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臨摹教程?

篆刻臨摹的操作工藝

步驟/方法

(一)選 印
臨摹印的第一步是選印。一般臨摹的主要物件是漢印。 因為漢代是中國古代印章藝術的極盛時代,不論是官印或私印,製作都很精美,流傳至今的也很多。這些作品具有簡練、大方、厚重等特點。同時在印面文書處理上,也較規範,多為橫平豎直,平穩勻稱,易於入門,又易於掌握。漢印的面目也很多,按其製作工藝分,有鑄印、鑿印、碾刻的玉印、土製的陶印等,按其使用物件分,有官印、私印、殉葬印、辟邪印等,按其內容分,有姓名印、臣妾印、吉語印、書簡印等,按其文體分,有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間印等,按其藝術性高低分,自然也有好、差、劣等等。因此在臨印之前,要加以選擇,擇善而從,莫要盲從。儘量選取較規範的,又適合自己水平和興趣的,作為第一步臨習的範本。
選臨漢印的原則是:由易到難,由淺人深,由工到放,由簡到繁,由直到曲,由正到變、由樸到巧,由平到奇,循序漸進。具體說來,即由白(文)到朱(文),由鑄到鑿,由粗到細,由少到多。根據這個要求,安排臨摹順序。
1、先取白文鑄印中較平正、方直、勻稱的二字印入手。“日利”,“長年”;“孫定”等印。但要注意,不要選漢印中(包括三字以上、及多字印等)過於板滯造成的“日利”,“宋少季印”等印。因過呆板。容易臨“死”毫無生氣。
2、第二步,可摹刻白文鑄印中平正質樸的三字印或四字印。
3、在平正、天方直,勻稱的基礎上,應進一步選難度多的,如章法上筆畫有多有少的,或筆畫的方圓剛柔等等配合在一起的鑄印或在此基礎上的五字印、六字印、多字印等,但要避免選取狂怪造作,軟弱無力和剝蝕過甚以及不清不全之印,如“張震白疏”,上下對半,故為垂腳,顯得軟弱。
4、在臨摹鑄白文的基礎上,以後再選臨漢玉印。玉印圓勁,雅秀多姿,筆跡清楚,難度較高。字法章法上有巧思的,如“薛中孺”:“壽他爪、“任疆”等印。
5、可選漢朱文印和朱白相間印朱文印中也可選臨“封泥”印。封泥印筆畫豐腴圓潤,平正方直中見婉轉醇厚,其邊沿斑爛天成,變化多端,更形古樸厚重。但注意不要斤斤求似於邊之斑爛,而應著重於印文。對邊可考慮與印文的配合,而適當省略。可參考封泥拓片和《上海博物館藏印選》中的複製封泥拓片。
6、再後可選“鑿印”或“將軍印”一路。鑿印一路,因當時軍中急於行令,不可緩,急急鑿成,故印文多欹斜,對平正、大小、嚴整等漢鑄印規律,都有所破,因此有的顯得很豪放、直率、啟然、生動,有奇趣,但也有些印中,或多或少存在著粗糙、乖繆、纖弱,與不合“六書”之病。前者如“親趙侯印”、“濟南侯印”則顯得軟弱纖巧。最後在學習漢印的基礎上,選取某一特點加以充實發展,也可別開生面。再選古璽和近代名家的代表作品臨摹。
“漢印”,是一種廣義的習慣上的稱法。實際它、所包括的內容,不僅是西漢、東漢時代的印章,還包括有新莽、三國、魏、晉、南北朝等時的印章。因為它們的風格接近,大同小異,有的官、私印很難區分它們所屬的朝代。由於我們是以學習為主,不是以考證為主,因此就沿用這個習慣的稱法。

