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共鳴?物理學是這樣給共鳴定義的:共鳴是指發聲器件的頻率如果與外來聲音的頻率相同時,則發聲器件將由於共振的作用而發出聲音的現象。這種專業描述一般人很難理解,如果用通俗的說法來表達則是:我們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引起的,例如敲擊一個物體時,它會產生振動,就是所謂的聲波,也就是你能夠聽到的聲音。不同物體振動時,產生不同頻率的聲波,於是可聽到不同的聲音。假如兩個發聲頻率相同的物體相隔很近,當你敲擊一個發聲物體,相鄰的相同的物體可能跟著發聲,這種現象就叫共鳴。大家一定都注意到容器類的物體更容易發出共鳴。如果拿一個發聲物體挨近容器口,如果聲音頻率或者聲音波長合適的話,此容器能夠產生共鳴。共鳴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可以使微弱的聲音加強和放大。多種中外樂器都具有容器的特點。當然,如果容器出現破損,共鳴的聲音也會有所變化。
為了區分發聲物體和共鳴物體發出的聲音,把開始從發聲物體發出的聲音稱為“基音”。
共鳴還有文學方面的意涵,通常指在閱讀文學作品時,產生一種和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相類似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可以是情緒、趣味、愛憎等。這就是常說的“我和某某的作品有共鳴”,或者“和某某作家有共鳴”。嚴格地講,這種意涵與物理學的定義相似。
什麼是唱歌的共鳴?當人呼出的氣體通過具有某種緊張度(張力)的聲帶時,會發出微弱的聲音,這種聲音是基音。基音進入人體解剖結構的共鳴空間後,能夠產生聲波共振,也就是共鳴,人的共鳴結構和發聲物體的共鳴有重要的區分,某個發聲物體的共鳴空間是固定的,而人的共鳴結構既有固定的,又有可以調節的共鳴結構。共鳴時,原來微弱的基音不僅被放大,同時聲音也被美化了。誰都知道樂器要發出優美的聲音要有很好的共鳴器,人也一樣,能讓聲帶發出的聲音達到最好的共鳴效果,幾乎是每一位歌唱者夢寐以求的境界。因為歌聲的共鳴效果對於歌唱極為重要,那是使聲音具有立體感的根本所在。聲音共鳴也是唱歌聲音傳得遠的要素之一,掌握好聲音共鳴可以在不用揚聲器的情況下,歌聲就能夠充滿劇場,而且聲音聽上去圓潤動聽。
從人體解剖構造上,可以把共鳴分為口腔共鳴、鼻腔共鳴、胸腔共鳴和頭腔共鳴。
1.口腔共鳴
根據解剖學分區,口腔包括口腔、咽腔和咽喉腔,所以口腔共鳴區是指這幾個腔室。不管說話還是張口唱歌,都有口腔共鳴參與,否則很難聽到有傳播效應的聲音。口腔共鳴是聲音從喉部發出後的第一個共鳴區域,它在各共鳴腔中最重要,因為歌唱時,口腔決定歌詞的清楚程度,而且其他共鳴腔的聲音振動都是以口腔的共鳴作基礎。
獲得唱歌的口腔共鳴時,口腔應該自然張開,顏面肌微微上提,下齶自然放下稍後拉,上齶有上提的感覺。聲帶產生的基音聲波通過咽喉腔部,軟齶、硬齶部向上齒背方向推送至在口腔的前上部分引起振動。這種共鳴使聲音明亮。口腔共鳴要有共鳴焦點,就是說口腔中的各有關部分,包括脣、齒、舌、軟齶、硬齶以及咽、喉、會厭、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共同協調配合才會獲得良好的共鳴效果。
對聲音在口腔中振動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在口腔中聲音振動的位置越靠前越好,因為聲音在口腔前部振動,不干擾口腔內部的肌肉運動,便於歌詞的演唱,而且聲音的振動在口腔前部,更便於把歌聲向外傳播,而且這樣練成的聲音可以更好地為歌詞服務。也有人認為不管在口腔中哪部分形成共鳴,只要構成了美好的歌聲就算好的。多數人認為口腔共鳴點應該在口腔的偏前部。
最不正確的一種口腔共鳴是拉直脖子叫喊,有人稱它為“羊聲”,這種聲音只是使聲波停留在咽喉裡強烈地振動,幾乎很少有口腔的聲波共鳴,所以這種發聲最容易造成喉部嘶啞。
2.鼻腔共鳴
