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帶孩子參加葬禮觀中國的死亡教育?

一個月前,婆婆的嬸嬸,老公的叔奶奶,點點的老婆婆(我沒有見過,希望老婆婆原諒我在此提及您老人家)高壽(90歲)而善終,去世後三天安葬,按照習俗,要在“五七”(去世後的第五個七天)給老婆婆舉辦一個儀式,所有的親戚朋友需要再度參加,奶奶要去幫忙辦飯(當天有二十多桌)因為當天遺體已然安葬,主要日程是法師唸經和燒一些紙人等,點點也被帶著一起參加。

去的時候首先就要戴上一個布帽子,成年人帶的白色,而小朋友的則是紅色。兒子輩的直系親屬、侄子、孫子、曾孫、男女的帽子的系法都不相同,點點一開始很拒絕,我跟他說清楚參加葬禮必須要戴帽子,而且請他放眼看看周圍別的小朋友,他接受了這個規則,很配合的帶上了。

參加葬禮的點點神情肅穆

其他的時候點點就在很耐心的看著葬禮的各種儀式,我就一直陪在他的旁邊。不一會兒法師一聲令下大家呼啦啦的跪下來了,爺爺立即把點點抱到了老婆婆令靈牌前,叫點點下跪。但是點點無論如何也不肯跪下,爺爺按著寶寶的膝蓋,將點點往下按,點點一邊掙扎一邊大哭,惹來周圍人的側目。我趕緊起身走到點點身邊,跟他說:點點,這是老婆婆的葬禮,老婆婆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下跪,不然老婆婆就不高興了呀。我剛說完,點點“撲通”一聲就自己跪下來了。

由此我反思中國的死亡教育,從來都不肯跟寶寶說明這些儀式的真實意圖,(逼迫點點下跪),更沒有從情感的角度談及葬禮的禮儀。

中國的死亡教育有很大的缺失:

(以下論點吸收了胡萍老師的《愛的誤區》第十章的部分內容,特此致謝。)

第一,是對死亡的迴避。人們認為談論死亡是很忌諱的一件事情,點爸的小表姐有一件軼事很有名,她的奶奶問詢:寶寶,你喜歡我嗎?將來要對我好啊。寶寶大言不慚的說:嗯!將來我多給你燒點錢。奶奶氣了好久,即使童言無忌奶奶也認為這是大不敬大忌諱,耿耿於懷了好久。包括我在寫這篇博文的時候,點爸就說很不吉利,為什麼要談及這個話題呢,我說因為我是孩子媽媽,將來我要教導孩子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必須自己要有系統的死亡教育的觀念。既然性教育都能被正視,為什麼死亡不可以?有一天一個9歲的小女孩和我們一起去散步,路邊看到一些墳墓,不知道為什麼我提及每個人將來都會死,她驚恐的看著我:我也要死嗎?!我說是啊,她沉默了好久,連基本的生死的自然規律都無從知曉,我真為孩子擔心。

第二,是關於死亡的黑色迷信導致了恐懼。中國的鬼神都是凶神惡煞的形象,而且都是人死後變的。奶奶的死亡是我第一次親歷的親人死亡,她臨終的時候是一個很炎熱的夏天,我的小哥一邊給她握著她的手一邊給她扇扇子,那時候我已經15歲了,可是我躲得遠遠的,根本不敢去那個房間,沒有在最後陪她。也沒有人意識到我深深的恐懼。今天想來還覺得很遺憾。奶奶去世後,我哭的很傷心,我的感覺是不可能的,奶奶不可能去世的,人為什麼要死呢?死亡之後奶奶去了哪裡?奶奶呢,再也看不見了嗎?我的心靈的掙扎更沒有人理會,一直以來,根本沒有人跟我解釋這個事情並教導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種恐懼至今依然存在。致使我每次參加葬禮都要鼓起很大勇氣。

第三,是死亡儀式缺少了死亡的高貴和神聖。中國的葬禮不乏呼天搶地,但是形式居多,成年人尤其缺乏對這一儀式的情感價值的認可,(很多人吃完飯後開始麻將。)無法給孩子做出榜樣。再來看今天參加葬禮我們的下一代:有的小朋友有的在玩沙,有的拿著紙錢藉機玩火,有的在撿地上的鞭炮屑繼續點燃,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無關自己的甚至是一個有趣的PARTY,我們的下一代就這樣被教育著。

死亡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死亡是生命的一個部分,為孩子建構的生命觀中必然包含了死亡觀,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是幫助孩子建構積極的生命觀的重要環節。

死亡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地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可以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使人們思索各種死亡問題,學習和探討死亡的心理過程以及死亡對人們的心理影響,為處理自我之死、親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出自中國健康教育叢書,鄒宇華:《死亡教育》,2008,廣東人民出版社。)

究竟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1、不迴避也無需刻意為之。

不要刻意增加死亡教育的內容,只需要在孩子發問的時候給與正面的回答,或者藉助於參加葬禮的契機跟孩子普及一些對死亡的基本道理就足夠了,無需過多講解這些人為的將寶寶的情緒至於負面中,畢竟這只是教育系統的一部分。

2、根據孩子的特點而實施。

研究表明,3-5歲的孩子通常不能夠明白“活著”和“生命消亡”有什麼不同,5-9歲的孩子能夠明白死亡是什麼?知道人死後就不回來;而9歲以上的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也會死,死亡是誰也避免不了的。這些知識應該在寶寶的這一階段就應該掌握的。胡萍老師還在書中推薦了一些關於死亡的繪本,如《我的狗狗死了》,《爺爺變成了幽靈》,《外公》。《再見了,艾瑪奶奶》等。可以結合這些對寶寶進行教育,比較適合低幼階段寶寶死亡教育的啟蒙。

3、從加強情感入手。

美國人的死亡教育注重情感因素的介入,是以情感的方式將死亡教育存入寶寶的知識庫的,比如胡萍老師舉了一個例子。美國電影《自閉歷程》中:坦普來到心愛的馬廄發現心愛的小馬倒地不起,問卡洛科教授,教授說:坦普,記住他們活著的樣子。這個觀念深深的植入了坦普的心靈,在參加卡洛克教授的葬禮時,她懷念教授的方式就是記住他活著時舉著火箭筒模型的樣子,這讓坦普深感安慰。死亡可以被高度的情感的方式而銘記,而非沉湎其中無法自拔。

4、通過各種方法培養孩子悲憫的心。(這點是點爸提出的。)孩子有一顆悲憫的心是孩子終身的財富,我家有一隻小狗不幸死了,點爸拿著一把小鏟子找了一個地方把它埋了起來,並且帶著點點一起,要求他同情小狗的遭遇,並且讓狗狗有個最後的歸宿,點點似懂非懂,但是這一儀式本身就是好的教育方式,也讓點點對死亡懷有一個正確的情感態度。

無論如何,理性的面對自己和親人的死亡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畢竟“千古艱難唯一死”,但是作為每個個體這一問題又是不可迴避的,現代的家長真的需要直面這個問題了。

被髮布到新浪幼兒教育圈微刊上。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