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養生學?

養生要養性、調身先調心。因為心與身、肢體與精神是一個整體,互為因果,互相影響。只有“放舍諸緣休息萬念”,才能把握身體益壽延年。·

方法/步驟

一、禪定能治病

佛教說身內外“四大不調”能生404種病,修禪定得法者,可以祛除和治療404病。智凱《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卷宗四說:“夫坐禪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則四百四病自然瘥矣。”

根據佛經中的說法,根據病因把疾病分為四大不調:一是勞累過度、二是飲食不節、三坐禪不得法、四是鬼魔所侵。另外還有“業病”六類。因過度勞累和飲食不節所致病,以藥物治療為宜,並須注意保養身體,調節飲食。因坐禪不得法所生的“禪病”,用藥物治療效果多不佳,還須通過修禪定,以正確的方法對治才能痊癒。鬼魔所致病,在症狀上主要指癔病一類,這種病須得“深觀力及大神咒”才能治癒。深觀、持咒,實際上也都是坐禪中自修或由大法師給予治療。“業病”是指因不善的行為所引生的必然果報,指的是醫藥無法治癒及各種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所致的病,這類病須內修觀,外懺悔:內修觀屬禪定,外懺悔,實際上是一種解除精神負擔的心理療法,也須由佛醫師或大法師給予特別治療。

總的看來,佛學雖說禪定有治病之效,但主要還是傾向於用藥物治療。佛教認為病從根本上說是“業報”,是人生所難免的,甚至成佛也未必能完全無病。佛教史料並非忌諱說釋迦牟尼也有背痛等病。許多定功高深的高僧乃至如藏傳佛教認為是活佛的人有時也會有病,在佛教看來也是完全正常的。大乘佛經中說修學佛道,可以把今生後世應受的罪果報轉變為現前的小病小災,因此修禪者有病,完全可以被解釋為修得好的表現。漢傳佛教禪宗等,“以病苦為良藥”,作為磨練道力的良機,一般不專門修禪定去治病。當然,這種不以病為病的超脫態度,從另一意義上來說,正好是一種最高深的禪定治病法。

二、禪定治病的方法

(一)禪定治病的十個條件

《摩訶止觀》卷八說,以禪定治病,根據人有病輕、病重等差別,見效有頓、漸、遲、速之異。但只要方法得當,並具備10個條件,沒有不見效者。

10個條件為:

1、信:確信按正確方法修禪,必能治我此病,這是能見效的先決條件。

2、用:實修禪定。

3、勤:須於每日早晚專精修禪,每次以身上出微汗為度。

4、恆:持

之以恆,不要間斷。

5、別病:先須正確判斷病因,識別病症。

6、方便:根據病情靈活運用治療方法,可請現代醫生用藥物或請佛醫給予治療,不應死執一法。

7、久行不懈:堅持治療,直到病除。

8、取捨:善於辨別損益,有效則行之,無效是止而不修。

9、善養護:除修禪外,還應善於保養,慎飲食,避寒熱,不犯禁忌。

10、知遮障:不隨便把坐禪中的境界和療效向人宣說。

這10條,除知遮障外,其餘皆與中醫學氣功所說的一致。

(二)修禪治病的六種方法

第一是修止法。修止法就是意守“憂陀那”(丹田),《摩訶止觀》卷八說:“丹田是氣海,能鎖吞萬病,若止心丹田,則氣息調和,故能愈疾。”此法能治百病,又能發諸禪,是一種很好的修止門徑。意守丹田,能治胸脅痛、背膂急、肩井痛、心熱懊痛、煩不能食、心痙痛、臍下冷、上熱下冷、陰陽不和、咳嗽等病。

第二是意守雙足。《摩呵止觀》卷八說:“常止心於足者,能治一切病。”這是因為人腦和五臟都在下半身,一般人平常氣血多隨思慮而上行,易使下身氣血虛虧錯亂,生種種病,若意守足,氣血隨意念下行,可令五臟安和,陰陽平衡,尤以治恍惚懊悶一類病療效最佳。意守足三裡穴,能止痛,若守之猶不能止,可轉而意守二足大拇指橫紋。頭痛、眼赤疼、脣口熱、腹卒疼、耳聾、頸項強直等病,可於二足之間假想一境,專意守之。若因此而致腰足急痛,可意想二足下有一丈深的坑,意守坑底,便能止痛。

