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辨識方法?

古玉的辨識方法有以下3種方法

方法/步驟

一)以德辨玉重倫理
在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百花園中,最神祕莫測,變化多端的。莫過於玉器。這不僅是因為玉器歷史之長、材質之富、品質之佳、雕琢之精、造型之豐、用途之廣。其他文化藝術無法與之媲美,也因古今中外收藏家、鑑賞家、研究專家辨玉方法的多樣化,各有側重,各有千秋,各顯風采。
中國玉器七千年經久不衰。發展成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中國藝術,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國人將人的道德品行比擬為玉。將玉人格化,以作為評價、判別一個人行為善惡。品德高低的標準。將玉從石頭中分辨出來,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將玉從理論上加以道德闡釋的,則是儒家學者,並一直影響著中國玉器數千年的發展。玉不隱所短,表裡如份;玉絢爛俏美,表示人追求美好生活;玉千年不朽,表示人有堅定信念、理想和目標。總之,人的意志、品行,均可用玉來比喻。
玉的十一德、五德觀念,還反映在漢文字中,玉立、玉折、玉碎、玉言等詞語,都以玉的特性比喻人的德行,所以“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佩玉成為士大夫有道德、有修養的表徵。那麼玉德究竟指的是什麼呢?古人論玉,“首德次符”,“德”實際指的是玉的質地及品性,儒家的玉德觀念是從玉的自然屬性上升到儒家行為規範的道德觀念。“符”指的是玉的色澤。

二)以色辨玉重美感
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從石頭中將美玉分辨出來,只能憑藉經驗,以直覺為基礎,以多數人的喜好和公認為依據。石之龔最直觀的形態,是玉石五彩繽紛色澤的呈現,所以玉的色澤,玉色的豔淡就成為人們辨別玉石優劣的重要標準。
著名礦物學家章鴻釗在名著《石雅》中指出:“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質。其色相似者,其名恆相襲。”“每遇寶石,輒以色別。”以色辨玉寶石,成為玉寶石分類、分級的重要依據,至今礦物學界,工藝界仍使用紅寶石、綠寶石、藍寶石、白玉、黃玉、青玉、墨玉、銀晶等名稱,這是以色辨玉寶石。
賞玉家也十分注重玉的色澤,加以分類定名,曾有“十三彩”的說法,還有玉之九原色之說,有元如澄水的,藍如靛沫的,青如鮮苔的,亦有綠如翠羽、黃如蒸慄、赤如丹砂、白如割肪等。這些均是以色定玉名。
從玉色上,還能分辨玉石的優劣。《古玩指南》作者趙汝珍在綜述前人玉色學說基礎上,指出玉以白色為上,黃色和碧色玉亦貴。白如酥的玉最貴,黃玉如新剝熟栗色者為貴,謂之甘黃玉。碧玉,其色滌青如藍靛者為貴。王心瑤在《玉紀補》中曰:“碧玉中每有黑星又有非青非綠如敗菜葉者,謂之菜玉,玉之最下品也。”在清代,玉寶石白者以羊脂玉為尊,綠者以翡翠為貴,紅者以珊瑚為美,藍者以青金石為佳。這是以色澤劃分玉寶石的等級。
不同的玉色有不同的用途。《周禮》曰:“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瓊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唬禮西方,以玄磺禮北方。”清代《會典圖考》載:。‘皇帝朝珠雜飾。惟天壇用青金石,地壇用蜜拍,日壇用珊瑚,月壇用綠松石。“均是選擇與天地、日月、東西南北色澤相近的玉石,用以祭祀與佩戴。
漢文字中,有一些專門詞彙是描繪玉色的,如玉色、玉脈、玉澤、瑛、瓊彩等。

(三)以器辨玉重用途 
古有”玉不琢不成器“的哲理名言,但相沿成俗的習慣,是器玉同稱。一個”玉“字,包含了玉石和玉器兩個方面的概念。玉石是未經雕琢的原材,玉器是已經琢磨成型的器物。材與器照例是兩個不能相提並論的概念,但古今常同論。《禮記》雲:”大圭不琢,美其質也。“器玉同稱,實際是由玉的特性決定的,玉之美,在其質,由其質,這與陶瓷藝術重器型,重裝飾遇然有別。在玉器美中,材質美是基礎,有了材質美,才有造型美、紋飾美、工藝美,特定的玉器還具人文美。若一件玉器,是次材琢磨,即使琢工最好,也稱不上良玉。若是名貴玉材,即使雕工欠火,還不失為一件寶器。戰國時期卞和獻璞於楚王的故事,強調的就是玉的材質美,並由玉的材質美引申為人的心靈美。今人還是秉承古人傳統,亦器玉同稱,有不少書名如《故宮藏玉圖錄》、《古玉新設》、《古玉精英》等即是一例……  近二三十年,中國考古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玉器考古成績輝煌,在考定玉器用途方面,有令人滿意的成果。良清文化大盤玉珠的發現,不僅把玉瓊出現的時間從周漢期間推到新石器時代,還糾正了玉瓊陳置的傳統錯誤,確認正確陳置方法應是小頭在下大頭在上,同時也確認早期玉蹤既用於祭祀,也用於斂屍。     
東北紅山文化眾多玉龍的發現,把中國龍的誕生時間提早到距今6000年前,同時還為商代玉龍找到了”孃家“。兩漢時期完整玉衣的出土,揭示了《史記》、《漢書》記載”玉押“的面貌,同時還證實史書上記載玉衣有金縷、銀縷、銅縷之分的可靠性。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絲縷玉衣,表明漢代還有用絲帶編縷玉衣的,還可補文獻記載之闕如。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