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求職者在面試中都希望自己表現的盡善盡美、鋒芒必露,來贏得工作機會。但事實一定就是這樣嗎?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納特·史坦芬格的實驗告訴我們,面試中要適當“賣傻”。
納特·史坦芬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要求4名前來求職的人,要一邊做自我情況報告的錄音,一邊用小型煮爐煮牛奶。
第一位求職者聲稱自己學習成績優秀,而且有出色的社會活動能力。他在報告最後特意提到牛奶煮得很好。
第二位求職者的報告內容與第一個人相差無幾,但他在報告的最後說,他不小心碰翻了煮爐,牛奶也煮煳了。
第三位的情況和前面兩位不同。他說自己的學業很糟糕,而且社會組織活動能力不怎麼樣,但他的牛奶煮得相當棒。
第四位的自我報告和第三位相似,並且牛奶也煮得差勁。
納特·史坦芬格認為,所有求職者都可以歸於上述四類人之中,第一類人:十分完美,毫無欠缺;第二類人:非常完美,略有欠缺;第三類人:欠缺,有小長處;第四類人:毫無長處。
從實驗結果來看,似乎企業應該選擇第一種人,但現實確實企業更多選用的是第二類人。因為第一類人表現的太過完美,沒有絲毫缺點,而每個人並不是不是完美的,都存在一定的缺點,用人單位可能會覺得你是在故意表現,也有可能會讓用人單位的老闆覺得駕馭你並不容易。所以,在面試過程中可以表現自己的工作能力,但是適當“賣傻”、展露一些無傷大雅的小缺點,可能會更容易得到用人單位的錄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