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碟】家用SSD選購及使用心得?

Tags: 心得, 硬碟, 固態,

為什麼要用SSD(固態硬碟),較之原本已普及的HDD(機械硬碟)有什麼優勢?

作為家用來說,SSD的主要優勢就是:4K讀寫快。除了大檔案複製等少數的情況外,硬碟的讀寫幾乎都是4K的。這裡需要特別指出一點,不是說讀大檔案就一定是順序的。以遊戲為例,資料檔案一個可能數百MB甚至數GB,但每次往往只讀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這一部分還可能分散在檔案的不連續地址上,因此對其讀取其實還是4K。再比如看電影,雖然本身資料是連續的,但播放器不可能一次將整部電影全部裝入記憶體,而是放一點讀一點。所以,影響我們日常操作體驗的主要就是4K隨機讀寫,而這就是SSD較之HDD最大的優勢。快多少?最次的SSD的4K讀也有10MB/S(現在家用旗艦可以上30MB/S),而HDD的這個成績往往是1MB/S甚至更低。不過,木桶原理大家都懂的。具體能有多少提升還是看你的其他硬體及日常應用。

此外,膝上型電腦使用者還有個理由使用SSD:更輕,抗震。這也是現在軍用電腦基本都用它的原因。但對一臺2KG的筆記本來說,換個SSD基本感覺不出區別。抗震對多數人也意義不大。一般認為SSD還能更省電,但我看過一篇測試,同為2.5寸盤,SSD在低負載時功耗勝於HDD,高負載時是輸的。而且兩者差距並不大,除非極限情況,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

凡事都是雙面的,SSD也有缺點。某些人比較抵觸SSD的一點是資料不可還原。也就是說如果你不小心徹底刪除檔案,或者SSD硬體損壞,則其上的資料幾乎無法挽回。但我認為,要資料安全的,應該使用備份。現在雲盤和寬頻都不是什麼稀罕物了,燒錄機燒錄盤也很便宜,再加上很多人都是SSD系統盤存軟體加HDD存資料的組合。因此這個缺點並不嚴重。

另外一個SSD的缺點就很大眾了:貴。SSD的容價比不到HDD的十分之一(3T的HDD每G容量不到0.3元,128G的SSD要4元多)。

優缺點都列出來了,至於是否要買就見仁見智了。

先決定容量。

現在SSD的主流容量是64,128和256。當然也會有80,96,160等等。此外,你還可以看到60,120,240這種比較奇怪的數字的。其實60實質上就是64,只是由於技術上的原因廠商保留了一部分空間做特殊用途,120和240同理。下文如果提到64G,那就是包含了60G的。

硬碟一直有個特點就是越大則容價比越高。所以如果從容價比角度來說,一般買更大容量的更合算一些。但硬碟容量多了用不著就是浪費。而硬碟的單G價格必然是隨著時間越來越低的,因此提前購買用不著的容量並不合算,夠用就好。

但是SSD有個特點,如果空間塞滿會大幅降低速度,同時附帶的大幅減少壽命。所以個人建議大部分時候可以保留10%到20%的空間。這裡要提一下浦科特的TrueSpeed技術,宣稱在空間塞滿後依然能不掉速。該技術確實可以做到不掉速,但代價是壽命。

而且,SSD內部其實是類似RAID 0的方式進行讀寫的,所以內部通道數是影響效能的重要因素。一般128G及以上的通道數是相同的,64G就直接減半了,32G再減半。這一點會大幅影響順序和高佇列讀取,但幾乎不影響最重要的單佇列4K讀寫,因此影響其實並不大。

好了,現在只要看看你的常用軟體遊戲有多少,加上一些常用的文件。再加上30G空間放win7(或win8,或Vista,請別提XP了)。再加20%差不多就是你需要的SSD了。電影,圖片素材這種最吃硬碟的資源沒必要放在SSD上,除非你打算只用單硬碟。如果檔案本身很重要擔心丟失的,也可以放HDD。

一般來說,當下64G的容量對多數人就夠了,但還是推薦128G。因為128G的容價比比64G高很多,卻和256G相當。64G雖然夠,但時不時還是會捉襟見肘,需要進行調整,日常使用時需要更多關注。尤其是如果使用者本身PC知識不太豐富的(如老人),則128G無疑適用性更佳。就算現在出個WIN9,估計128G應該也綽綽有餘了,所以256G及以上一般是沒必要的。

除非,你不想或不能再上塊HDD。那樣的話可以根據你的具體情況增加容量。

再挑挑品牌。

依據價格和效能表現,我個人將當前SSD行業分為三個檔次。

第一檔是Intel,浦科特,三星,美光,閃迪為主(OCZ爭議太大,海盜船之流國內沒怎麼賣的都不談)。

Intel:I記的產品一直是以穩定以及無可挑剔的售後制勝。因此雖然跑分不咋地,價格還貴卻依然不愁賣。其中530定位高階,335定位低端。定位伺服器的型號不在此討論。