從解剖學講,鼻腔包括鼻腔和鼻咽腔,鼻腔}=匕鼻咽腔小,鼻咽腔的上部是顱骨的底部,鼻咽腔的下部是硬齶和軟齶。由鼻腔和鼻咽腔組成共鳴空間,在這兩個部位產生的共鳴稱為鼻腔共鳴。鼻腔共鳴不僅增加音色的美好,而且有助於高音的亮麗。共鳴不是鼻音,有人誤認為鼻音是鼻腔共鳴,而且花費很大精力去練習用鼻音唱歌,那是不正確的。鼻音是歌唱的一種毛病,應該加以糾正。鼻腔共鳴是聲波進入鼻腔後在口腔共鳴的基礎上產生的共鳴效果。
有多年聲樂教育經驗的人往往強調以下幾點是獲得良好的鼻腔共鳴所要注意的:
第一是鼻腔要通暢,因為鼻腔共鳴的聲波在鼻腔空氣中和鼻骨上會產生振動。如果鼻腔堵塞,聲波雖然可以有某種程度的振動,但是振動是不完善的,這時的聲音效果是沉悶的。因此,鼻腔共鳴的第一要求是鼻子通暢。第二是軟齶和懸雍垂,軟齶是硬齶(俗稱“上牙膛”)向後面咽部延續的部分,懸雍垂就是俗稱的“小舌頭”。軟齶是鼻咽腔的底,懸雍垂則是咽腔和口腔的分界。軟齶若形成穹形則能夠促使鼻咽腔形狀變化及音色變化。聲樂老師提倡用哼唱練習促進軟齶部振動,從而擴大鼻咽腔,產生較強的共鳴效果。第三是上下頜關節的張開度。通常上下頜關節張開半寸的狀態對鼻腔共鳴有好處。
3.胸腔共鳴
胸腔共鳴是指聲波通過胸部組織共振產生的共鳴。如何判斷聲音有沒有胸腔共鳴呢?簡單的方法是當發聲的時候,把手放在胸骨上,如果感到了振動,說明有胸腔共鳴。胸腔共鳴能夠增強音響效果,使唱者用較輕的音量得到轟鳴的效果。加上胸腔共鳴的作用時,還可以加強唱歌的藝術氣氛。通常中音和低音發聲時,利用胸腔共鳴較多,如果把你手放在胸骨上面而且發聲,你會發現隨著聲音提高,胸骨的振動會減弱。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認為胸腔共鳴是中音和低音歌唱者的事。不過專家認為,利用胸腔共鳴能夠把高音調和。唱到高音時,有可能產生比較尖銳的聲音,如果加上不同程度的胸腔共鳴,這種聲音可能得到改變。因此,胸腔共鳴對高音歌唱者也同樣重要。如何獲得胸腔共鳴呢?有人建議,咽喉部作半打呵欠狀,發聲時下齶自然下垂,把聲波的反射點從硬齶移向下齒背上,這樣產生的胸腔共鳴效果可能好一些。實際上,如果口腔位置合適,你自己可以感到聲波在喉頭和氣管引起的振動,而且可以感到胸部出現的共鳴。歐洲人體型高大,胸部寬廣,發出的聲音胸聲自然發達,有人甚至說,歐洲人大多從小趴著睡(俯式睡姿),腹腔後部(後腰部)發聲自然發達。因此歐洲人胸腔共鳴區比亞洲人強,或許有一定道理。
4.頭腔共鳴
頭腔共鳴又被稱為頭聲,在唱歌時運用頭腔共鳴可以使聲音明亮、穿透力強,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聲部,頭腔共鳴的運用是否得當決定著聲音的質量。有人說,很好地運用頭腔共鳴會唱出美好的歌,而且這種唱法,聲音不會疲勞,永遠有一種年輕感。頭腔共鳴是利用喉、咽、口腔的共鳴作用,經過頭骨的傳導,引起位於頭面骨和顱骨內部的鼻竇共振而產生的共鳴。人體共有4對鼻竇,兩側對稱排列,分別稱為上頜竇、篩竇、額竇和蝶竇。
獲得頭腔共鳴應該先具有鼻腔共鳴、口腔共鳴,否則頭腔共鳴是難以掌握的。發聲時打開頜關節,控制進入鼻腔的聲音方向,使聲音進入頭腔,當調整口腔各部,特別是咽後壁和軟齶,至鼻竇處有輕微振動感,說明鼻竇有共振現象。有人提出,唱歌時如果兩眉之間也有微振的感覺,提示唱歌的聲音已經很集中了。此時的聲音應該是明亮的。
人體的共鳴結構不同於樂器,後者的共鳴腔是固定的,而人的共鳴結構是可以調節的。嚴格地說,人體的部分共鳴結構是可以調節的。因此,人的共鳴可劃分為固定共鳴腔和可調節共鳴腔。固定共鳴腔包括固有鼻腔和額竇、蝶竇、篩竇。它們的體積和形狀是無法進行調節的。可調節共鳴腔包括口腔、鼻咽腔和口咽腔、喉腔、胸腔等。由於人體有可調節共鳴腔,增加了人為調節聲音共鳴變化的幅度。
5.共鳴與聲區
每個人的發聲大概都具有三個聲區,即高聲區、中聲區和低聲區。這是依據音階的高低變化和共鳴部位來分的。高聲區,也有人稱頭聲區,這個聲區偏重於頭腔共鳴,聲音的效果明亮、清澈。中聲區是低聲區和高聲區銜接的地方,又被稱為混聲區。此區聲音柔和渾厚,一般側重口腔和鼻腔共鳴。低聲區通常又稱胸聲區,主要側重胸腔共鳴,發出的聲音深厚且深沉。唱歌者可以通過發聲訓練和共鳴訓練使音量增大,音域擴展,使高、中、低三個聲區的聲音協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