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史蹟博物館又稱打狗英國領事館位於臺灣高雄市鼓山區,地處高雄港口北岸的鼓山上,東側、西側及南側都緊臨陡峭的懸崖,北側連線鼓山,形成背面靠山、三面環水的形勢,是當時英國領事館官邸,是領事居住及接待使節賓客的重要場所。
方法/步驟
歷史沿革:
高雄開發的很早,與臺南、北港、嘉義、麻豆等地並稱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地方。這裡最早是平埔族原住民(馬卡道族)的居住地,因盛產竹子得名“takau”(平埔族語,意為竹林),漢語音譯為“打狗”,“打狗”便是高雄最早的名稱。日治初期,日本人認為“打狗”這個地名不雅,便將地名改為“高雄”,因日語之“高雄”發音為“taka-o”,與“打狗”之音相近。
1858年天津條約和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之後,臺灣被迫逐步開放通商口岸,打狗為其中之一。英國為拓展對臺灣貿易的經濟利益,率先在臺設立領事館,在打狗港的哨船頭小丘上建成這棟西洋式建築作為官邸,並在哨船頭海濱設定領事館辦公室,署理商務、保僑及地方交涉事務,行使領事裁判權等。
據館內資料介紹,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是一座獨立的紅磚木構迴廊建築,完工於1879年,由當時的大英帝國陸軍皇家工程部設計監造。這是臺灣目前現存的西式近代建築中年代最為久遠的建築,所以號稱是全臺灣第一棟洋樓。
1895年甲午戰爭臺灣割讓給日本後,日人建設高雄港積極推動海事,便將原本的打狗領事館作為高雄海洋觀測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遭美國飛機轟炸受損,後來又屢遭風災,使得建築處處斷垣殘壁,形同荒廢,至1985年才開始進行修復,於1987年列入二級古蹟,規劃成為高雄史蹟博物館,提供高雄市民一處欣賞美景、品味歷史和享受美食的所在。
打狗英國領事館是臺灣目前尚存的西方近代建築中,年代最久遠的一棟,英國領事館內的陳列室展示了臺灣近百年來的文獻資料,有臺灣近代涉外關係史料,打狗地區開發的人文、歷史、地理資料背景,英領事館的建造沿革文物,還有專業的解說員服務,是臺灣現存的西洋式建築中最為古典的英國式建築。
旅遊特色:
歷經百年來風霜的打狗英國領事館,規劃為高雄史蹟文物館後,設有港景廳、海景廳、高雄廳、文化創意小鋪、展覽A廳、B廳和監獄迷宮,陳列有展示昔日打狗發展變遷的文獻資料、鳳山縣舊城模型、歷史圖照等相關重要文物,讓來到打狗英國領事館旅遊的民眾感受往日的打狗情懷。
來到打狗英國領事館除了參觀歷史文物以外,品嚐近年來推出的午茶套餐、晚茶套餐也是不錯的享受,三層式的點心和飲料讓您在打狗英國領事館度過最悠閒的假日時光。
以前往位於打狗英國領事館南側的古道,感受大自然的優美景色。也可以站在領事館臨港崖邊,仔細欣賞西子灣和高雄港的夜景。
下得山來,漫步在西子灣的防波堤上,感受海風吹拂。長長的防波堤是西子灣的標誌,黃昏是遊西子灣的最美時刻,夜幕低垂,燈火閃爍,晚霞輝映,海潮覆岸,堤防上的遊人成雙成群,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西子夕照更是臺灣八大勝景之一。
