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學裝機—主機板安裝方法?

主機板是電腦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器件,它是其它所有配件的基本平臺。所以,我們先一起來認識主機板的板型,希望更多讀者能夠在瞭解主機板、認識主機板的前提下去安裝一塊主機板。  一、瞭解主機板的板型  我們常說的主機板的板型,是指主機板上各元器件的佈局排列方式。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這篇文章不是讓談如何安裝主機板嗎?怎麼又扯上主機板的板型呀?因為不同的主機板板型可能需要不同的機箱、電源供應器等等。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常見的主機板板型,主要有:AT、Baby AT、ATX、Micro ATX、Flex ATX等結構。  1.AT結構(如圖1所示)

AT是最基本的板型,一般應用在586以前的主機板上。AT主機板的尺寸較大,板上可放置較多元器件和擴充插槽。它是採用直式的設計,鍵盤插座所處邊為上沿,主機板的左上方有8個I/O擴充插槽。但是一些外設的介面(如:串列埠、並行口等)需要用電纜連線後再安裝在機箱上,大量的線纜導致計算機內部結構複雜,視線混亂,佈局不合理。  2.Baby AT結構(如圖2所示)

Baby AT主機板是AT主機板的改良型,比AT主機板略長,而寬度大大窄於AT主機板。Baby AT主機板沿襲了AT主機板的I/O擴充套件插槽、鍵盤插座等外設介面及元器件的擺放位置,而對記憶體槽等內部元器件結構進行緊縮,再加上大規模積體電路使內部元器件減少,使Baby AT主機板比AT主機板佈局更合理些。但是在安裝PCI或ISA長卡時,由於被CPU和CPU散熱器所擋,容易出現安裝不到位的情況。Baby AT主機板上,一般都同時內建有兩個6針聯結器和20針電源聯結器,所以可以使用AT或ATX電源供應器。  3.ATX結構(如圖3所示)

ATX是目前最常見的主機板結構,它在Baby AT的基礎上逆時針旋轉了90度,這使主機板的長邊緊貼機箱後部,外設介面可以直接整合到主機板上。ATX結構中具有標準的I/O面板插座,提供有兩個序列口、一個並行口、一個PS/2滑鼠介面和一個PS/2鍵盤介面,其尺寸為159mm×44.5mm。這些I/O介面訊號直接從主機板上引出,取消了連線線纜,使得主機板上可以整合更多的功能,也就消除了電磁幅射、爭用空間等弊端,進一步提高了系統的穩定性和可維護性。另外在主機板設計上,由於橫向寬度加寬,記憶體插槽可以緊挨最右邊的I/O槽設計,CPU插槽也設計在記憶體插槽的右側或下部,使I/O槽上插全長板卡不再受限,記憶體條更換也更加方便快捷。軟碟機介面與硬碟介面的排列位置,更是讓你節省資料線,方便安裝。  4.Micro ATX結構(如圖4所示)

Micro ATX也稱Mini ATX結構,它是ATX結構的簡化版。Micro ATX規格被推出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個人電腦系統的總體成本與減少電腦系統對電源的需求量。Micro ATX結構的主要特性:更小的主機板尺寸、更小的電源供應器,減小主機板與電源供應器的尺寸直接反應的就是對於電腦系統的成本下降。雖然減小主機板的尺寸可以降低成本,但是主機板上可以使用的I/O擴充槽也相對減少了,Micro ATX支援最多到四個擴充槽,這些擴充槽可以是ISA、PCI或AGP等各種規格的組合,視主機板製造廠商而定。5.Flex ATX結構(如圖5所示)

Flex ATX也稱為WTX結構,它是Intel最新研製的,引入All-in-one整合設計思想,使結構精煉簡單、設計合理。Flex ATX架構的最大好處,是比Micro ATX主機板面積還要小三分之一左右,使機箱的佈局可更為緊湊。  二、安裝主機板  對不同的機箱也有不同的安裝方法,有些機箱需要使用到螺絲刀,有些機箱是免工具安裝,但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  第一步:先準備一個機箱,然後開啟機箱的外殼。機箱當中都附帶有許多螺絲及其它附件,這些在安裝過程中都可能會用到,如圖6所示。

小提示:板載音效卡的主機板可以注意了!   帶有板載音效卡的主機板會比沒有板載音效卡的主機板多出一個遊戲控制/MIDI介面、以及三個音訊介面。一般來說,機箱背部的I/O檔板當中預留的這兩個部位是沒有開啟的,所以在安裝這類主機板之前,還必須先將這些介面上的鐵片去除,如圖7所示。

第二步:在這一步中,先將主機板的I/O介面(COM介面、鍵盤介面、滑鼠介面等等)一端試著對應機箱後部的I/O檔板,再將主機板與機箱上的螺絲孔一一對準,看看機箱上哪些螺絲孔需要栓上螺絲。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塊主機板四周的邊緣上都有螺絲固定孔,這就是用於固定主機板用的,你可以根據具體的位置來確定上螺絲的數量。  第三步:接著就把機箱附帶的金屬螺絲柱或塑料釘(如圖8所示)旋入主機板和機箱對應的機箱底板上(如圖9所示),然後用鉗子再進行加固。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