這可真是“大山深處有人家”了。

香格里拉到德欽縣城的距離為179公里,如果在平原地帶的高速路上飛馳,只需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但在高原山路上,我們行駛了半日才到。

德欽縣城

德欽縣城就坐落在一個狹長的山坳裡。整個縣城沿山坳呈條狀分佈。也許是我杞人憂天了,看到這樣的佈局,心中也不免有點擔憂。如果一場泥石流爆發,縣城裡的民眾肯定是無處可逃。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是不忍離開故土的,因為這裡就是他們的家園。

進入縣城,只有一條略顯狹窄的主幹道。兩邊商戶林立。只要有大車經過,道路必然出現擁堵的狀況。不過這裡的人們對此已經習以為常了。

離開德欽縣城,我們繼續前進。在離德欽縣城約15公里處,來到一處建有13座白塔的平臺,地勢開闊,頗為壯觀。

車行約20分鐘,來到梅里雪山觀景臺。很可惜的是,由於雲層太厚,我們沒有見到梅里雪山的真容,更別說拍攝日照金山的美景了。聽朋友說,有一攝影愛好者,在附近停留了一週都沒有拍到日照金山的景色。我們也就釋然了,但心中仍有一份遺憾。大熊還會再來的。

我們沒有作過多的停留,繼續沿214國道向前行。兩個小時的車程後,我們終於來到了雲南和西藏的交界處。終於,我們要進入西藏了。

前方出現了藍色的界口,心裡有一點小激動。要離開雲南了。

這是大熊自2004年來第二次行進在西藏的土地上。第一次大熊被直接空運到了拉薩,但這次大熊可是實實在在的從陸地進入了這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

很快,我們來到了進入西藏後的第一個落腳點---納西民族自治鄉,也就是著名的鹽井。這是茶馬古道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因盛產井鹽而出名,更因其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老製鹽術和藏式的天主教堂等豐富的人文景觀,而聞名於世。

鹽井(納西民族自治鄉)

鹽井自古就有產鹽的歷史,而鹽田又成為這裡獨有的一道人造景觀。所謂的鹽田,其實是在洶湧澎湃的瀾滄江邊搭建的一些土木機構的平臺。順著鹽田之間的小道下坡,鹽水井就挖在江邊。這兒的鹽水井有的深近10米,工人們身背圓柱形的木桶,將滷水存儲在鹽田邊的槽溝裡,其他的工人將滷水從槽內舀出倒入鹽田裡。經過一天日頭的暴晒和江風的吹拂,第二天,鹽田裡就會結晶出白色的鹽粒了。 依山搭建層層的鹽田氣勢雄偉,鹽民們沿著祖先的足跡,走在崎嶇險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勞作,在延續生命的同時也創造著世界上獨特的景觀。

可惜我們來的不是時候,現在不是採鹽的季節。沒有機緣一見月照鹽田的美景。在乾涸的鹽田上依稀還可見白色的鹽跡殘存。鹽田對面的村莊,一座寺廟的金頂若隱若現。

藏式天主教堂

鹽井天主教堂是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位於芒康縣納西民族自治鄉上鹽井村,國道 214 線旁。教堂佔地面積 6000 多平方米,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典範。天主教 1865 年傳到鹽井,至今已有近一個半世紀了。而今上鹽井村 80% 的群眾 ( 近 600 人 ) 都信奉天主教,每週禮拜念譯成藏文的《聖經》。天主教堂的建築風格兼藏漢之長,並保留了一部分西洋風格。

教堂內部寬敞明亮,結構與西方教堂非常相像,但耶穌受難像左右的對聯又極具中國特色,上寫“天主在天受光輝、良人於地享平安”。

第二段旅程:鹽井---芒康

芒康---左貢 (214、318國道)

車離開鹽井,一路向前飛馳。預定中午打尖的地點是芒康縣城。此行老天爺非常給面子。我們只是在香格里拉遇上了幾場小雨,大部分時候都是響晴白日。進入西藏後,天氣狀態更是好。由於不著急趕路,所以路上遇上比較好的風景,我們便下車拍上一陣,充分享受這種自由出行的感覺。

路邊的“瑪尼堆”。瑪尼堆最初稱曼扎,意為曼陀羅,是由大小不等的石頭集壘起來的、具有靈氣的石堆,藏語為“多本”;還有一種是在石塊或卵石上刻寫文字、圖像,以藏傳佛教的色彩和內容為其最大特徵,有佛尊、動物保護神和永遠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後堆積起來成為一道長長的牆垣,這種瑪尼牆藏語稱“綿當”。

正午時分,我們到達了芒康縣城。縣政府對面就是一個廣場,整個縣城顯得還是比較乾淨整潔。現在這裡正在舉行“昌都地區第二屆物資交易會”,這也不奇怪。因為芒康自古以來就是“茶馬古道”在西藏地區的第一站。

在一家賣藏銀飾品的店裡,大熊居然發現這裡店老闆電腦屏幕的牆紙居然是馬爾代夫,而且這張照片像極了大熊小貓去過的那個島。太有緣分了。

午餐後,趁車輛加油的功夫,大熊來到一片青稞田邊,與青稞進行了近距離的接觸。

青稞是禾本科大麥屬的一種禾穀類作物,因其內外穎殼分離,籽粒裸露,故又稱裸大麥、元麥、米大麥。所以青稞看上去和大麥非常像。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距今已有3500年,主要分佈在我國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壩州、雲南的迪慶、甘肅的甘南等地海拔42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區。