西子灣原本是一處以黃澄沙灘、碧藍海水浴場、迷人的夕陽美景及天然珊瑚礁聞名的灣澳,渾然山海襯著繁忙進出高雄港的各國船隻,後經高雄市政府陸續開發,規化成一個完善的風景區,這裡不僅是良好的海水浴場,而且是避暑勝地。
建築特色:
高雄史蹟博物館成功的結合西方設計與東方巧藝之建築。 臺灣第一棟洋樓,1865年英商天利洋行建
造,由英國人設計、採用歐洲新文藝復興風格、以維多利亞式時代之洋樓造型(特別是羅馬柱式的改良,經帕拉底歐將各種柱式形式比例予以固定);其主要建築物材料、紅磚、花崗石、三合土、咾咕石、木材樑架等。其中紅磚、花崗石均來自中國大陸廈門,工匠亦同、三合土:主要為赤糖汁、糯米漿及石灰、(石灰在當時一般有兩種材料石灰石及牡蠣殼)。
打棟洋樓臺基:依地型配合建造,南面是正面,外觀一樓,中央是入口,入口頂上採用羅馬式的半圓拱圈,半圓拱頂富有韻律之美, 角隅的拱較小,
主要是力學穩固作用,平面、立面設計嚴謹、應用、正圓、正方、正幾何形與黃金比例矩形(造型式樣:立面比例以5:8之黃金比例分割,設計師是英國人單寸換位以英制,將其各部末端尺成碼呎均成整數),左右 完全對稱、換成碼呎均成整數),左右完全對稱、穩定、和諧、講究對稱均勻、亦趨向歸律化,結構特色:頂冠帶、柱節拱基、半圓拱圈磚砌、外牆及內牆弧拱磚砌、壁爐煙囪、紅薄屋瓦屋頂、桁架優雅結節等。
外觀結構:由下往上、臺基、臺基邊石、欄杆石、並柱、栱基、凹凸齒、圓栱、栱背、栱腹、頂冠帶、檐欄、紅薄屋瓦屋頂。迴廊走道地板鋪設正方紅磚、南正門入口以[入]造型、表示歡迎各位貴賓入內參訪,東迴廊走道及樓下走道以六角龜型紅磚塊鋪路、表久久長長;由南正大門進入、室內入口中央走道兩側牆體頂設1英吋鋼筋固定杆、8英吋圓圈鋼鐵墊片赤裸裸髏露在牆頂、這類建築物技巧臺灣比較少見。
迴廊磚柱:以方柱、並柱、轉角柱、磚柱上方以兩片磚作出柱節及拱基,拱基作凹凸不平齒狀,檐口飾帶
49 公分、以出磚作成,迴廊外觀、大拱圈、小拱圈、左右對稱,小拱圈上外表面兩個凹型小圓圈是維多利亞時期之代表作、除裝飾外尚且發揮結構力學之作用、增加結構之穩定與安定感。
欄杆:以精良的磚工砌出空花欄杆圖案二式、大開口5個、小開口3個、欄杆上部是堅固的花崗石條、下是迴廊的排雨水孔、且以堅固的花崗石條、切角45度方便排水、整體造型
西面、外觀兩樓、地基依地型建造北低南高。西北側是目前參觀路線的入口、樓下房屋北高1.6公尺、南1.0公尺、屋頂至地面裝設竹節式落水管、樓下四座凹處弧栱無門小房間、整座臺基在迴廊底下及梯底都設磚栱造型、造型美觀雅緻優美,接下是在正中央有二小孔、面向西子灣的防衛射擊槍口。二樓外觀南北各有小半圓拱圈、中有大半圓拱圈6個、造型同正南面、迴廊磚柱以、方柱、並柱、轉角柱、(文藝復興 運動:就是知識還俗的新文化運動,一座房屋之設計圖、東西南北四面、主要繪製一面結構圖、其他三面比照參照施工),本館西南二面最美、是照相取景的好地方。東南二面為原始結構。主要原有隔間:樓上有餐廳(兼會客室)、辦公室、書房、臥室等。
迴廊:是印度語(Veranda及 bangalow)均印度尼西亞斯坦語、先後轉化為葡、英、法、德等語英國人進一步確立和命名、迴廊主要是擋風遮陽、避風雨。主要原有隔間:樓下有僕役工作室、僕役住所、監獄迷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