浦科特:口碑極好(PCEVA居功至偉),效能,穩定,售後都能令人滿意。相對來說價格也算可以接受。浦記有M5P和M5S兩個系列,現在來說兩者硬體規格完全相同。只是M5S使用了限速韌體來拉開同M5P的差距。此外,M5P是5年質保,M5S是3年。

三星:定位高階的840Pro跑分上自然是家用產品的第一流水準,低端的840EVO則因為TLC快閃記憶體的原因譭譽參半。個人對TLC還是MLC不太在意,使用和壽命上其實沒什麼實質性的區別。三星的售後比較混亂,都是店保,因此要買他家產品建議走大電商。

美光:2012年憑藉M4風光無限,無奈到了2013年竟然沒後續產品了,直到下半年才出了一款M500,也是主打價效比。如此下去,快要被踢出第一檔的隊伍了。

閃迪:快閃記憶體產品一直是其強項,SSD自然也不例外。高階的至尊極速(Extreme)效能極佳,中端至尊告訴價效比出眾(Ultra Plus),低端Solid State Drive就算了。

第二檔是東芝,金士頓,威剛,影馳等。

東芝:用的是和浦科特一樣的馬維爾主控,但無快取,想來是對自家的快閃記憶體晶片十分自信吧。相對效能表現,價格算公道,家用挺不錯的,售後不太瞭解。

金士頓:記憶體條行業的老大在SSD領域表現很一般,缺乏核心技術,基本是個組裝廠而已。但考慮到十分可靠的售後,依然推薦。何況較之第一檔產品,還是有一些價格優勢的。其高階產品沿用記憶體條的系列名稱:HyperX,而低端則使用SSDNow的名字。

威剛:同為記憶體大廠,同樣是無核心技術的組裝廠。但因為使用白片,以及各種原因,口碑一直不咋地。我倒覺得還好,我自己也買了一塊。看重的就是可靠的售後服務,外加具備吸引力的價格。它家現在有三個系列:SX900, SP900和SP600。SX900和SP900快閃記憶體不同,而SP900和SP600則是主控不同,不過價格上差別不大。

影馳:後起的品牌。但憑藉其板卡建立起來的通路和售後,加之在第二檔中最低的價格,不錯的效能,價效比極高。價格敏感的使用者可以考慮。產品線有雷電和X將(戰將,黑將什麼的),前者快閃記憶體用的是東芝原廠,戰將差一些,是白片。

第三檔主要是國內的一些品牌,如金泰克,金勝什麼的。由於SSD現在已經有很多成熟方案,組裝廠的裝置技術要求都很低(普通玩家DIY的都有不少),因此現在隨便什麼廠商都可以做,質量自然導致魚龍混雜,售後更是堪憂。這一檔產品雖然便宜,但不推薦購買。

討論下有爭議的壽命。

很多人糾結SSD的壽命,某些人很排斥三星840也是因為它的壽命。其實就家用來說,5年甚至10年都不會壞的。在這塊硬碟壞掉之前,你多半已經因為容量太小將它淘汰了。當然前提是質量可靠,你買個山寨貨用兩天壞了可別來噴我。所以選購的時候不用太在意壽命問題。

提醒大家注意一下硬碟的尺寸。

SSD都是2.5寸盤(或者更小尺寸),桌上型電腦使用者請確認機箱是否自帶2.5寸盤位,沒有的話就順帶買個支架吧。此外,2.5寸盤有3種厚度:12.5mm,9mm和7mm,SSD一般都是後兩種,筆記本使用者前請確認厚度是否適配。

接下來介紹一下我現在在用的4塊SSD,但沒有圖片(放幾張圖真沒意義),所以叫偽晒單。

第一塊嚐鮮的是12年10月買的浦科特M3S 160G。用在我的T420上,因為不想用雙硬碟,因此選擇了容量大一些的160G產品。當時原本看上威剛的256G,結果遲遲不降價。再考慮到浦科特的5年質保和口碑,就選了這款。

第二塊是貪便宜買的藍科 X2 128G。12年雙11買的399。刷了金士頓韌體後使用至今,尚未出什麼問題。這個價格我很滿意。

第三塊是威剛SP900 64G。一來發現X2的容量浪費很多,二來想試試SF的壓縮方案,所以就入了,13年4月。換上後X2給我爸用了。使用體驗和其他SSD沒什麼區別,考慮到售後和價格,還是比較推薦的。

第四塊是現在用的M5S 128G,13年7月入。當時因為想換臺新電腦,恰逢低價就買了。

4塊現在都在用,使用體驗上幾乎沒區別。其實,我覺得換SSD除了開關機有明顯提升,日常使用上貌似也沒什麼區別,可能是因為我記憶體比較大吧。但據說用慣了SSD再換回HDD會崩潰,這個我沒經歷過,不好說。

我個人其實不太推薦預算緊或價格敏感的使用者上SSD,加4G記憶體提升可能會更明顯,還便宜。

相關問題答案