第三為意守病處。《摩呵止觀》卷八說:“隨諸病處,諦心止之,不出三日,無有異緣,無不得瘥。”止心病處,應按中醫五行、五臟要生克之理,靈活掌握,不可死守一處。如肺強肝弱,為金克木,應意守肺,攝其中白氣,肝病即愈。

第四是止心於頭頂。這種方法專治身體沉重、枯瘠、痺痿、皮膚癢等一類病。

第五是急急攝心修止。此法可治虛腫脹膀、飲食不消、腹痛下痢一類病症。

第六是寬緩放心修止。此法能治舉身洪熱、骨節痠疼、呼吸頓乏、大小便不通。

大乘佛教本以“醫方明”即醫藥學為修學菩薩道必須通達的“五明”(五種學問)之一,以醫藥佈施度人濟世為重要的修行。但自中唐以後,佛教以禪、淨二宗為主,亟亟追求於當世解決生死問題,

除少數寺院有行醫傳統外,對佛教醫學包括禪定治病之說無多發展。藏傳佛教雖繼承發展了印度晚期佛教的醫方明,在禪定治病方法上有所發展,但在內地影響甚微。禪定治病法和現代醫療氣功都已普遍採用,證明行之有效。另有許多佛教養生治病的方法,在《慧緣佛醫學》一書中有詳細的敘述。

三、坐禪中如何補養身體

佛教學認為坐禪修練者若長久入定,因生理活動的抑制與能量的消耗,會導致身體虛弱瘦損,必須依法補養。補養之法,不外飲食藥物與禪觀二途。《禪祕要法經》說,僧尼修“一門觀”時,“當乞好美食及諸補藥以補身體。”修“四大觀”時,“當學觀空故,身虛必勞,應服酥及諸補藥。”

觀想補養,《禪祕要法經》叫做“補想觀”,觀法為:先觀自身空如皮囊,次觀項門洞開,有諸大神手持金瓶,盛諸“大藥”,灌入自己頭頂,充滿全身。此觀須修三個月,下坐後配合飲食藥物補養,就可使身體健康,精力充沛。

四、修禪定能延年益壽

佛教認為人的肉體不可能長生不死,即使修行成佛,也不能永久住生本世。一般說不追求延年益壽,但也提倡修練禪定和瑜伽氣功以達到延年長生、無病健康的境界。

五、密宗養生延壽法

佛教密宗理論中有很多的延年益壽的方法。一般來說,常人應該修練有相和我相的兩級瑜伽,才能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延壽經》中的說法雖然很難找到實例,但延壽至一百多歲,超過一般所謂“天年”(以120歲為限)者,在佛教史傳中不乏其人,如印度的馬鳴、龍樹、無著皆壽達數百

歲。

從高僧傳記中來看,其中活到70歲左右者佔多數,活到百歲左右者可以舉出一批,如據《宋高僧傳》善無畏大和尚99歲;唐惠秀大和尚100歲,唐九華山金地大和尚99歲;禮宗大和尚97歲;神秀大和尚可100歲;智威大和尚95歲;懷海大和尚95歲;圓修大和尚99歲;志鴻大和尚108歲;定安大和尚111歲;等等。郭元興在《佛法與長壽》一文中,比較歷代帝王與同代高僧的壽數,得出高僧平均壽命高於帝王的結論,這是較為客觀的說法。當然,僧尼多長壽,除了他們修習禪定外,還有生活條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

密宗延壽修法較多,總的說來不出兩類。第一類是修長壽的本尊法,持專用以延壽的咒語。《大藏經》中如《聖六字增壽大明陀羅尼經》《佛說一切如來金剛壽命陀羅尼經》等,都是講述誦咒祈壽之法。無上瑜伽部有“彌陀長壽合修法”,就是觀修無量壽佛,誦其長壽咒語的方法。

第二類是修數息、瓶息等氣功。宗喀巴大師曾說:“住定瑜伽師,乃至億等數,無聲恆唸誦,無聲誦十萬,圓滿修行者,雖年壽已盡,五年活無疑,恆應於晨起,數風一千遍,在故風瑜伽,常應安住定。”這就是說:於清晨修定,先自觀為本尊,然後修數息金剛誦1000遍,恆修無間斷,定能延壽。

