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多出現於夏天炎熱乾燥的天氣,由於人體溫度升高,體內水分流失所致。出現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耳鳴、胸悶、心悸、噁心、體溫升高、全身無力。
三種分類
先兆中暑:出現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耳鳴、胸悶、心悸、噁心、體溫升高、全身無力。
輕度中暑:除上述病症外,體溫38℃以上,面色潮紅,胸悶,有面色蒼白,噁心、嘔吐、大汗、皮膚溼冷、血壓下降等呼吸循環衰竭的早期症狀。
重度中暑:除上述症狀外,出現昏倒痙攣,皮膚乾燥無汗、體溫40℃以上等症狀。
預防及急救
一旦出現大量出汗、口渴、頭暈、胸悶、噁心、全身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現時,應想到這是中暑的先兆。那麼中暑了怎麼辦?此時,要儘快離開高溫潮溼的環境,轉移到陰涼通風處坐下休息,喝些糖鹽水或其他飲料,在兩側太陽穴擦些清涼油,經過一段時間休息後多可恢復。
當救助者發現有人中暑倒下時,要根據病人不同的症狀給予不同的治療。如果是因為在強烈的陽光下或悶熱的環境中停留時間過長,表現為面色潮紅、皮膚髮熱的病人,要根據現有條件給予降溫處理。迅速將病人擡到陰涼通風的環境下躺下,頭稍墊高,脫去病人的衣褲,用紙扇或電扇扇風。同時用冷水擦身或噴淋,以加快病人體內熱量的散發。有條件的可用酒精擦身加散熱。也可將冰塊裝在塑料袋內,放在病人的額頭、頸部、腋下和大腿根部。若無電扇冰塊等降溫條件,也可將病人直接浸泡在河水或海水之中降溫,救助者始終保持病人頭部露出水面,以防病人溺水。
神志清醒者,可喂以清涼飲料、糖鹽水及人丹、十滴水或霍香正氣水等清熱解暑藥。若病人昏迷不醒,則可針刺或用手指甲掐病人的人中穴(位於鼻脣之間中上1/3交界處)、內關穴(位於手腕內側上方約5釐米處),以及合谷穴(即虎口)等,促使病人甦醒。
出現嘔吐時,應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以免嘔吐物嗆入氣管引起窒息。對於高燒不退或出現痙攣等表現的病人,在積極進行上述處理的同時,應將其儘快送往醫院搶救。
如果是在潮溼悶熱的環境中大量活動,過度疲勞,表現為面色蒼白、皮膚溼冷、心慌、呼吸困難的病人,應儘快將病人擡到涼爽通風的地方躺下,鬆解其衣領、腰帶,保持呼吸通暢。用冷手巾溼敷前額及頸部即可,不要給予其他任何降溫處理,以免使症狀惡化。對於昏迷不醒的病人,則可針刺或用手指甲掐病人的人中穴、內關穴及合谷穴等,促使病人甦醒。然後給予足量的清涼飲料、糖鹽水,以補充出汗造成的體液損失。
經解救清醒後的病人,必須在涼爽通風處充分安靜休息,並飲用大量糖鹽水以補充體液損失。因為此時體內的抗中暑機能處於疲勞狀態,若再重回炎熱的環境或參加體力活動,則後果將比上次中暑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