離開芒康縣城後,路況逐漸變差。但此時我們還不知道前方還有更大的考驗在等待著我們。車行一個半小時候,我們來到了竹卡。竹卡在藏語裡其實就是“渡口”的意思。所以在下面的行程裡,大熊見到了好幾個竹卡。此竹卡在行進在西藏路線上的驢友們的心中比較有分量。因為這裡有兵站,並慢慢發展成為驢友們的一個歇腳點。

看見了吧,這裡的路基都是用一根根的整木修建而成的。修建成本由此可見一斑。但使用整木路基的確有效的防止了塌方的發生。

前方車行方向突然堵了一長溜車。應該是前方出問題了。大家都有點不明所以。傳來消息,因為前方修路,車輛已經堵了整整一天。每天要到晚上九點多才能單向放車。還好,我們來自此處已經17:30。在西藏自駕行,很多事情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那就慢慢等吧。

隨著夜幕的降臨,我們的車也在慢慢向前挪。大家都很有耐心,因為修路畢竟也是為了大家在未來能夠更好的通行。

車窗外已經比較黑了,隱約可見一個十分帥氣的藏族修路工。他的目光是那樣的平和,臉上隱約的微笑表明著他對生活的熱愛和期盼!

很可惜的是通過海拔5008米的東達山埡口時,已經是深夜,外面已經下起了冰雹,且天氣寒冷。我們沒有在此作停留,直接奔向我們今天的目的地---左貢。

第三段旅程:左貢---邦達

邦達---察雅 (318、214國道)

昨天到達左貢縣城已經很晚,大熊感覺這個縣城和大多數的西藏地區縣城一樣就是一條主街。早晨從駐地起來後,小轉了一下縣城,果然如此。昨晚的惡劣天氣已經過去,今天又是一個豔陽天。天空真是藍到不真實。

 昨天在駐地詢問了當地人,得知從左貢到察雅以及昌都的路特別好走,都是柏油路。從縣城出來行車僅半個小時,發現路邊有一廢棄的炮樓,炮樓前還有一個空地,像是原來的練兵場。不知道來歷,僅僅拍了幾張照片就又向前開發。

車行過田妥鎮,今天這裡似乎是趕集的日子。後來得知是田妥寺今天有法事活動,周邊的村民都趕來了。

 田妥寺就坐落在公路邊的山坡上。路上還有個小插曲,我們在向當地一個警察問路時,他鄭重其事的告訴我們,在路過寺廟的時候不要拍照。不過大熊還是忍不住在車上按下了快門。事後想了想,這個要求實在是匪夷所思。如果說在寺廟裡面不讓拍照是為了保護文物,這可以理解。離寺廟那麼遠,拍一張遠景又怎麼了??!!大熊估計是大家都只是來這裡拍一張景,也不進入寺廟,當地也就失去了一部份門票收入,所以不讓拍照。唉,都是錢鬧的。

從田妥鎮車行約一個小時,在國道318線的3680公里處附近過橋,有一條簡易的砂石路就是通往美玉草原的。這片草原如同她的名字一樣美麗。

13:00點整,我們終於到達了邦達。肚子已然咕咕叫了,先滿足口腹之慾吧。來到這家蜀中川菜飯店,裡面的牆上密密麻麻寫滿了驢友們的感受和豪情壯語,特與蜂友分享一二。

吃飽喝足了,我們繼續向著此段行程的制高點---海拔4572米的浪拉山口前行。一路上的風光依然美麗動人。

15:15分,我們終於到達了浪拉山口,海拔4572米,不過也許是這裡空氣裡含氧量較高的原因吧,大熊感覺不到什麼高原反應。

16:00點整,車過年拉山隧道(長1450米),留下了這張猶如光畫的照片,很有點藝術感的。 同行人說,遠看隧道名還真像“牛欄山”,看來是想北京的牛二了。

縣城所在地叫“煙多鎮”,因此這裡有不少以”煙多”命名的街道。其實縣城就是一條主街,規模和內地的鎮子一樣。雄鷹是其圖騰。

第四段旅程:察雅---榮周鄉---察雅

察雅---昌都 (318、214國道)

同行夥伴中有對藏銀非常感興趣的,於是一行人特地向察雅縣榮周鄉進發。這一路的山路極其難走,從察雅縣城主街的盡頭剛一出來就直接上了這條通往榮舟鄉的唯一一條土路。

回到察雅縣城吃了午飯,繼續向我們的目的地昌都進發。由於天氣逐漸變陰,風景也一般,大家在車上漸漸睡去。突然車輛慢了下來,原來是碰上了前往拉薩朝拜的藏民。很可惜,由於沒有準備,而且出於宗教和禮貌方面的原因,我們不能停車下來拍攝他們。大熊只是抓拍了幾張,都虛了,不過倒是有一種動感。 對於他們,大熊只能說是敬佩他們虔誠的精神。能夠完成這樣一次朝聖之旅,他們的付出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大都市裡的人無法想象的。我們現代人不正缺乏這樣的一種精神嗎?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