《大乘要道密集》飲空贖命法:為身體衰弱、年壽不永者專門延壽之術。其法為:於清晨能見手紋時,作七支坐,觀想東方青氣從口中入,隨之咽津,觀青氣流注全身。每日恆行無缺,即垂死之人,也可延壽五年。從中醫學理論和道教氣功的觀點來看,這是由於卯時東方陽氣初升之時,用氣功的方法吸收天地少陽之氣,可以用來補充身體中的生命活力。

除專修延年益壽之法外,佛教密宗認為修練一切本尊法,尤以修練氣、脈、輪之法達到一定層次時,就可以產生延年益壽之功效。

佛門僧侶,素有“苦行僧”之稱,他們生活簡單樸素,長壽者卻比比皆是,正可謂:養生先養心。

佛教養生歌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唸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第一,是非以不辨為湯藥,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捷,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山門以肅穆為莊嚴,

凡是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禮,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唐。百丈禪師

佛家養生百字訣

佛家養生百字訣:晨起未更衣,靜坐一支香;穿著衣帶畢,必先做晨走;睡不超過時,食不十分飽;接客如獨處,獨處有佛祖;尋常不苟言,言出大家喜;臨機勿退讓,遇事當思量;勿妄想過去,須思量未來;負丈夫之氣,抱小兒之心;就寢如蓋棺,離床如脫履;待人常恭敬,處世有氣量。

人生勝境平常心

佛教看淡生老病死,四大皆空,並不代表否定現實;相反,因為尊重生命,佛教一向有注重養心調身的傳統。佛家認為凡事有因果,各人的身體狀況與他的心理狀況、生活習慣、客觀環境息息相關,調整心態是養生的根本。佛家主張“萬念歸一,清心滌慮”、“少欲而知足,知足而長樂”。“慾望”是與生俱來的,但人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享樂而是為了感恩,所以要克己而寬以待人。

佛家對剋制慾望的五戒———戒殺生、偷盜、淫邪、妄語、迷幻對普通人也有借鑑意義。戒殺生,可減少殘酷之心和對生命威脅的恐懼;戒偷盜,可減少對受到制裁或失去財物的恐懼;淫邪,會對身心、社會、家庭帶來危害;戒妄語,才能有誠實正直之心;戒迷幻,才能抵抗心理的空虛和種種誘惑。

睡不超過時食不十分飽

如果把人比作琴,琴絃繃得太緊會斷,太鬆又彈不出準音,所以要時時調絃。調好了心絃,身體的弦怎麼調?規律的作息是關鍵。

其次,食素也有利於養生。佛家主張“長養慈心,勿傷物命”。心慈,就會心境平和,身心和諧。

對於“食不過飽”,佛家也有特殊的做法。一般情況下,三餐有規律,但當感到腸胃滯脹、消化不良時,有時會不吃晚飯。相應的,要減少晚間活動,以靜為主。這樣可保持體態輕盈,身體舒適。但工作繁忙時不適宜此法。

為現代人減壓:勞身不勞心

說到現代人由於工作壓力過大,競爭激烈導致的種種疾病,這主要是由於現代人心理壓力過大,身體的勞累很容易恢復,但心過於勞累,就會導致身體機能提前衰老退化,疾病乘虛而入。

對自己的利益患得患失,對過去反覆追悔,對未來充滿妄想,這是現代人工作壓力重的主要原因。

“負丈夫之氣,抱小兒之心”,即在現實生活中,勇於承擔責任,直面現實,佛家講求因果,無論悲或喜,都是自己種下的種子,對市井市民來說,在個人心境上,應保持童真,遇事包容,不要斤斤計較,損人利己。

夏季養生:心靜自然涼

夏季炎熱潮溼,人難免心生煩躁,各種夏季疾病也開始衍生。夏季最要防止心情煩躁,心靜自然涼。另外,在飲食上,應格外清淡,多喝湯水;不要圖一時痛快吃過多冰食,早起時多喝幾杯溫開水,適當做有氧運動。飲茶也要根據個人體質,適當為準,不宜過多。鐵觀音、綠茶、普洱等茶清熱解毒,適宜夏季飲用。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