篆刻臨摹教程

摹 印
摹印要求摹描印章達到與原印形式相似。用透明拷貝紙蒙在印樣上摹寫。摹印的要領是細緻耐心,儘可能與印樣完全一樣。
在摹寫的過程中應體會章法的行氣、布白、揖讓,呼應等關係,以及筆法的起止形態,刀法的輕重、疾徐、轉折、表現等細微之處,即能反映原印精神之細部。認真領會印樣線條的刀法筆意及來龍去脈,遇印中有斑爛處,不要求省時省事,忽略細部,一筆拖過。應用點描,以點成線,則可體現出印中小點斑駁處通過摹印的訓練,對原印樣要有深一層的理解,因此摹印也是認真讀印與理解印的過程。摹印的方法一般有:
(1)雙鉤法
即用細毛筆沿印文外側沿線勾描,印之邊亦用線雙勾之。此法多用於粗白文。
(2)以黑代白
此多用於細白文,以墨線代替印中之細白文。若用雙勾法,容易走形,倒不如以此法代之,求其形似神存,也可作為摹刻時的印稿。
(3)單線勾描
即用筆直接描摹,白者白,紅者黑。此法多用於朱文印。在摹描過程中,有時也以上幾種方法參用的。以求其形似神似和達到學習的預期目的。
摹描中還要注意開始下筆不可太重,墨不可太多,過重過多容易失手致使印文著墨太過,白文變細,朱文變粗,有失原樣。寧可使墨不足,勿使筆有餘,以便修補改正。如果拷貝紙有漏墨等現象,可在印譜與摹寫紙之間襯一張不透水的玻璃紙,以保護原印花不致沾汙。
摹寫是摹描的輔助辦法,它可以加深、加速對物件的理解,使之熟記於心少,尤其是對朱文印,更可多輔以摹寫。對白文印摹描有一定基礎後,可參以摹與。即用筆先摹寫其大概筆畫,然後移開原印,對照逐筆修改,加粗加長如原印,以求達到形似為止。摹寫可以抓住原印主要精神,細心體會、反覆練習並記住一些有規律性的筆法,對以後刀臨或創作是大有益處的。

篆刻臨摹教程

臨 刻
用毛筆臨寫印樣固然是種方法,但“臨刻”主要還是體現在刀上,關鍵是掌握“臨刻”的技巧。 臨摹的主要物件是漢印,在學習漢印的基礎上,選取某一特點加以充實發展,也可別開主面。
臨刻第一步是列印稿。一般較熟練的印人,印稿能直接反書上石,或不書稿,即直接鐫刻者亦有之,但初學者還是應嚴格要求,以求準確。上石方法有兩種:
一是水印上石法:就是用較濃重的墨摹寫印樣(摹寫時可用小鏡子對著印樣,摹鏡中反的印),印石磨平後,取所摹之印紙反轉覆於印石面,對準四邊,然後用筆蘸清水,使之微溼;使摹印與印紙面相貼;再用毛邊紙或生宣紙覆其上,吸乾水分,取去。另覆以幹紙,用筆桿之類軟中帶硬而較光滑的弧狀物,或用圓滑的石頭反覆地摩擦,反覆壓磨。使墨跡反印到印面上去。磨壓片刻後,輕輕揭取一角觀看,若不清楚,可再沾水微溼覆紙再磨壓不清楚處,然後揭去摹印稿紙,如印面仍有不夠清晰處,可用對著印樣的鏡影用筆在印面上潤色修正。
另一種方法是直接在印面上摹稿,即將小鏡子對著印樣,此時鏡子印面的字是反字,可對著鏡子中的字來描寫。印面可先用紅色或淡墨打一層底,再用濃墨摹印。這樣做的目的是在奏刀時有底色的石面上刀刻的效果能一目瞭然。直接用墨摹寫與摹印不同的是,不管是朱文或是白文,一般只要摹篆書的線條即可。不熟練的,還可以先用鉛筆在印面上打個底稿。後一種方法比較簡單方便。
印稿打好後,下一步就是用刻刀將其表達出來。
臨刻就是照印一模一樣的刻出來。摹描是在紙上進行,臨刻是在石上進行。要求同摹描一樣,力求形似。因為初學,對原印的基本規律特點未全部認識,在摹刻中稍不留意,即會走樣,若故意改動,那可能走得更遠,達不到學習的預期目的,收穫不大。

注意事項

學治印,同學習書法一樣,應以臨摹入手。刻章臨摹,是繼承和借鑑優秀傳統藝術的重要手段。通過臨摹,可以較深入的認識與理解優秀篆刻藝術在字法、章法、刀法、款法上的表現技巧和藝術手法。並在臨摹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其表現技巧。有的人也可在臨摹的基礎上,旁收博採,融入他法,而別出新貌,自成一家。而臨摹又有“摹印”與“臨刻”兩種方法。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