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運動是一個“速度”的運動?

乒乓球運動本質上是一項以“速度”為主要特點的運動。 ---zhang5728

工具/原料

乒乓球拍

乒乓球檯

乒乓球

方法/步驟

一是:力量是基礎、放鬆是前提、速度是核心;

二是:在“初速度”的基礎上儘量增加“加速度”。

速度,在乒乓球運動的外觀上很好理解:比如接發球時,你的判斷要快速、步伐啟動要快速;相持中你的步伐移動要快速;等等等等。這些都要理解。

今天,我重點要闡述的還是球拍觸球瞬間的“速度”。

為什麼說“力量是基礎”?

力量,是確保擊球時的速度。有人會說經過系統訓練的小朋友力量不夠,但是擊球時卻威力不小。實際上如果一個成年人動作合理的話,那麼你的擊球威力肯定會比小朋友更大。更多的時候,是你不會運用的自己的力量,所以影響擊球質量,而不是說力量不重要。要不國家隊也不會有專門的力量訓練了,而且現在頂尖的運動員,在力量方面絕對是勝人一籌的。

為什麼說“放鬆是前提”?

這就要回到上面一段了:你力量很大,但是你打球時不會放鬆,身體很硬,那麼真正作用到球上的力量就不會太大,也就是說你空有一身力量用不上。

為什麼說“速度是核心”?

我這說的“速度”特指球拍觸球瞬間的“速度”,而前面說的“放鬆”是確保“力量”更好的反映在“速度”上面,換句話說,擊球瞬間的“速度”能夠充分體現出你自身的力量。

也就是說:力量、放鬆、速度,三者一個都不能少。

而之所以說“速度是核心”,因為你的力量、放鬆、動作、步伐等等,最終都要通過球拍擊球“那一下”來體現。如果“這一下”質量不高的話,你力量再大又有什麼用?畢竟乒乓球運動和舉重不一樣,比的不是你的力量大小,呵呵。

再來說說“速度”自身的細分:初速度、加速度。

粗略地理解可以是這樣:身體的動作提供“初速度”,手臂/手腕/手指的動作提供“加速度”

按照這種理解,“初速度”體現的是“用身體打球”,“加速度”則保證了擊球的質量。

缺少“初速度”,那麼整個動作看上去就會不太協調,比如說,有的人發球動作外觀看上去很僵硬,恰恰是因為缺少腰腿的動作,只是靠手臂甚至只是手腕在那比劃。

缺少“加速度”,那麼擊球質量不會太高,比如有人拉球,動作很大,但是球的速度、旋轉不太強,和動作不成正比,恰恰是因為擊球瞬間的“加速度”不夠,或者說手臂手腕手指的運用不合理。

“初速度”的理解不難,所以今天我不做重點解釋,大家可以從動作上去規範一下,比如發球時多體會一下腰腿的動作和重心的轉換,比如拉球多體會一下蹬腿轉腰的作用等等。

在這,我著重闡述一下“加速度”的作用和練習方法。

“加速度”的作用,大家可以粗略這麼理解:一是確保擊球質量,二是在身體無法做大動作的時候,加速度的作用尤其重要,比如臺內球的處理(挑打、擰拉)等。

三是發球質量的高低更多取決於“加速度”。至於“加速度”的練習方法,我提供兩個方法:

一是發球“加速度”的練習方法。

方法是用球拍去“砍”球,在這就不重複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二是弧圈球“加速度”的練習方法。

這個練習可以通過自拋球來完成,具體方法是:球拍前傾、和球檯夾角不要超過45度,非持拍手拿球、從“球網高度”讓球自由落體,然後持拍手用球拍快速摩擦球的中上部讓球越過球網到對面球檯。這個方法就是練習你瞬間摩擦球的動作和感覺,因為球本來就低,如果沒有瞬間的加速度,那麼基本上球拍就是在“碰”球,結果就是擊球百分之百下網。至於非持拍手離球網遠近無所謂,近一點可以體會臺內球擰拉和挑打的感覺,遠一點可以體會拉出檯球的感覺。

說到這裡,我再順便說說目前弧圈球的兩個分類及各自需要加強的方面。

目前弧圈球大體上分成兩類:

一是由“攻球”過渡而來,二是直接從“摩擦”開始練習。

前者一般是經過相對系統訓練,有一定基本功,正手攻球和反手撥球有一定基礎的人,後者則大都是半路出家,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打野球出身的。

至於這兩者孰優孰劣,我個人覺得不能一棍子打死,非要說誰對誰錯,我覺得這兩個途徑都行,只是兩者練習重點要有所不同:即在“轉”和“頂”方面各有側重。

最後總結一下:乒乓球是一項以“速度”為特徵的運動(力量、放鬆等都是為了確保“速度”服務的),不但要有身體動作帶來的“初速度”,更要加強擊球瞬間“加速度”的練習。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