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冷鋒Neil編輯整寫,如果不妥或者溝通請聯繫本人。
良渚文化玉器對周圍地區文化的玉器有巨大的影響,西達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6000—5000年)南到珠江流域的石塊文化(5000—4000)年發現的琮、璧等玉器與良法文化玉器有著極深淵源。而它對北方黃河流域的影響更是至深。商玉器的種類很多都可以在良渚文化玉器中找到型,特別是良洛文化的獸面紋和玉石鑲嵌技術僅完全被商代所吸收,而且對商周青銅器製造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接下來Neil就為大家簡單介紹幾個良渚文化玉器鑑定特徵:
工具/原料
聚光手電
放大鏡
良渚文化玉器鑑定特徵
一、良渚古玉所用的質料有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閃石物--陽起石系列的軟玉,另外還有螢石、葉臘石、石髓、綠松石等美石。軟玉系列的質料,依其纖維結構的差異,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形態,類似新疆和闐玉中“仔玉”與“山料”的差別。
一類是未受沁為半透明的湖綠色受沁後為“雞骨白”的料,這種玉料當時多用於製作琮、鉞、三叉形飾、華物冠狀飾等玉器。另一類為未受沁為不透明的暗綠色,沁後五色斑駁,肉眼常可見絹雲母狀交雜的纖維結構,這種玉料在良渚早期就已經被採用,主要用於製作面中積較大的玉璧,個別也製作成玉琮,但制博物作的玉琮工藝粗率,從墓葬中出土位置看,其禮儀上的地位明顯遜於採用第一種玉料製作高節琮。
到了良渚晚期,可能是由於第一種玉料匱乏,第二種玉料被普遍用於製作高節琮,但玉璧的料始終沒有變化。沒有較純淨的“雞骨白”是良渚玉璧質料上最基本的特徵。
二、由於沒有高強硬度的金屬工具,良渚玉器的製作完全依懶於石質和某些有機質的工具。良渚時代玉料的開採情況尚不明瞭,但其開璞成坯主要採用的是切割的方法。
在出土的良渚器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跡,據專家考證,有鋸切割和線切割兩類。鋸切割是直線切華物割,而線切割則留下了拋物線形的切物痕。線切割的方法跟仿製品以金屬鉈具切割的方法有著天壤之別,一般來說,線切為拋物線切,切割後留下的臺痕在切痕的外弧。
有些仿製品,特別是玉璧,為了追求跟真品相象,也特意在表面留下幾處切割凹痕,但這種痕跡均可明顯看出是使用金屬鉈具碾琢有,凹痕底平,跟玉璧表面連接處常顯突兀,有的甚至形成高差明顯的臺階狀臺痕,遠不如使用線切的真品的凹痕平緩柔和。
三、良渚時代鑽孔的技術雖有管鑽和鋥鑽兩種,但玉器由於硬度大,所以主要採用了兩面管鑽的方法,進口大,中央相通處徑小,有時錯縫形成臺痕,有的臺痕上還留有1~2毫米寬的鑽溝槽。玉琮是鑽孔徑較大的器物,也用兩面管鑽而成,較少物錯縫,加之後期製作中仔細的打磨,琮的穿孔壁常成為光潔的微弧面,很少孔壁完全平直的琮。鐲的情形跟琮相仿。而仿製品鑽孔多利用鑽床完成,琮、璧等大件也採用物兩面鑽孔,然後再加修治拋磨,但留物中下的鑽孔痕跡跟真品不同。仿製品中的玉琮穿孔,雖經擴大入口,拋磨等手段處理,仍不免有孔壁過直生硬的感覺。良渚玉璧、玉鉞的孔壁較少有修治拋磨,所以孔壁內常留有較明顯的同心圓旋痕,而錯縫形成的檯面上也常有鑽溝槽。
四、良渚時代,工具跟玉料的硬度相差不大,精細繁縟的紋飾實際上是費了許多功夫慢慢蹭劃出來的,這種蹭劃方法無法刻出長線條,深淺也不能一致。直線尚可平滑,物弧形線條就扭曲明顯,容易跑位。用放大鏡觀察,良渚玉器上的陰線系反覆蹭物劃,斷斷續續細若遊絲,線條邊緣崩物中缺似鋸齒的現象十分明顯。而仿製品玉料硬度低,金剛石刀可輕易地在玉料表面刻劃出陰線,所以儘管有的仿製品在仿製時有意模仿良渚玉器上反覆蹭劃斷斷續續的陰刻物線,但總是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